关于英雄人物的作文
1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展开全部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上过几天学堂,后因家贫而辍学。抗战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他13岁时就曾掩护过八路军干部,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年少的董存瑞机灵聪明,很有骨气,被称为“南山堡的王二小”。
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他机智地夺下敌人的一挺机枪而被记大功一次,被部队授予勇敢奖章。
1947年初的长安岭狙击战,他在班长牺牲、副班长重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自任班长,如期完成了狙击任务,又立大功一次。至牺牲前,他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
1947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入了党。毛泽东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后,各战略区的部队纷纷练习城市攻坚战。
当年解放军没有飞机,也缺少坦克,攻坚主要靠有限的炮兵和步兵实施爆破。董存瑞带领的班被师、团领导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的称号。
■隆化战斗打响前,在比武中夺得 “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 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 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
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他机智地夺下敌人的一挺机枪而被记大功一次,被部队授予勇敢奖章。
1947年初的长安岭狙击战,他在班长牺牲、副班长重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自任班长,如期完成了狙击任务,又立大功一次。至牺牲前,他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
1947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入了党。毛泽东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后,各战略区的部队纷纷练习城市攻坚战。
当年解放军没有飞机,也缺少坦克,攻坚主要靠有限的炮兵和步兵实施爆破。董存瑞带领的班被师、团领导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的称号。
■隆化战斗打响前,在比武中夺得 “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 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 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何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可称之为英雄者,寥寥可数。
随着时光的年轮划过一圈又一圈,那个战火蔓延硝烟弥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跨步走进了新时期。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少需要牺牲的时代,奉献是英雄和模范们的事情,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其实这是对英雄的误解。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奉献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哪个时代都有见义勇为、舍身救人;哪个时代都需要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鲁迅曾经说过,真的英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个时代远去了冲锋陷阵的机会,抛去了闹革命促生产的蛮劲儿,不见了革命小将的造反有理举动,能有的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慵懒生活。习惯了安逸与漠然,如何在内心里激起那种一呼即应的使命感,如何在简单的生活里保持高尚的操守却成了一件难事儿。
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搭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都是19岁。他们的生命永远19岁,他们的青春永远19岁。
且不必说他们是八零后,亦不必说他们是大学生。仅仅他们站出来的这个举动我们就该为他们鼓掌,呐喊。而他们不仅站了出来,还用生命向我们证明这代人,并不尽如世人眼中所谓垮掉的一代。我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我们的身上也留着英雄的血,英雄的精神。
鲜活的生命已经化作尘埃,他们用生命做出的呐喊却久久回荡在我们耳边。唤起我们心中沉睡的真神。
真爱大爱,不只是挂在嘴边,写在纸上的。浮躁与喧嚣可能会模糊我们对于梦想的坚持,挫折与磨难可能会阻挡我们迈向成功的彼岸,唯有道德的底线和灵魂的救赎不能放弃。
英雄,从来就不只是活在历史和记忆里的。真正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为这个世界奉献他们微不足道却举足轻重的力量,让我们得以安生,倍受感动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杨利伟叔叔:
您好!
你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户晓了,无论谁提起您,总要竖起大拇指称赞到:“好样的,航天事业的英雄,中国人民的骄傲。”
二零零三年十月十六日,这天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日子,让外国人震撼的日子,相信这天对您来说一定有一层特别的意义。对于您,我就像阅读一本《百科全书》,有一千零一个疑问,您在飞机上做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太空是什么样的……
十月十六日早晨,您披着巡天60余万公里的征尘,自天外归来,您首次在太空中度过了二十一个小时,成功返回。是您这位英雄,让中国的航天技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当您走出舱门时轻轻的微笑和“神州五号”发射时的冲天巨响一样,震撼了中国和世界,当您在太空上飞行的二十一小时里,亿亿万万颗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和那颗在太空中遨游的中国心一起跳动。我们屏息,我们期待,我们欢呼,我们流泪,之后,您带回了中国的愿望,世界的赞叹,您——回来了,中国——成功了!
灿烂的阳关洒满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您正从航天城的大门走出,刹那间,震天的锣鼓敲起来了,航天城霎时变成了“狂欢城”,一张张脸上都写满了笑意。这笑,是您,这位伟大的航天英雄带来的。
杨利伟叔叔,您的成功给中国铺上了一层前进的阶梯。当“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消息传遍世界之时,身在外国的中华儿女异口同声地说到:“别人再不敢小瞧咱们了”。在日本,华夏儿女抓起电话喊到:“我要为‘神州’干杯”!在新加坡,龙的传人从心底呼唤:“飞翔吧,伟大的中华民族”!
杨利伟叔叔,要对您说的话很多很多……千言万语成一句——谢谢您,给中国与成功之间铺上了一座坚固的桥梁。
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奋斗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何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可称之为英雄者,寥寥可数。
随着时光的年轮划过一圈又一圈,那个战火蔓延硝烟弥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跨步走进了新时期。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少需要牺牲的时代,奉献是英雄和模范们的事情,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其实这是对英雄的误解。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奉献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哪个时代都有见义勇为、舍身救人;哪个时代都需要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鲁迅曾经说过,真的英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个时代远去了冲锋陷阵的机会,抛去了闹革命促生产的蛮劲儿,不见了革命小将的造反有理举动,能有的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慵懒生活。习惯了安逸与漠然,如何在内心里激起那种一呼即应的使命感,如何在简单的生活里保持高尚的操守却成了一件难事儿。
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搭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都是19岁。他们的生命永远19岁,他们的青春永远19岁。
且不必说他们是八零后,亦不必说他们是大学生。仅仅他们站出来的这个举动我们就该为他们鼓掌,呐喊。而他们不仅站了出来,还用生命向我们证明这代人,并不尽如世人眼中所谓垮掉的一代。我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我们的身上也留着英雄的血,英雄的精神。
鲜活的生命已经化作尘埃,他们用生命做出的呐喊却久久回荡在我们耳边。唤起我们心中沉睡的真神。
真爱大爱,不只是挂在嘴边,写在纸上的。浮躁与喧嚣可能会模糊我们对于梦想的坚持,挫折与磨难可能会阻挡我们迈向成功的彼岸,唯有道德的底线和灵魂的救赎不能放弃。
英雄,从来就不只是活在历史和记忆里的。真正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为这个世界奉献他们微不足道却举足轻重的力量,让我们得以安生,倍受感动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杨利伟叔叔:
您好!
你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户晓了,无论谁提起您,总要竖起大拇指称赞到:“好样的,航天事业的英雄,中国人民的骄傲。”
二零零三年十月十六日,这天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日子,让外国人震撼的日子,相信这天对您来说一定有一层特别的意义。对于您,我就像阅读一本《百科全书》,有一千零一个疑问,您在飞机上做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太空是什么样的……
十月十六日早晨,您披着巡天60余万公里的征尘,自天外归来,您首次在太空中度过了二十一个小时,成功返回。是您这位英雄,让中国的航天技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当您走出舱门时轻轻的微笑和“神州五号”发射时的冲天巨响一样,震撼了中国和世界,当您在太空上飞行的二十一小时里,亿亿万万颗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和那颗在太空中遨游的中国心一起跳动。我们屏息,我们期待,我们欢呼,我们流泪,之后,您带回了中国的愿望,世界的赞叹,您——回来了,中国——成功了!
灿烂的阳关洒满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您正从航天城的大门走出,刹那间,震天的锣鼓敲起来了,航天城霎时变成了“狂欢城”,一张张脸上都写满了笑意。这笑,是您,这位伟大的航天英雄带来的。
杨利伟叔叔,您的成功给中国铺上了一层前进的阶梯。当“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消息传遍世界之时,身在外国的中华儿女异口同声地说到:“别人再不敢小瞧咱们了”。在日本,华夏儿女抓起电话喊到:“我要为‘神州’干杯”!在新加坡,龙的传人从心底呼唤:“飞翔吧,伟大的中华民族”!
杨利伟叔叔,要对您说的话很多很多……千言万语成一句——谢谢您,给中国与成功之间铺上了一座坚固的桥梁。
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奋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杨利伟叔叔:
您好!
你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户晓了,无论谁提起您,总要竖起大拇指称赞到:“好样的,航天事业的英雄,中国人民的骄傲。”
二零零三年十月十六日,这天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日子,让外国人震撼的日子,相信这天对您来说一定有一层特别的意义。对于您,我就像阅读一本《百科全书》,有一千零一个疑问,您在飞机上做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太空是什么样的……
十月十六日早晨,您披着巡天60余万公里的征尘,自天外归来,您首次在太空中度过了二十一个小时,成功返回。是您这位英雄,让中国的航天技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当您走出舱门时轻轻的微笑和“神州五号”发射时的冲天巨响一样,震撼了中国和世界,当您在太空上飞行的二十一小时里,亿亿万万颗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和那颗在太空中遨游的中国心一起跳动。我们屏息,我们期待,我们欢呼,我们流泪,之后,您带回了中国的愿望,世界的赞叹,您——回来了,中国——成功了!
灿烂的阳关洒满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您正从航天城的大门走出,刹那间,震天的锣鼓敲起来了,航天城霎时变成了“狂欢城”,一张张脸上都写满了笑意。这笑,是您,这位伟大的航天英雄带来的。
杨利伟叔叔,您的成功给中国铺上了一层前进的阶梯。当“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消息传遍世界之时,身在外国的中华儿女异口同声地说到:“别人再不敢小瞧咱们了”。在日本,华夏儿女抓起电话喊到:“我要为‘神州’干杯”!在新加坡,龙的传人从心底呼唤:“飞翔吧,伟大的中华民族”!
杨利伟叔叔,要对您说的话很多很多……千言万语成一句——谢谢您,给中国与成功之间铺上了一座坚固的桥梁。
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奋斗。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杨利伟叔叔:
您好!
你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户晓了,无论谁提起您,总要竖起大拇指称赞到:“好样的,航天事业的英雄,中国人民的骄傲。”
二零零三年十月十六日,这天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日子,让外国人震撼的日子,相信这天对您来说一定有一层特别的意义。对于您,我就像阅读一本《百科全书》,有一千零一个疑问,您在飞机上做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太空是什么样的……
十月十六日早晨,您披着巡天60余万公里的征尘,自天外归来,您首次在太空中度过了二十一个小时,成功返回。是您这位英雄,让中国的航天技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当您走出舱门时轻轻的微笑和“神州五号”发射时的冲天巨响一样,震撼了中国和世界,当您在太空上飞行的二十一小时里,亿亿万万颗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和那颗在太空中遨游的中国心一起跳动。我们屏息,我们期待,我们欢呼,我们流泪,之后,您带回了中国的愿望,世界的赞叹,您——回来了,中国——成功了!
灿烂的阳关洒满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您正从航天城的大门走出,刹那间,震天的锣鼓敲起来了,航天城霎时变成了“狂欢城”,一张张脸上都写满了笑意。这笑,是您,这位伟大的航天英雄带来的。
杨利伟叔叔,您的成功给中国铺上了一层前进的阶梯。当“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消息传遍世界之时,身在外国的中华儿女异口同声地说到:“别人再不敢小瞧咱们了”。在日本,华夏儿女抓起电话喊到:“我要为‘神州’干杯”!在新加坡,龙的传人从心底呼唤:“飞翔吧,伟大的中华民族”!
杨利伟叔叔,要对您说的话很多很多……千言万语成一句——谢谢您,给中国与成功之间铺上了一座坚固的桥梁。
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奋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何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可称之为英雄者,寥寥可数。
随着时光的年轮划过一圈又一圈,那个战火蔓延硝烟弥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跨步走进了新时期。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少需要牺牲的时代,奉献是英雄和模范们的事情,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其实这是对英雄的误解。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奉献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哪个时代都有见义勇为、舍身救人;哪个时代都需要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鲁迅曾经说过,真的英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个时代远去了冲锋陷阵的机会,抛去了闹革命促生产的蛮劲儿,不见了革命小将的造反有理举动,能有的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慵懒生活。习惯了安逸与漠然,如何在内心里激起那种一呼即应的使命感,如何在简单的生活里保持高尚的操守却成了一件难事儿。
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搭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都是19岁。他们的生命永远19岁,他们的青春永远19岁。
且不必说他们是八零后,亦不必说他们是大学生。仅仅他们站出来的这个举动我们就该为他们鼓掌,呐喊。而他们不仅站了出来,还用生命向我们证明这代人,并不尽如世人眼中所谓垮掉的一代。我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我们的身上也留着英雄的血,英雄的精神。
鲜活的生命已经化作尘埃,他们用生命做出的呐喊却久久回荡在我们耳边。唤起我们心中沉睡的真神。
真爱大爱,不只是挂在嘴边,写在纸上的。浮躁与喧嚣可能会模糊我们对于梦想的坚持,挫折与磨难可能会阻挡我们迈向成功的彼岸,唯有道德的底线和灵魂的救赎不能放弃。
英雄,从来就不只是活在历史和记忆里的。真正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为这个世界奉献他们微不足道却举足轻重的力量,让我们得以安生,倍受感动
何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可称之为英雄者,寥寥可数。
随着时光的年轮划过一圈又一圈,那个战火蔓延硝烟弥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跨步走进了新时期。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少需要牺牲的时代,奉献是英雄和模范们的事情,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其实这是对英雄的误解。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奉献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哪个时代都有见义勇为、舍身救人;哪个时代都需要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鲁迅曾经说过,真的英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个时代远去了冲锋陷阵的机会,抛去了闹革命促生产的蛮劲儿,不见了革命小将的造反有理举动,能有的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慵懒生活。习惯了安逸与漠然,如何在内心里激起那种一呼即应的使命感,如何在简单的生活里保持高尚的操守却成了一件难事儿。
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搭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都是19岁。他们的生命永远19岁,他们的青春永远19岁。
且不必说他们是八零后,亦不必说他们是大学生。仅仅他们站出来的这个举动我们就该为他们鼓掌,呐喊。而他们不仅站了出来,还用生命向我们证明这代人,并不尽如世人眼中所谓垮掉的一代。我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我们的身上也留着英雄的血,英雄的精神。
鲜活的生命已经化作尘埃,他们用生命做出的呐喊却久久回荡在我们耳边。唤起我们心中沉睡的真神。
真爱大爱,不只是挂在嘴边,写在纸上的。浮躁与喧嚣可能会模糊我们对于梦想的坚持,挫折与磨难可能会阻挡我们迈向成功的彼岸,唯有道德的底线和灵魂的救赎不能放弃。
英雄,从来就不只是活在历史和记忆里的。真正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为这个世界奉献他们微不足道却举足轻重的力量,让我们得以安生,倍受感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