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同情+阅历
有不少咨询者尤其是电话咨询者在咨询问题时,都希望心理医生最好遇到过、处理过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似乎只有心理医生与他们的经历相同,他们才放心,才觉得只有这样才会同情他,理解他。显然,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求阅历深、经验多,这是人之常情,大可不必要求咨询员也有过类似经历,不管有无类似经历,心理医生对咨询者都会以极大的同情心相待,就像一位助产士的轻柔动作未必是从体验生孩子当中学来的一样。再说,咨询者咨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求同情,对于心理医生指出的问题要诚恳的接受,不要总认为自己这方是对的。试想,心理医生对咨询者赞扬同情一番,咨询者除了当时心情上一阵舒畅之外,领悟不到自身认知方面的缺陷,过后还是又回到原来的状态,那心理咨询还有什么意义?要不怎么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呢?
心理咨询≠有精神病、不光彩、不体面
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虽有所了解,但仍有不少人认为是“治精神病”的,或者觉得到了精神病的程度才去看心理医生。曾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来心理门诊咨询的仅有16.3%才达到精神病诊断标准。还有一些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不光彩、不体面的事,往往是偷偷摸摸的来到心理门诊,唯恐被别人发现。实际上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里,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正好与我们相反,例如美国,恋人约会前,男生去会见一次心理医生,约会时他有可能在其女友面前炫耀一番他在这之前看过心理医生,他的女友则会为之感动,因为他觉得男友这样做表明对她、对约会很重视,也说明他是个重视生活质量的人。
心理医生≠算命者
有些咨询者将心理医生神话,一种心理状态是认为心理医生是搞心理学的,应该一眼就能看出咨询者的心理问题,否则就是不称职。另一种心理状态是咨询者羞于表达内心感受,不愿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吐露出来,认为医生能够猜得出。实际上,心理医生也是凡人,只是利用医学心理学原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依据咨询者提供的问题作基础,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正如有人感冒发热时医生先用体温表测出体温后再制订治疗方案一样。所以咨询者一定要敞开心扉与心理医生直接交流,以便心理)
对于心理咨询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心理咨询师很有爱哦,温和坚定有力量,很会教育小孩,家庭一般都很幸福,能与人处理好关系。还能给世界带来温暖。总之很棒!
这可能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印象了。熊猫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熊猫,心理咨询师之所以让人有好感,是因为它的职业特性。助人自助,共情色陪伴,包容接纳,在咨询师面前可以尽情做自己。
不过有过咨询体验的人,刚开始都是美好的印象,这是因为还处在对客体的理想化阶段。咨询过程中随着一次次破茧重生往往都要伴随着痛苦。在彼此熟悉适应过后不久就要开始接受咨询师理想化破灭和猛烈的攻击了。
所以有的人对咨询师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的温暖与包容,恨的是他逼迫自己不得不面对曾经回避的问题。
不过每个咨询师也都是普通人。他们并不是一直都是包容的,乐观的,正面的,他们也有自己痛苦的事情,只是在咨询关系中不会展示出来给你看到罢了。
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你一直都是感受到温暖与包容。随着你的成长你会看到他的局限,那个时候你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不一样了。
相对于其他人群,咨询师更愿意去主动学习,更愿意成长,更愿意面对自己的短板,更愿意去弥补与改变。在面对他人问题时也更愿意去理解与支持,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能做到这样的人,自己和他人都是幸福的!
为什么你需要心理咨询,是因为你需要倾诉,渴望理解,期待改变。而心理咨询师,因为某种机缘巧合,正好与你相遇。
很多人带着“究竟为什么”和“我该怎么办”这两个问题而来,迫切希望心理咨询师给出一个直接、简单并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是其实那是高估了心理咨询师的能力了,当你遭遇某些事情不知该怎么办时,其实答案就隐匿在你的心底,只是它的声音太微弱了,别的声音又太喧嚣,常常看不见也听不清,所以你倍感苦恼。
心理咨询师更多地是从专业的角度对你进行引导,让你悦纳真实的自我,发掘有潜力的自我,最终达到身心平衡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