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教师在知识创造中所包含的热情的、个人的、人性的成分被纳入到个体知识中。
在英国学者斯滕毫斯的“教师即研究者”与舍恩的“反思性实践家”运动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理念逐渐引起了理论与实践界的重视,知识创造中所包含的热情的、个人的、人性的成分被纳入到个体知识中来,传统的知识生产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教师实践性知识观认为:教师已由“技术熟练者”转为研究者与实践家,他们已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他们拥有的知识是实践性知识,具有与传统知识观不同的“实践性”特点;
它产生于教学实践,使用的是教师个人的概念、范畴和语言,体现的是教师自身的教育信念;它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一种“行动的理论”,试图解释教学中各种现象的合理联系;
它开放于教学实践,具有无限的开放性,既开始于实践中的问题,又终结于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或证伪。
扩展资料
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活动既不同于理论工作者对教学的感知与研究,也不同于技术工作者的操作实践。
教师教什么,已经明白无误地由教科书所规定,但怎么教却不能由教学知识来规定,因此,技术理性存在着否定教师的个性、多样性及创造性等误区。诸多研究也已经证明,教学法知识并不能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正确选择与行动。
它必须由教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感悟与知识储备去应对教学情境。在国内外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呼声的推动下,促使传统的以“技术理性”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模式的逐步式微,拓展出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轴心的教师教育模式的提出与形成。
研究者的基本假定是,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存在的,是以特定的实践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特征,并且是高度经验化和个人化的。
在此意义上,教师实践性知识已经打破了传统知识观中“知识与能力”的理解维度,它把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认识等诸多有违传统知识观标准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的海洋中。
参考资料来源:申国政协新闻网--略论教师实践性知识提出的理论背景
这是因为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做研究。
备课是一种策略性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性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性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性研究,教后记是一种反思性研究,读书写作是一种融合性研究。
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研究者的位置上,用科研的思想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逐步建立起富有教学魅力和个性风格的课堂文化。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1、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3、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2011-12-29
1、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2、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