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07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记载是蜀军七十万,吴军五万,战后刘备就只剩下十多万了。(三国演义纯属胡吹,但是的国民生产力是多少,人民百姓又有多少,赤壁之战罗贯中还吹有八十万!!!)正史没有明确的记载过夷陵之战的兵力,不过据推断,蜀军应该十余万,吴军五万就比较合理,战后我想也就只剩下五,六万了。一下是一些推断,参考资料,你可以看一看。 a、221年7月进攻巫山、秭归的蜀军4万人,应是前军,而不是总兵力。刘备6月决定东征,这时他还在成都。其后又有许多大臣提反对意见(处置了秦宓),而后再率中军开向江州前线。
b、《细说三国》认为222年1月,刘备是从前线回到秭归,有误。当时蜀军只推进到秭归一带,秭归乃是前线,刘备回来后才部署继续推进到夷陵一线。《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的:“先主军还秭归,”应当是刘备从后方又回到前线。
c、此战蜀军的前军是差不多是全军覆没,所有将领非死即降,因为被吴军切断了后路的缘故。仅有吴班好象逃回,大概是由于前面刘备用诱敌计失败后,可能跟随刘备回驻在中军了。
d、刘备的前军由于被切断退路,无法机动,大部分在营垒中被消灭(当然也有一部分翻山越岭逃回)。刘备的中军位置靠后,虽然营垒也被攻破,但其主力均撤出了营垒,跟随刘备进行机动作战。这就是为什么四十余营垒均被攻破,前军死伤殆尽,而刘备的中军能够跑的马鞍山坚守,且损失相对小一些。
e、刘备的中军将领除了断后的傅彤以及不听劝告而死的程畿外,基本都跟随刘备逃了回来。其中陈式、廖化还在以后参加了其他战役,但是毕竟是刘备的精锐,前后战死1.3万以上,没有什么投降的。
f、刘备实战经验丰富,突遭此等大败,还是比较沉着——先是集中其中军主力撤离起火的营垒,随后转移到有利地形马鞍山一带坚守,在遭到吴军四面围攻时又及时突围,而且突围时部署也很正确:不仅利于夜暗的掩护进行,又安排勇猛、忠心的傅彤部断后,还烧毁铠甲阻挡追兵;接着又果断遗弃难以撤退的船只,快速撤向永安。大约比曹操的赤壁撤退水平稍差,但是远远强于袁绍在官渡(不顾一切的自己逃命)、关羽在襄阳的撤退(方向性错误)。
g、此战蜀军的损失为:前军的3万多(原有4万,吴班带到中军0.5万,零散逃回若干),中军在马鞍山损失的1万,突围时断后军3千,黄权的5千,马良部1千,估计在5万左右。另外,所有军需辎重全部损失,战船全部遗弃,好象也来不及烧毁,大约全部给了陆逊。有名的将军或谋士战死6人,投降3人。大约是仅次于官渡战役的大败仗了。至于《吴书》所说8万大概有些夸张吧。
h、刘备带回的军队有;中军剩余的11000人左右,700里沿线的防守部队7000人,零散逃回估计2000人,大约2万人。到永安后,赵云的部队也加入近来,刘备在永安有2.3万兵防守。
关于在陆逊发起总攻之后,刘备是否带领主力兵团进行横渡长江的行动,我以为是完全不可能的。由于面对强大敌人的攻击,进行横渡长江之行动,等于是自杀。敌军可以很轻松地半渡而击之。相信有着多年作战经验的刘备不会如此愚笨。此问题与许多现代战史观点相左,将专题研究。
最后的结论:
1、夷陵之战基本是一场兵力相当的交战,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2、蜀军战前总兵力大约有11万人,战后仅有6万多了。
3、以前有认为蜀军兵力为4万或10万,好象缺乏依据,不很合理。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三国志》、《中国战争史》。
b、《细说三国》认为222年1月,刘备是从前线回到秭归,有误。当时蜀军只推进到秭归一带,秭归乃是前线,刘备回来后才部署继续推进到夷陵一线。《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的:“先主军还秭归,”应当是刘备从后方又回到前线。
c、此战蜀军的前军是差不多是全军覆没,所有将领非死即降,因为被吴军切断了后路的缘故。仅有吴班好象逃回,大概是由于前面刘备用诱敌计失败后,可能跟随刘备回驻在中军了。
d、刘备的前军由于被切断退路,无法机动,大部分在营垒中被消灭(当然也有一部分翻山越岭逃回)。刘备的中军位置靠后,虽然营垒也被攻破,但其主力均撤出了营垒,跟随刘备进行机动作战。这就是为什么四十余营垒均被攻破,前军死伤殆尽,而刘备的中军能够跑的马鞍山坚守,且损失相对小一些。
e、刘备的中军将领除了断后的傅彤以及不听劝告而死的程畿外,基本都跟随刘备逃了回来。其中陈式、廖化还在以后参加了其他战役,但是毕竟是刘备的精锐,前后战死1.3万以上,没有什么投降的。
f、刘备实战经验丰富,突遭此等大败,还是比较沉着——先是集中其中军主力撤离起火的营垒,随后转移到有利地形马鞍山一带坚守,在遭到吴军四面围攻时又及时突围,而且突围时部署也很正确:不仅利于夜暗的掩护进行,又安排勇猛、忠心的傅彤部断后,还烧毁铠甲阻挡追兵;接着又果断遗弃难以撤退的船只,快速撤向永安。大约比曹操的赤壁撤退水平稍差,但是远远强于袁绍在官渡(不顾一切的自己逃命)、关羽在襄阳的撤退(方向性错误)。
g、此战蜀军的损失为:前军的3万多(原有4万,吴班带到中军0.5万,零散逃回若干),中军在马鞍山损失的1万,突围时断后军3千,黄权的5千,马良部1千,估计在5万左右。另外,所有军需辎重全部损失,战船全部遗弃,好象也来不及烧毁,大约全部给了陆逊。有名的将军或谋士战死6人,投降3人。大约是仅次于官渡战役的大败仗了。至于《吴书》所说8万大概有些夸张吧。
h、刘备带回的军队有;中军剩余的11000人左右,700里沿线的防守部队7000人,零散逃回估计2000人,大约2万人。到永安后,赵云的部队也加入近来,刘备在永安有2.3万兵防守。
关于在陆逊发起总攻之后,刘备是否带领主力兵团进行横渡长江的行动,我以为是完全不可能的。由于面对强大敌人的攻击,进行横渡长江之行动,等于是自杀。敌军可以很轻松地半渡而击之。相信有着多年作战经验的刘备不会如此愚笨。此问题与许多现代战史观点相左,将专题研究。
最后的结论:
1、夷陵之战基本是一场兵力相当的交战,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2、蜀军战前总兵力大约有11万人,战后仅有6万多了。
3、以前有认为蜀军兵力为4万或10万,好象缺乏依据,不很合理。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三国志》、《中国战争史》。
2013-11-08
展开全部
蜀军军力没有70万之多,兵力大约在20万上下,蜀国当时军力大概30万,5万在汉中魏延处,其余5万在蜀国领土各处,而吴国当时的兵力有15万上下,夷陵之战初始时孙权的侄子孙桓领军5万,后来孙桓不断战败,陆逊才被孙权力主挂帅带领甘宁韩当周泰等将领兵5万急援孙桓,其实在火烧连营之前双方兵力对比为:蜀国20万,吴国7到8万。战后刘备大败,退至白帝城的时候兵力大概有2万多,为何说时2万多呢?赵云后军督办粮草兵力2万,刘备的大军基本上被陆逊打光了,真正跟着刘备赵云到白帝城只有2万多残军,要不是诸葛亮在白帝城前面叫什么的地方摆了个石兵八阵,估计刘备能不能到白帝城都是个问题!回答完毕,期望认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蜀军7万,陆逊的兵力5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这使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使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08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中说的是75万 不过当时蜀国全国人口才90万多,哪能去那么多啊。 最多10万三国时期是中国最动乱时期之一,不可能那么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08
展开全部
蜀军15万 吴军5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