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调查「厌学情绪」的问卷包括其「分析量表」 100
如题,急需调查「厌学情绪」的问卷包括其「分析量表」。即对结果分析的统计标准…最好问卷调查目标是for大学生的。另请注明出处。Thx~...
如题,急需调查「厌学情绪」的问卷包括其「分析量表」。
即对结果分析的统计标准…最好问卷调查目标是 for 大学生的。
另请注明出处。Thx~ 展开
即对结果分析的统计标准…最好问卷调查目标是 for 大学生的。
另请注明出处。Thx~ 展开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邦彦技术
2024-05-11 广告
2024-05-11 广告
在我们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特别推出心理健康免费测试。这项测试简单快捷,无需复杂操作,就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心理健康评估。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关注自己的心理健...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邦彦技术提供
展开全部
大学生厌学心理的现象、原因及对策
摘要:曾几何时,“带一副金丝边眼镜,捧几本厚厚的经典著作,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是人们眼中典型的大学生形象。然而今天,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知识群体的群体特征已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对自身角色的反叛。尤其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变得躁动与不安,要么主动选择,把握目标,开拓进取;要么无所追求,浮躁不安,任大学时光在“风雨飘摇中独自叹息”。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三个方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所谓大学生厌学是指大学生厌烦学习的心理态度,其表现为消极地对待学习、学习行为水平不高、不积极等。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是建立在人们比较稳定的一整套思想、兴趣和目的基础上的,是心理的反映。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机制的转变以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素质要求的提高,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厌学现象在高校中较为突出,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分析
大学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途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学习时间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的勤勉程度,即大学生对学习实际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的多少、学习强度和持久性。但厌学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流行病。它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妨碍着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被动,缺乏主动
表现好的,尚能坚持听课,完成作业,把学校和老师规定的硬性任务完成。表现差的,亦即厌学程度较深的,索性选择逃课,也要阅读课外必读书目。作业能逃就逃,得过且过。教师进行课外辅导,很少甚至没有人去主动提问。
(二)学习激情消退,刻苦自觉的学习风气淡化
有的学生晚上上网夜战,天明逃课睡觉;有的刚刚跨入大学校门,便四处张望,搜索目标,谈情说爱,此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有的热衷于倒腾点生意,赚点小钱;还有的醉心于当干部,出风头,全面公关,广结友朋。把干“工作”当主业,学专业当副业。总之,确有相当多的人,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课堂与书本之外,且美其名曰:锻炼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不爱学习爱当官,爱跑腿”,这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类学生中,有的还得到了家长的怂恿和支持。
(三)心有旁鹜,“见异思迁”,往往不喜欢本专业
在我们周围,乃至其他许多院校,人们会发现一个十分难解的现象,就是学生这山望见那山高,不爱本校爱他校,不爱本专业爱他专业。如学中文的爱法律,学管理的爱中文,学医学的爱数学,如此等等。兴趣不专,难免肤浅。结果往往是无“专”而求“博”,两头不精。所谓“学中文的不会文章,学电脑的不会上网,学外语的说不了洋话,学中医的不会开处方。”此说虽不免言过其实,却也确实反映了一部分厌学者的真实水平。
(四)“差生综合症”:讨厌教室,讨厌老师,讨厌课本,讨厌考试
在一种不良心理状态下学习,理想迷茫,目标模糊,动力不足,应付第一。所谓“60分万岁,61分浪费”,正是这类学生的心理常态。由厌学而厌考,便促成日渐严重的校园考试腐败风。掺杂使假,冒名顶替,请客送礼,投机取巧,只要能糊弄过去不被“放倒”,什么招数都敢使。
综合上面所述我们可以就当前大学生的厌学心理的表现程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程度较轻的表现为被动的,盲目的学习
这类学生没有经过主动选择而确立的学习目的,学习的动机不是来自个体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即为了应付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超过此范围的就厌学。还有一类学生倒曾有过很多目标,但都是为了迎合同辈团体的舆论而制定的。别人学什么,自己就学什么,在摇摆不定中搞“多头出击”。一旦遇到一点儿挫折,便放弃一切努力,而采取一种对什么都厌学的态度,自暴自弃。
2、程度次重的表现为厌学专业理论课
课堂上,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干学生的,有的干脆逃课以示“抗议”。这些学生认为,专业课本有两种用途:一是考试前搞突击用;二是毕业前当纸卖掉。在他们眼里,学习就是看小说,读娱乐性报刊杂志,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主业,一味沉浸其中,越陷越深,而对抽象深奥的专业理论课则越发抵触。
3、程度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根本不学习
不但专业课不学,其它课程也不学。一门心思用在人际交往上。在他们看来,交朋友比学习重要,将来步入社会后,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实惠要比知识大得多。再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把全部心思都花在感情的纠葛中,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强烈的厌学情绪日渐滋长,最终毁了双方的前程。
不管是何种情况,大学生厌学带来的危害都显而易见。从学生个人来说,专业功底不扎实,综合素质提不高,实际上等于没有完成大学培养的任务,属于不合格“产品”;从学校来讲,学生厌学,学风下降,必然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再从社会用人角度来看,将不合格“产品”输入市场,将一种不良的精神面貌和一种颓废情绪带入工作单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损学校形象,也会给单位工作带来影响。我们固然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和眼光对大学生求全责备,但更不能对大学生中业已存在的厌学逃学,浪费大好时光现象无动于衷。
二、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综观当前大学生的厌学心理的产生因素,虽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不总的来说主要还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1、就业难
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政策的导向,各大学校纷纷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我们的每一所高校,专业设置都大同小异,学校没有特色,导致我们的毕业生也没有特色,只是毕业学校不同,其他都一样,你能做的事他也能做,你不能做的他也不能做。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多样的人才,而我国高校培养的却是一个模式。现在的情形,给人感觉是大学生是供过于求,社会已不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里辛辛苦苦学这些知识,当他们进入社会,凭所学知识却无立足之处,这样的结局怎能不使学生们迷茫?他们怎能不厌学?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高就业政策,导致我国各行各业的许多单位都人满为患。而现在,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各单位又在进行减员,以达到增效。现在我国的就业市场,犹如春运高峰期间拥挤不堪的列车。车上的人还要赶下来,下面的人却想拼命挤上去。要进站台都不易,上车更需花费很大的努力,在车上要找到座位又谈何容易?大学生是在站台上的拼命想上车的人,就业车上的形势怎能不使他们心慌?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1)“金钱”的误区
有些同学在眼花缭乱的商品经济大潮中,通过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便认为金钱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产生了学不学无关紧要,只要能挣到钱,便有了一切的“拜金主义”思想,因此,“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着赚钱,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目前,大学校园里的经商热就是对此最好诠释。
(2)脑体倒挂的误区
所谓脑体倒挂是指从事脑力劳动的报酬低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报酬;复杂劳动的报酬低于简单劳动的报酬。这就是人们平常所戏言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也使一些人产生了读书无用的心理。
(3)“关系”的误区
这主要体现在分配制度上。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只要有“条子”、“票子”、“门子”,即使学习不好,也照样能安排一个好工作,而没“关系”、没“后门”,学习再好,也无人问津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的校园里,产生了有“关系”的不重视学习,没“关系的”的学习劲头也不足的问题。
(4)文凭“价值”的误区
有些同学以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文凭,找工作,学到学不到知识是次要的,无论怎样“混”,只要能给张文凭就行。甚至有部分学生说:“学校如果现在就给文凭,我马上就走人”,则更是这种人心态的赤裸裸的体现。文凭,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文化水平的标志和凭证,它本身是无任何价值的,但就是因为有了它就取得了分配工作的权利或优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于是,文凭的“价值”的误区就应运而生了。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1、入学教育方式不当,高考挫折感迟迟未能排解
相关资料表明考生往往把绝大部分希望寄托在第一志愿上。一旦落档被调剂,心理上不免误入盲区。特别是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的同学,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挫折感。但是,对一般高校来说,考生落档调剂是经常出现的情况。而在进入大学后的入学教育中,其重心往往放在对学生学习目标、计划的制定以及对学生的鞭策上,而忽视了在此之前应首先对新生高考挫折感的排解,以至于有相当多新生在较长时间内仍在想着“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我要不要转专业”的问题,迟迟未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被调查对象中有42.3%的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如此大比例的群体,如果不及时对其消极心理进行调适,任其相互影响,使其思想凝固起来,将对其日后的生活、学习直接带来负面效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2、对基础课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吃力,放纵自己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基础课均安排在大一大二由于不懂得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大学里只需学好以后的专业课就可以了,因此放松了对基础课的学习。事实证明,进入高年级,基础知识不牢固将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3、参与科研的道路不畅,学生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应该说,大学生的各类社团还是很多的,但事实上参加这类活动的以低年级学生居多,高年级学生则寥寥无几。一个主要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校园内的活动基本上失去了新鲜感,发现自己不应该再作小打小闹。调查对象中有87.2%的人有参加科研的欲望,希望通过一番努力能有所作为。但由于参与科研的道路不畅,得不到良好的指导,而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又非常有限,致使参与科研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在学习之余不能通过适当途径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因此校园里就出现了“闲置劳动力”。于是,他们中很多人就进入了玩电脑游戏等的大军中,形成了不良校园风气。
4、教师素质低下直接造成学生厌学
教师是教与学的一方,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学识渊博、资历深厚、为人师表的教师很受学生的欢迎,而不学无术、敷衍塞责的教师则令人难以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敷衍态度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在学习上的敷衍行为。如某系开专业课实验,实验课教师通常让一两个学生做一次实验就代表了全班的实验(设备缺乏、课时紧张不能成为此举的理由),而学生那里就由一两个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其他同学照着抄来应付。令人震惊的是,调查表明,67.4%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感到麻木。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把消极的言论甚至个人的偏激意见拿到课堂上发表,这些言论往往使学生在感到新奇、惊讶之后产生情绪波动。因此,教师的素质、授课的态度与学生学习的氛围、兴趣的培养息息相关。教师素质如不全面提升,将会引起教与学的矛盾,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信心。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就个人而言,厌学的原因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的智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直接参与对学习和认识事物的具体操作。职业大学学生的生源,大多来自“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这些学生在初中时代与普高生相比,就存在成绩差异,再加上社会对“三校生“的偏见,使得一部份人采取”破罐破摔“的学习态度。而有的智商较高的学生为何也出现厌学的思想呢?这是因为他们在对待学习的注意、动机、兴趣、情绪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偏差,也即非智力因素。有的学生高考失利,对进入职业大学有一种失落感;有的同学因所读专业并非自己喜好,而由家长包办填志愿,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愿去好好学习,采取逃避的方式来反抗这种安排。具体表现有:
1、自信心不强,个体心理状态不良
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好,在自傲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自卑感。由于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理想憧憬与现实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茫然,对自我成才和改革开放的信心不足,加之个别学生起点低,素质差,对理解人生价值和社会需求的统一有偏差,形成学习态度不端正。
2、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导致认识错误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将来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在校大学生很关心现在学习的东西将来是否有用,由于认识思维判断能力不高,当他们看到一些企业急功近利,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的时候,就会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想法,从而放松对纯理论的基础课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在谈到高分低能时认为低分是高能引起的。他们学习时总想着将来有没有用,不能从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特别是毕业实习时接受了一些学而无用的错误观点,学习目的不明确。
3、心理不健康、感情生活贫乏直接影响学风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接近定型阶段,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但由于他们思想尚未成熟,情感丰富而不稳定,造成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他们一受到鼓舞大为振奋,一遇挫折便灰心丧气,情绪反应延长,如一次考试失败会颓废、惆怅多时。在情感上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得到极大发展,一旦自尊受到伤害会出现争执、顶撞、情感文饰甚至自卑,情感世界动荡、复杂而微妙,经常处于自身矛盾中。大学生的心理调整机制不健全,缺乏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容易使自我意识处于一种软弱无力的状态,丧失改变自我地位的信心,久而久之出现消极忍让、一蹶不振等现象,在学习上表现为动力不足。
4、恋爱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大学目前最关心什么?据早期调查显示:恋爱是除毕业分配外最受关注的问题。但从大学生恋爱愈演愈烈的现象中透视出种种不寻常的信息,其中严重的就是对学业的影响。恋爱涉及的最本质问题就是人生观问题。没有正确的人生观,那么恋爱引发的就不止是厌学、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态度等问题了。而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成熟提前、社会成熟滞后、厌学情绪上升、纪律问题不断的情况。我们的学校教育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这一问题大范围波及之时,我们的高校却仍无解决该问题的良策。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外,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家庭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如特困生与厌学的问题)等,这些也是我们要关注的。
三、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对策探讨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生厌学,与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2002年3月13日《中国青年报》杨东平的一篇《他们为什么从大学逃走》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已经零零星星地知道大学校园里的另一道风景,很多学生失望、无奈、厌学、逃课,这是一个庞大的‘逃课族’。据一项调查,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而一些高校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竞高达40%,还有一些学生另做选择,退出这场以消磨青春为代价的‘游戏’,‘逃离教室’和‘逃离大学’”。文章还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的原因是学不懂,更多的学生感到失望的是陈旧的教育和教学方法,繁多的课程,教师授课平淡,甚至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陈旧的教材、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死记硬背的考试,使得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涯被称为“后中学生时代”(王朔的说法是高四、高五、高六),而读研究生又回到“本科时代”。当前这种教育状况已成为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的借口,只有深化教学改革,革除旧教育观念、陈旧的教材,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
(二)关心爱护和多鼓励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生长发育等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冲突、心理危机,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如果教师能针对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指导,真诚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学生就会对教师充满感激之情,就会用极大的热情学习教师所教的课程,杜绝逃学的念头。其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有少数学生厌学、逃学也与他们生活上遇到困难有关系。例如,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各种费用,如果教师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好这些问题,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学生也会感谢教师的关怀,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再次,多鼓励学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生充满爱心的鼓励、肯定和赞扬,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期望和热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一种受到老师爱护、重视的体验,会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报答教师们的爱护和希望;同时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会进一步影响老师的希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迅速、健康地成长。当必须指出学生的不足并给予批评帮助时,要做到几个避免:即避免在不利的时机教育学生;避开不利的逆反心理,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三)正确对待“差生”
厌学、逃学者大多数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差生并不是生来就差,其中一定程度是由于教师的忽视或自我歧视造成的。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差生”,真诚地关心“差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对“差生”的不正确观念:
1、不是所有差生都智力低下。据北京市朝阳区对厌学学生抽样智力测查,发现在抽取的38名厌学学生中,高智能者6人,没有一个是智能极低的人。相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证实,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智能超群的学生。
2、差生并不一定道德品质也差。一些教师对差生存有偏见,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品质也差。这种偏见往往会使没有品德问题的学生因为教师的歧视而产生消极认同和不良适应,有可能会出现品德问题。(3)成绩好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平时,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学习成绩好、能够循规蹈矩的单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把其它方面都很好,只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性格直爽、活泼好动的学生看成是不合格的人,这显然是不恰当的。教师应该用多种标准综合看待学生,坚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心的积极因素,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发展他们的各方面才能,使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感,看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避免逃学等自暴自弃的行为。
(四)构筑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们认同它,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必然导致学生到校外去寻找“广阔天地”。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如借助影视、书刊、音乐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艺术团、运动队、学生社团等活动,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方面。
靠这种校园主流文化的向心力,影响学生同辈团体的舆论导向。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不是搞几次文体活动、搞几次学术讲座就能奏效的。关键是要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出发。如开办学生论坛,学生不分年级、系别都可以到那里畅所欲言,交流思想,互相激励。并把这种形式长期固定下来,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自己的“讲台”。
以上四个方面是防止学生厌学、弃学的对策和途径。此外还应加强和改善管理,创设一个有制约力的环境,通过制度约束、加强考勤等,不给学生造成违犯校规的条件。教师的说服教育应该在晓之以理的同时,更要动之以情,与学生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创造一个有感情的环境。
摘要:曾几何时,“带一副金丝边眼镜,捧几本厚厚的经典著作,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是人们眼中典型的大学生形象。然而今天,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知识群体的群体特征已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对自身角色的反叛。尤其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变得躁动与不安,要么主动选择,把握目标,开拓进取;要么无所追求,浮躁不安,任大学时光在“风雨飘摇中独自叹息”。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三个方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所谓大学生厌学是指大学生厌烦学习的心理态度,其表现为消极地对待学习、学习行为水平不高、不积极等。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是建立在人们比较稳定的一整套思想、兴趣和目的基础上的,是心理的反映。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机制的转变以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素质要求的提高,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厌学现象在高校中较为突出,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分析
大学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途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学习时间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的勤勉程度,即大学生对学习实际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的多少、学习强度和持久性。但厌学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流行病。它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妨碍着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被动,缺乏主动
表现好的,尚能坚持听课,完成作业,把学校和老师规定的硬性任务完成。表现差的,亦即厌学程度较深的,索性选择逃课,也要阅读课外必读书目。作业能逃就逃,得过且过。教师进行课外辅导,很少甚至没有人去主动提问。
(二)学习激情消退,刻苦自觉的学习风气淡化
有的学生晚上上网夜战,天明逃课睡觉;有的刚刚跨入大学校门,便四处张望,搜索目标,谈情说爱,此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有的热衷于倒腾点生意,赚点小钱;还有的醉心于当干部,出风头,全面公关,广结友朋。把干“工作”当主业,学专业当副业。总之,确有相当多的人,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课堂与书本之外,且美其名曰:锻炼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不爱学习爱当官,爱跑腿”,这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类学生中,有的还得到了家长的怂恿和支持。
(三)心有旁鹜,“见异思迁”,往往不喜欢本专业
在我们周围,乃至其他许多院校,人们会发现一个十分难解的现象,就是学生这山望见那山高,不爱本校爱他校,不爱本专业爱他专业。如学中文的爱法律,学管理的爱中文,学医学的爱数学,如此等等。兴趣不专,难免肤浅。结果往往是无“专”而求“博”,两头不精。所谓“学中文的不会文章,学电脑的不会上网,学外语的说不了洋话,学中医的不会开处方。”此说虽不免言过其实,却也确实反映了一部分厌学者的真实水平。
(四)“差生综合症”:讨厌教室,讨厌老师,讨厌课本,讨厌考试
在一种不良心理状态下学习,理想迷茫,目标模糊,动力不足,应付第一。所谓“60分万岁,61分浪费”,正是这类学生的心理常态。由厌学而厌考,便促成日渐严重的校园考试腐败风。掺杂使假,冒名顶替,请客送礼,投机取巧,只要能糊弄过去不被“放倒”,什么招数都敢使。
综合上面所述我们可以就当前大学生的厌学心理的表现程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程度较轻的表现为被动的,盲目的学习
这类学生没有经过主动选择而确立的学习目的,学习的动机不是来自个体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即为了应付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超过此范围的就厌学。还有一类学生倒曾有过很多目标,但都是为了迎合同辈团体的舆论而制定的。别人学什么,自己就学什么,在摇摆不定中搞“多头出击”。一旦遇到一点儿挫折,便放弃一切努力,而采取一种对什么都厌学的态度,自暴自弃。
2、程度次重的表现为厌学专业理论课
课堂上,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干学生的,有的干脆逃课以示“抗议”。这些学生认为,专业课本有两种用途:一是考试前搞突击用;二是毕业前当纸卖掉。在他们眼里,学习就是看小说,读娱乐性报刊杂志,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主业,一味沉浸其中,越陷越深,而对抽象深奥的专业理论课则越发抵触。
3、程度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根本不学习
不但专业课不学,其它课程也不学。一门心思用在人际交往上。在他们看来,交朋友比学习重要,将来步入社会后,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实惠要比知识大得多。再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把全部心思都花在感情的纠葛中,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强烈的厌学情绪日渐滋长,最终毁了双方的前程。
不管是何种情况,大学生厌学带来的危害都显而易见。从学生个人来说,专业功底不扎实,综合素质提不高,实际上等于没有完成大学培养的任务,属于不合格“产品”;从学校来讲,学生厌学,学风下降,必然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再从社会用人角度来看,将不合格“产品”输入市场,将一种不良的精神面貌和一种颓废情绪带入工作单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损学校形象,也会给单位工作带来影响。我们固然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和眼光对大学生求全责备,但更不能对大学生中业已存在的厌学逃学,浪费大好时光现象无动于衷。
二、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综观当前大学生的厌学心理的产生因素,虽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不总的来说主要还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1、就业难
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政策的导向,各大学校纷纷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我们的每一所高校,专业设置都大同小异,学校没有特色,导致我们的毕业生也没有特色,只是毕业学校不同,其他都一样,你能做的事他也能做,你不能做的他也不能做。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多样的人才,而我国高校培养的却是一个模式。现在的情形,给人感觉是大学生是供过于求,社会已不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里辛辛苦苦学这些知识,当他们进入社会,凭所学知识却无立足之处,这样的结局怎能不使学生们迷茫?他们怎能不厌学?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高就业政策,导致我国各行各业的许多单位都人满为患。而现在,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各单位又在进行减员,以达到增效。现在我国的就业市场,犹如春运高峰期间拥挤不堪的列车。车上的人还要赶下来,下面的人却想拼命挤上去。要进站台都不易,上车更需花费很大的努力,在车上要找到座位又谈何容易?大学生是在站台上的拼命想上车的人,就业车上的形势怎能不使他们心慌?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1)“金钱”的误区
有些同学在眼花缭乱的商品经济大潮中,通过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便认为金钱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产生了学不学无关紧要,只要能挣到钱,便有了一切的“拜金主义”思想,因此,“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着赚钱,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目前,大学校园里的经商热就是对此最好诠释。
(2)脑体倒挂的误区
所谓脑体倒挂是指从事脑力劳动的报酬低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报酬;复杂劳动的报酬低于简单劳动的报酬。这就是人们平常所戏言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也使一些人产生了读书无用的心理。
(3)“关系”的误区
这主要体现在分配制度上。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只要有“条子”、“票子”、“门子”,即使学习不好,也照样能安排一个好工作,而没“关系”、没“后门”,学习再好,也无人问津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的校园里,产生了有“关系”的不重视学习,没“关系的”的学习劲头也不足的问题。
(4)文凭“价值”的误区
有些同学以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文凭,找工作,学到学不到知识是次要的,无论怎样“混”,只要能给张文凭就行。甚至有部分学生说:“学校如果现在就给文凭,我马上就走人”,则更是这种人心态的赤裸裸的体现。文凭,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文化水平的标志和凭证,它本身是无任何价值的,但就是因为有了它就取得了分配工作的权利或优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于是,文凭的“价值”的误区就应运而生了。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1、入学教育方式不当,高考挫折感迟迟未能排解
相关资料表明考生往往把绝大部分希望寄托在第一志愿上。一旦落档被调剂,心理上不免误入盲区。特别是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的同学,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挫折感。但是,对一般高校来说,考生落档调剂是经常出现的情况。而在进入大学后的入学教育中,其重心往往放在对学生学习目标、计划的制定以及对学生的鞭策上,而忽视了在此之前应首先对新生高考挫折感的排解,以至于有相当多新生在较长时间内仍在想着“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我要不要转专业”的问题,迟迟未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被调查对象中有42.3%的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如此大比例的群体,如果不及时对其消极心理进行调适,任其相互影响,使其思想凝固起来,将对其日后的生活、学习直接带来负面效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2、对基础课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吃力,放纵自己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基础课均安排在大一大二由于不懂得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大学里只需学好以后的专业课就可以了,因此放松了对基础课的学习。事实证明,进入高年级,基础知识不牢固将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3、参与科研的道路不畅,学生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应该说,大学生的各类社团还是很多的,但事实上参加这类活动的以低年级学生居多,高年级学生则寥寥无几。一个主要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校园内的活动基本上失去了新鲜感,发现自己不应该再作小打小闹。调查对象中有87.2%的人有参加科研的欲望,希望通过一番努力能有所作为。但由于参与科研的道路不畅,得不到良好的指导,而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又非常有限,致使参与科研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在学习之余不能通过适当途径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因此校园里就出现了“闲置劳动力”。于是,他们中很多人就进入了玩电脑游戏等的大军中,形成了不良校园风气。
4、教师素质低下直接造成学生厌学
教师是教与学的一方,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学识渊博、资历深厚、为人师表的教师很受学生的欢迎,而不学无术、敷衍塞责的教师则令人难以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敷衍态度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在学习上的敷衍行为。如某系开专业课实验,实验课教师通常让一两个学生做一次实验就代表了全班的实验(设备缺乏、课时紧张不能成为此举的理由),而学生那里就由一两个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其他同学照着抄来应付。令人震惊的是,调查表明,67.4%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感到麻木。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把消极的言论甚至个人的偏激意见拿到课堂上发表,这些言论往往使学生在感到新奇、惊讶之后产生情绪波动。因此,教师的素质、授课的态度与学生学习的氛围、兴趣的培养息息相关。教师素质如不全面提升,将会引起教与学的矛盾,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信心。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就个人而言,厌学的原因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的智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直接参与对学习和认识事物的具体操作。职业大学学生的生源,大多来自“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这些学生在初中时代与普高生相比,就存在成绩差异,再加上社会对“三校生“的偏见,使得一部份人采取”破罐破摔“的学习态度。而有的智商较高的学生为何也出现厌学的思想呢?这是因为他们在对待学习的注意、动机、兴趣、情绪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偏差,也即非智力因素。有的学生高考失利,对进入职业大学有一种失落感;有的同学因所读专业并非自己喜好,而由家长包办填志愿,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愿去好好学习,采取逃避的方式来反抗这种安排。具体表现有:
1、自信心不强,个体心理状态不良
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好,在自傲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自卑感。由于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理想憧憬与现实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茫然,对自我成才和改革开放的信心不足,加之个别学生起点低,素质差,对理解人生价值和社会需求的统一有偏差,形成学习态度不端正。
2、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导致认识错误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将来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在校大学生很关心现在学习的东西将来是否有用,由于认识思维判断能力不高,当他们看到一些企业急功近利,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的时候,就会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想法,从而放松对纯理论的基础课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在谈到高分低能时认为低分是高能引起的。他们学习时总想着将来有没有用,不能从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特别是毕业实习时接受了一些学而无用的错误观点,学习目的不明确。
3、心理不健康、感情生活贫乏直接影响学风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接近定型阶段,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但由于他们思想尚未成熟,情感丰富而不稳定,造成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他们一受到鼓舞大为振奋,一遇挫折便灰心丧气,情绪反应延长,如一次考试失败会颓废、惆怅多时。在情感上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得到极大发展,一旦自尊受到伤害会出现争执、顶撞、情感文饰甚至自卑,情感世界动荡、复杂而微妙,经常处于自身矛盾中。大学生的心理调整机制不健全,缺乏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容易使自我意识处于一种软弱无力的状态,丧失改变自我地位的信心,久而久之出现消极忍让、一蹶不振等现象,在学习上表现为动力不足。
4、恋爱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大学目前最关心什么?据早期调查显示:恋爱是除毕业分配外最受关注的问题。但从大学生恋爱愈演愈烈的现象中透视出种种不寻常的信息,其中严重的就是对学业的影响。恋爱涉及的最本质问题就是人生观问题。没有正确的人生观,那么恋爱引发的就不止是厌学、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态度等问题了。而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成熟提前、社会成熟滞后、厌学情绪上升、纪律问题不断的情况。我们的学校教育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这一问题大范围波及之时,我们的高校却仍无解决该问题的良策。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外,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家庭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如特困生与厌学的问题)等,这些也是我们要关注的。
三、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对策探讨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生厌学,与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2002年3月13日《中国青年报》杨东平的一篇《他们为什么从大学逃走》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已经零零星星地知道大学校园里的另一道风景,很多学生失望、无奈、厌学、逃课,这是一个庞大的‘逃课族’。据一项调查,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而一些高校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竞高达40%,还有一些学生另做选择,退出这场以消磨青春为代价的‘游戏’,‘逃离教室’和‘逃离大学’”。文章还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的原因是学不懂,更多的学生感到失望的是陈旧的教育和教学方法,繁多的课程,教师授课平淡,甚至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陈旧的教材、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死记硬背的考试,使得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涯被称为“后中学生时代”(王朔的说法是高四、高五、高六),而读研究生又回到“本科时代”。当前这种教育状况已成为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的借口,只有深化教学改革,革除旧教育观念、陈旧的教材,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
(二)关心爱护和多鼓励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生长发育等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冲突、心理危机,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如果教师能针对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指导,真诚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学生就会对教师充满感激之情,就会用极大的热情学习教师所教的课程,杜绝逃学的念头。其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有少数学生厌学、逃学也与他们生活上遇到困难有关系。例如,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各种费用,如果教师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好这些问题,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学生也会感谢教师的关怀,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再次,多鼓励学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生充满爱心的鼓励、肯定和赞扬,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期望和热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一种受到老师爱护、重视的体验,会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报答教师们的爱护和希望;同时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会进一步影响老师的希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迅速、健康地成长。当必须指出学生的不足并给予批评帮助时,要做到几个避免:即避免在不利的时机教育学生;避开不利的逆反心理,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三)正确对待“差生”
厌学、逃学者大多数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差生并不是生来就差,其中一定程度是由于教师的忽视或自我歧视造成的。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差生”,真诚地关心“差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对“差生”的不正确观念:
1、不是所有差生都智力低下。据北京市朝阳区对厌学学生抽样智力测查,发现在抽取的38名厌学学生中,高智能者6人,没有一个是智能极低的人。相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证实,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智能超群的学生。
2、差生并不一定道德品质也差。一些教师对差生存有偏见,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品质也差。这种偏见往往会使没有品德问题的学生因为教师的歧视而产生消极认同和不良适应,有可能会出现品德问题。(3)成绩好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平时,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学习成绩好、能够循规蹈矩的单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把其它方面都很好,只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性格直爽、活泼好动的学生看成是不合格的人,这显然是不恰当的。教师应该用多种标准综合看待学生,坚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心的积极因素,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发展他们的各方面才能,使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感,看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避免逃学等自暴自弃的行为。
(四)构筑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们认同它,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必然导致学生到校外去寻找“广阔天地”。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如借助影视、书刊、音乐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艺术团、运动队、学生社团等活动,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方面。
靠这种校园主流文化的向心力,影响学生同辈团体的舆论导向。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不是搞几次文体活动、搞几次学术讲座就能奏效的。关键是要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出发。如开办学生论坛,学生不分年级、系别都可以到那里畅所欲言,交流思想,互相激励。并把这种形式长期固定下来,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自己的“讲台”。
以上四个方面是防止学生厌学、弃学的对策和途径。此外还应加强和改善管理,创设一个有制约力的环境,通过制度约束、加强考勤等,不给学生造成违犯校规的条件。教师的说服教育应该在晓之以理的同时,更要动之以情,与学生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创造一个有感情的环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校的情况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