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提起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李自成自称闯王却最终失败。我们看历史上的朱元璋起义就能成功,为何李自成失败,对比主要原因在于李自成不知道整合资源,稳固军心,做不到高瞻远瞩。笔者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精益求精比起滥竽充数更好
每次战争中军队的战斗力是很重要的。曾经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少数人战胜多数人的军队,靠的是什么?不难发现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这支队伍是精挑细选锻炼出来的。我们说以前曹操身边就有一支特种兵。所以,在起义之前,有着这一支特种队伍比大队伍要更为集中力量往一处打。回顾历史上的记载,李自成的队伍不算弱小,但没有一支能够在关键时间灭敌的。组建队伍的时候,他并没有考虑到真正的战场,这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所在。
2、有勇无谋形容个人,军力威力来源凝聚力
我们都知道李自成起义之间,有不少的身边大将最终动摇了,甚至有人觉得要把他作为跟别人投降的筹码。当时他身边很多亲信将领劝阻他向明军投降。军队里有一个人出现了离心行为,整个队伍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经常都说稳固人心很重要,身为一名大将,带去战场前,需要提高这支队伍的心理素质。不是在面对困难时,没有人为你去挡箭。一个军队没有凝聚力,如同散沙,奈何他个人勇敢向前。
3、自身局限性,不知道资源利用
我们知道除了当时主攻的敌人之外,李自成面对的其他周边力量的对抗也是很悬殊的。李自成不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去为自己所用,最终走一步算一步。没有战略性的打战是没有灵魂的,没有远见的大将也最终会死在路上。如果李自成那个时候懂得利用残军力量,知道更换策略,就不会被别人慢慢喂大胃口再将之饿死。最终,他所率领的军队就被敌人先把能量消耗完,最终自己被困。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宫山元帝庙遭村民误杀。
1,起义军的小农意识不足以担当大任 2,八旗兵和吴三桂以及后明政权的联合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