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
1个回答
2016-08-31 · 知道合伙人人力资源行家
518姚峰峰
知道合伙人人力资源行家
向TA提问 私信TA
知道合伙人人力资源行家
采纳数:50866
获赞数:564253
大学班长,中共党员。一次性通过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二级,现任公司综合办主任。为百度金榜题名时团队团长。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做好以下三点:
一、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最直接的方法可以采用归纳式概括法 归纳式概括法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 点,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有利于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的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对知识的归纳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 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 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分类和整合,重 视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 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 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其次,概括的过程又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 完成的,所以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认识(具体史实)上升 到理性认识(历史概念)。这一结果如何实现?科学的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 如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史实,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内容是分散 的,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要加以分类、罗列,并从中抽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 求很多学生无法达到,甚至无从下手。作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只罗列出具体史实:①巴黎和会 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②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 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 ,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③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 的结盟提议。④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 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如此罗列, 是不符合归纳式概括法的要求的,必须对上述具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概括,从中提炼出它们 的共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学生要得出这样的结论,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欧洲,英 法为争夺霸权而斗争,为了共同反苏而结盟;在远东,为了共同宰割中国而签订《九国公约》。 一旦学生形成这样的结论,也就记住了这部分知识的主干,剩下的就是用相关的史实去支持这 一结论。 由上可知,概括出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归纳和 抽象是归纳式概括的前提。上述过程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从历史学上讲是 “论从史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式概括的定义、特点决定被概括的史实或用以举例 说明的史实不得少于两例。
二、“史论结合”是培养学生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 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是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般 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 如有关“1941~1942 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学生面对这样 的问题会感到无从下手。在回答“大生产运动”这个要点时可能会想到:“在毛泽东主席‘自 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五震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进杂草众 生的南泥湾。他们挥锄如飞,汗流夹背;劳动号子传遍山野,欢声笑语不断。经过他们辛勤开垦 , 南泥湾到处是庄稼,到处是牛羊,南泥湾成为陕北的好江南„„”等。上述情景不完全符合题 意的要求,命题要求回答“大生产运动”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南泥湾垦荒仅仅是“大 生产运动”的一个“点”,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 作过细的描 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因此,要找 出南泥湾与“大生产运动”联系,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抗日根据 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这就是对历史知识的概括过程。 “史论结合”不需要学生用华丽的词语来描述历史,而只要用高度精练的史实和观点,并且要 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知识要点化非常重要,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 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 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 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 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辑层次的知识、方 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点, 也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抓中心、抓要点。②提高写历史笔记的能力是提高 学生概括能力的最实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课前试编单元或章节课堂教学提纲,课后记录读史 札记、学史心得,试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的训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③以中考例 题作示范,明确概括类型,掌握概括方法,再重设题例,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概括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对初三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是为 了让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更高的层次认识历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最直接的方法可以采用归纳式概括法 归纳式概括法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 点,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有利于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的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对知识的归纳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 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 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分类和整合,重 视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 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 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其次,概括的过程又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 完成的,所以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认识(具体史实)上升 到理性认识(历史概念)。这一结果如何实现?科学的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 如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史实,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内容是分散 的,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要加以分类、罗列,并从中抽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 求很多学生无法达到,甚至无从下手。作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只罗列出具体史实:①巴黎和会 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②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 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 ,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③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 的结盟提议。④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 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如此罗列, 是不符合归纳式概括法的要求的,必须对上述具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概括,从中提炼出它们 的共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学生要得出这样的结论,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欧洲,英 法为争夺霸权而斗争,为了共同反苏而结盟;在远东,为了共同宰割中国而签订《九国公约》。 一旦学生形成这样的结论,也就记住了这部分知识的主干,剩下的就是用相关的史实去支持这 一结论。 由上可知,概括出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归纳和 抽象是归纳式概括的前提。上述过程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从历史学上讲是 “论从史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式概括的定义、特点决定被概括的史实或用以举例 说明的史实不得少于两例。
二、“史论结合”是培养学生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 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是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般 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 如有关“1941~1942 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学生面对这样 的问题会感到无从下手。在回答“大生产运动”这个要点时可能会想到:“在毛泽东主席‘自 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五震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进杂草众 生的南泥湾。他们挥锄如飞,汗流夹背;劳动号子传遍山野,欢声笑语不断。经过他们辛勤开垦 , 南泥湾到处是庄稼,到处是牛羊,南泥湾成为陕北的好江南„„”等。上述情景不完全符合题 意的要求,命题要求回答“大生产运动”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南泥湾垦荒仅仅是“大 生产运动”的一个“点”,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 作过细的描 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因此,要找 出南泥湾与“大生产运动”联系,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抗日根据 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这就是对历史知识的概括过程。 “史论结合”不需要学生用华丽的词语来描述历史,而只要用高度精练的史实和观点,并且要 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知识要点化非常重要,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 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 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 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 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辑层次的知识、方 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点, 也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抓中心、抓要点。②提高写历史笔记的能力是提高 学生概括能力的最实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课前试编单元或章节课堂教学提纲,课后记录读史 札记、学史心得,试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的训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③以中考例 题作示范,明确概括类型,掌握概括方法,再重设题例,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概括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对初三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是为 了让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更高的层次认识历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