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深渊"仙境"分别喻指什么
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仙境“喻指”爱情、知识“;”深渊“则喻指”人类的孤寂“。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
第一,对爱情的渴望
第二,对知识的追求;
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作者是伯特兰·罗素。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扩展资料:
罗素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人们爱屋及乌,于1950年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理由是“表彰他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而意义重大。”
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曾2次因反战而入狱。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的游行被拘禁7天。1967年他和萨特还成立了民间法庭——“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
孤寂比喻成了深渊;爱情和知识比喻成了仙境。
原文节选赏析如下: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扩展资料: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作者是伯特兰·罗素。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先后收录在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教科书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皆有极大的建树,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爱情和知识会尽其可能把我向上导往天堂,支配着我的人生,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隐约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象过的天堂。这是我所追求的,尽管这种爱对人的生活来说似乎还太过美好,但它毕竟是我最终找到的东西。
我以同样的激情追求知识,我曾渴望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吹到这儿吹到那儿,直至那绝望的边缘。我追求爱情。
我追求爱情,又因为他能减轻孤独---那可怕的孤独啊,首先,因为它带给我极大的欢乐,这使我乐意牺牲我余下的生命以换得几小时这样的快乐,一个颤抖的灵魂在这孤独中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儿子的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我追求爱情,还因为在爱的广阔世界里。我还试图弄懂毕达哥拉斯学说。但是,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贫困和痛苦---这些都在嘲弄着人类应该过的生活。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做不到,于是我也感到痛苦三种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