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如何开展操作活动
展开全部
幼儿园数学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寓教于乐,让处在数字敏感期的孩子,对枯燥的数学感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所以游戏设计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生活化,越贴近孩子生活,孩子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学完成质量也越高。
2、简单化,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限制,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还局限在具象化阶段,越简单具体孩子越容易理解学习。
3、趣味化,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引导把握孩子的学习方向,尽量让游戏有趣巧妙,调动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可操作性,游戏尽量充分利用生活中实物、玩具等,隐含着丰富数学概念和属性,引导孩子通过主动观察、探索,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
何秋光学前数学,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主题和游戏,从具体到抽象,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让每个孩子都爱数学!
展开全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的学科,幼儿的逻辑思维都是以具体的、形象的为主要形式,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只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掌握一些知识。那么,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学时有哪些方法能使幼儿既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又能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幼儿的智力又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呢?
一、故事情境导入法
故事情境导入法就是把一个活动主题编成一个故事向幼儿进行引导。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你的活动主题编在一个故事里,引导幼儿,幼儿的兴趣会更浓,更易接受。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倾听能力,更进一步地培养了幼儿对一个故事的理解能力。
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班数学活动《给图形宝宝分类》的时候,我就把这节活动编在一个故事里,小熊伯伯开了一间超市,里面买了很多饼干,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都想去买饼干,可是,小熊伯伯有要求:什么样形状的盒子里面就只能放什么样形状的饼干。本来很枯燥的一个活动,因为有了这个故事的导入,幼儿一下兴趣就来了,他们都想买小熊伯伯的饼干,就积极动脑筋的来想给每个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
故事情境导入法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在这个方法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当节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听了一个动听的故事,真是一举夺得。
二、操作法
操作活动是幼儿形成数概念和掌握数学技能的基本方法。每位幼儿都要有一套小教具,如雪花积木、小木棒、点子卡、数字卡等,教师利用教具,组织全体幼儿根据内容进行活动。
我个人认为操作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研究证明,幼儿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及形成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形成的。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采用多种操作方法,不断提要求,要人人动手,手脑并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数的形成》时,如果教师干巴巴的给幼儿讲1个填上1个是2个,幼儿听着就很厌烦,但是,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了雪花积木,让幼儿自己来操作,幼儿兴趣就很浓厚,而且效果非常好,在操作过程中,就掌握了1个填上1个是几个,很快就掌握了10以内数的形成。
三、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最自然的形式。数学游戏内容要符合数、形基本知识和运算能力的训练,游戏的动作要符合幼儿学习数的特点,如运用多种感官看看、听听、摸摸、跳跳等动作来掌握数学知识。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方式。而且《新纲要》提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我们的游戏法是多么重要。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班数学活动《相邻数》时,我们就可以和幼儿来玩《小鸡找朋友》的游戏,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一张1到5的数的字卡片,然后带上小鸡的头饰,念儿歌:“小小鸡,叽叽叽,4的朋友请上来”。拿到数字卡片3和5的幼儿上来和小鸡握握手,并讲:“我是3,3是4的好朋友。”“我是5,5是4的好朋友。”幼儿在游戏中很快就掌握了4的相邻数这个数学知识。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最直观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具对幼儿进行操作、演示,使幼儿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演示操作活动中,配上优美、动听的语言讲解,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在教学大班数学活动《2、3的组成》时,对幼儿首先进行实物演示,我先出示2只茶杯,要放在2只盘子里,怎样放?左边盘里放1只,右边盘里放几只呢?老师有3朵花,要插在2个里,如果左边花瓶里插2朵,右边花瓶里插几朵?通过实物的演示操作,幼儿理解了一个整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整数。
我们在使用演示法时,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以及思考什么,都要提得很明确才行。在演示时,使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使每位幼儿都能看清楚每一个动作,充分发挥演示的作用,从而使幼儿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
就这样,我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游戏,在游戏中操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比如比较法、类推法等等。我们在开展活动时,需要遵循的是幼儿的思维特点,又要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故事情境导入法
故事情境导入法就是把一个活动主题编成一个故事向幼儿进行引导。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你的活动主题编在一个故事里,引导幼儿,幼儿的兴趣会更浓,更易接受。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倾听能力,更进一步地培养了幼儿对一个故事的理解能力。
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班数学活动《给图形宝宝分类》的时候,我就把这节活动编在一个故事里,小熊伯伯开了一间超市,里面买了很多饼干,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都想去买饼干,可是,小熊伯伯有要求:什么样形状的盒子里面就只能放什么样形状的饼干。本来很枯燥的一个活动,因为有了这个故事的导入,幼儿一下兴趣就来了,他们都想买小熊伯伯的饼干,就积极动脑筋的来想给每个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
故事情境导入法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在这个方法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当节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听了一个动听的故事,真是一举夺得。
二、操作法
操作活动是幼儿形成数概念和掌握数学技能的基本方法。每位幼儿都要有一套小教具,如雪花积木、小木棒、点子卡、数字卡等,教师利用教具,组织全体幼儿根据内容进行活动。
我个人认为操作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研究证明,幼儿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及形成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形成的。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采用多种操作方法,不断提要求,要人人动手,手脑并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数的形成》时,如果教师干巴巴的给幼儿讲1个填上1个是2个,幼儿听着就很厌烦,但是,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了雪花积木,让幼儿自己来操作,幼儿兴趣就很浓厚,而且效果非常好,在操作过程中,就掌握了1个填上1个是几个,很快就掌握了10以内数的形成。
三、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最自然的形式。数学游戏内容要符合数、形基本知识和运算能力的训练,游戏的动作要符合幼儿学习数的特点,如运用多种感官看看、听听、摸摸、跳跳等动作来掌握数学知识。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方式。而且《新纲要》提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我们的游戏法是多么重要。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班数学活动《相邻数》时,我们就可以和幼儿来玩《小鸡找朋友》的游戏,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一张1到5的数的字卡片,然后带上小鸡的头饰,念儿歌:“小小鸡,叽叽叽,4的朋友请上来”。拿到数字卡片3和5的幼儿上来和小鸡握握手,并讲:“我是3,3是4的好朋友。”“我是5,5是4的好朋友。”幼儿在游戏中很快就掌握了4的相邻数这个数学知识。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最直观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具对幼儿进行操作、演示,使幼儿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演示操作活动中,配上优美、动听的语言讲解,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在教学大班数学活动《2、3的组成》时,对幼儿首先进行实物演示,我先出示2只茶杯,要放在2只盘子里,怎样放?左边盘里放1只,右边盘里放几只呢?老师有3朵花,要插在2个里,如果左边花瓶里插2朵,右边花瓶里插几朵?通过实物的演示操作,幼儿理解了一个整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整数。
我们在使用演示法时,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以及思考什么,都要提得很明确才行。在演示时,使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使每位幼儿都能看清楚每一个动作,充分发挥演示的作用,从而使幼儿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
就这样,我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游戏,在游戏中操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比如比较法、类推法等等。我们在开展活动时,需要遵循的是幼儿的思维特点,又要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