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矿床模型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矿床模型(mineraldepositmodel)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般来说,矿床模型是针对某类型矿床系统整理出的一套描述或反映其基本特征的信息集合。在矿床模型的研究中,因目的、重点、用途不同,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概念和定义,乍看起来千头万绪,实则有着内在的联系。为了理清本书的研究与编写的思路,有必要对矿床模型的概念作一些探讨。表1-1列出了国内外学者对矿床模型概念的代表性论述。
表1-1 国内外学者对矿床模型概念的表述
续表
由表1-1可知,尽管不同学者的视点、重点和角度有别,实质上都不约而同地把矿床模型区分为两大类,即经验模型和概念模型(或曰理论模型)。经验模型注重矿床基本特征和找矿标志的收集、甄别和系统整理,不特别强调要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故又被称为描述性模型;概念模型注重把观测到的矿床特征、相关标志与成矿作用过程理性地联系起来,以确定成矿和控矿规律,故又称为理论模型。以这两类模型为基础,因目的、用途、特征之不同,又派生出多种多样的模型和概念,如成因模型、品位-吨位模型、矿体形态模型等(详见第二章)。
严格说来,在矿床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各种模型的概念并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问题,关键是应把模型研究或建模工作看作是解决地质找矿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或思维方式。在解决找矿问题的过程中,“模型”只是一种中间成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应该提到的是,在中文文献中,矿床模型也被称为“矿床模式”、“成矿模式”;在物化探文献中,亦有“异常模型”和“异常模式”之称谓。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模型”与“模式”对应的英文都是“model”;只有地球化学分散“模式”对应的是“pattern”,那已经是另外的专业含义了。因此,本书基本上采用“模型”这一术语和概念(引用的中文文献除外)。
(二)矿床模型的特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发展,矿床模型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其研究工作日趋成熟,研究领域与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找矿效果日趋明显。当前,矿床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亦老亦新”。矿床模型的概念已经提出半个多世纪,在地质找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具有“老矿床,新模型”、“老资料,新解释”、“老模型,新作用”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依据斑岩铜矿蚀变分带模型发现美国卡拉马祖斑岩铜矿床的过程,堪称矿床模型应用的典范,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一些古老的矿床模型在当今深部找矿的过程中正焕发着青春,针对矿床新发现,不断研究新信息,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推出新模型,实现新突破。过去,人们习惯把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铜金铀矿床称为“独生子”矿床。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育此类矿床,它们构成了一种新类型,即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这为矿床模型研究注入了新的内涵。据称,应用该模型,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越南等国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二是“亦小亦大”。从研究尺度上看,矿床模型研究范围可以小到一个具体矿床(体),亦可以大到矿田,再到区域成矿带乃至全球尺度成矿域。人们总结的每个类型矿床模型虽然文字不多,但涵盖着众多矿床的信息,涉及不同级次成矿客体的空间关系,包容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信息,因此,具有“小模型,大视野”、“小模型,大功能”、“小模型,大信息”的特点。
三是“亦理亦工”。矿床模型既包括概念性模型,又包括经验性模型;既有理论性研究,也有实用性研究;既有成矿理论总结,更有找矿实践应用;既是原创性与再创性的结合,又是信息积累和认识升华的结合。因此,矿床模型是理论与经验、认识与工程(实践)、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和载体。
2024-10-2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