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拥有大圣人孔子的鲁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拥有大圣人孔子的鲁国,没能成为战国七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孔子虽是鲁国人,他的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并未被鲁国国君采用。二是因为鲁国内部统治秩序始终未理顺,在皇权争夺、君权与臣权方面有着尖锐矛盾,内乱频发,极大削弱了鲁国实力。
一、孔子虽是鲁国人,但他的儒家思想并未被鲁国君主接受认可
孔子的儒家学说,“为万世开太平”,被历代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是古代皇帝治国平天下的不二法门。但拥有大圣人孔子的鲁国,并未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孔子的儒家学说,并未在鲁国得以贯彻实行,未得到鲁国国君接受,结果墙里开花墙外香。
孔子虽是鲁国人,但他在鲁国的发展之路却一直很不顺畅。他创立出一整套完善的儒家学说,鲁国国君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孔子怀才不遇,只能在鲁国开设私人学校,开馆收徒,一方面传播儒家思想,一方面以此为生。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开始,孔子曾在鲁国担任了位高权重的大司寇,但统治者仍然未能意识到他的儒家学说对维系统治的重要性,导致孔子任职期间处处碰壁,未能把他的儒家学说付诸现实。此后,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传播推广他的儒家思想,得到各国广泛认可。作为发源地的鲁国,反而成了“灯下黑”。
二、鲁国内部的皇位之争、君权臣权之争过于激烈,几次酿成大内乱,极大削弱鲁国实力
由于缺乏三纲五常君臣之道的约束调和,鲁国的皇位继承人之争、国君与权臣之争,始终十分激烈。鲁国有过几次废长立幼、杀嫡立庶的事件,还曾出现过“三桓乱政”“公卿争权”等君臣之争,激烈的内讧此起彼伏,长达数百年绵延不断,使得鲁国难以积累起强大国力称雄战国。
由此可见,上述两个原因,导致鲁国拥有孔圣人却遗憾地未能称雄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