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谁才是中国最封闭的朝代?有什么依据?
在许多人的眼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主要因素。然而,实际上明朝才是中国最为封闭的时代。明朝从朱元璋建立开始就推行了史无前例严格的“海禁”政策,发展到嘉靖年间废除了市舶司,达到了顶峰。即使在明朝最为开放的“隆庆开关”时期,明朝也只允许月港一处通商,并且不准和日本贸易。而清朝最封闭的“闭关锁国”时代,也同样是广州一口通商,而且没有国家限制。这意味着,明朝最开放的时代甚至比不上清朝最封闭时代。
一,明朝前期200年的“海禁”
明朝的“海禁”政策,从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就开始推行。朱元璋推行海禁的原因,一是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的思想,二是当时方国珍、张士诚的残余势力和倭寇勾结袭击明朝漫长的海岸线。朱元璋将“海禁”政策写进了明朝的《大明律》,成为了明朝的基本国策。在朱元璋时期,海禁的严格程度也是空前的,除了不准百姓和外国通商之外,甚至禁止民间建造大船、双桅船,禁止百姓出海打渔,将沿海地区的人们前往内地等。朱元璋还将连坐法等纳入海禁政策中。
倭寇入侵
明成祖朱棣时期,为了彰显自己的合法性,明成祖希望放松海禁,“招徕绝域”,使万国来朝,以此树立威信。因此,海禁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但是朱棣放宽的只是针对朝贡贸易,如开始和日本建立朝贡往来,派遣郑和下西洋等,其目的就是宣扬国威。而民间贸易依然是被禁止的。为了防止外国商人冒充朝贡使团,朱棣严格了贸易的程序,如对日本实行了勘合制度。
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明朝的政策走向了收缩,如撤销了奴儿干都司、交趾布政使司,停止了郑和下西洋等,海禁政策也重新严格了起来,颁布了“严私通番国之禁”,并且明文标出告发着可以得到犯人一半的资产,如果知而不告,按照同罪论处。嘉靖年间,日本两大朝贡使团在宁波发生了“争贡之役”,嘉靖于是废除了福建、浙江、广东的市舶司,朝贡贸易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如中断了和日本的朝贡贸易。嘉靖时期(1522年—1566年)的海禁政策,是中国历史上海禁最严格的的时代。
二,隆庆开关和闭关锁国的比较
1567年,明穆宗宣布废除了“海禁”,从朱元璋以来200年的海禁政策终于松动了。为什么叫做松动呢?因为实际上海禁并没有真正的废除。隆庆开关的进步之处在于允许民间私人进行贸易,这是明朝的商人第一次能够对外贸易了。但是明朝开放的海禁的地方只有福建漳州府月港,也就是“一口通商”的政策。另外,虽然允许了民间贸易,但是不准和日本进行了贸易。
就是在开放的月港,其开放的程度也是十分有限的。首先,贸易必须由严格的程序,对外贸易的所有船只都必须到此办理繁琐的手续,并从这里装货出港、入港验货。所有船只都必须申领“船由”、“商引”等凭证才能出海。对船只规模上,“东西二洋各限船四十四只”。如果出海的时间超过了规定时间,就按照“通倭”的罪行判处。
临海长城
当然,隆庆开关的确对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大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高产作物引进了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为人口增加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开始了“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恢复,在杭州、苏州等个别的城市、个别的行业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此时已经不再是世界的重心,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已经在引领世界潮流的发展。隆庆开关不过是将中国有限地纳入西方的商业体系。
月港
而清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了“闭关锁国”政策,其内容为:规定西方商人只准在广州进行“一口通商”;南洋、东洋商人可以在闽、浙、江海关贸易;对中国商民出海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如出海商民登记、取具保结、领取船引和腰牌,注明船只丈尺、客商姓名、在船之人年貌、籍贯,出海情由、载何货物、往某处贸易、往返日期等。要求已出洋的商船商民按期返回,对未能及时回国者施加惩罚或限制归国。从中可以看出,“闭关锁国”的内容和“隆庆开关”的政策几乎一致,而“闭关锁国”还能够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贸易,范围更广,而且没有规定不准和日本贸易。
广州十三行
清朝对外贸易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也和隆庆开关类似。如使得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也没有在和清朝的贸易中占据优惠。导致西方的宗教思想从广州等地传入了中国。另外,我们可以根据清朝的商船规模看清朝的对外贸易规模。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沿海商船总数约在10,000只,有150万吨。而英国有大小21,500多艘船,共240万吨;美国在有船舶135万吨。可见,清朝当时还是世界海外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