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商朝屡屡迁都,主要还是因为其王室内部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在古代王朝中,商朝算得上是迁都最频繁的朝代了。
根据目前已知的史料记载,做过商朝都城的地方就有亳、相、嚣、邢、庇、奄、耿与北蒙(殷墟所在地)。商朝资料大多来源于出土的甲骨残片,目前已知的迁都次数,也相当惊人,平均不到一百年就迁一次。
关于商人屡次迁都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比如躲避水患,商朝曾经因为河水泛滥摧毁了耿城,而迁都于庇城。不过后来这种说法就被推翻了,因为商朝几乎所有都城都临近河滨,水患从来就没消停过。以迁都来躲避水患的说法自然不成立。
第二种是商朝的农业以迁移农业为主,当时牧业仍旧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而种植业也是刀耕火种,所以商朝人开发完了一片区域后不得不进行迁移。然而,商朝已经出现了大量使用绿肥的种植业,根本用不着刀耕火种;牧业尤其是游牧在商朝农业中比例很低。商朝已经出现大量的村镇城池,人们已经定居生活,而不是以游牧方式生活。
而被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商朝因为王室争斗而屡屡迁都。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除了后世普遍施行的嫡长子继承制之外,也屡屡进行兄终弟及。如此一来也就很容易引起王室内部的争斗。
以商朝著名的“盘庚迁殷”为例,当时的盘庚为迁都而诛除了大量反对的王宫贵族。的确,对于寻常人与奴隶来说,在哪里生活劳作都是一样,然而贵族们在一个地方势力稳定以后就不愿轻易迁移了。这也是对于王权的一种威胁。
不仅仅商朝,后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唐朝武则天迁都洛阳,明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都有类似的原因。商朝王权不够强大,只能用迁都这种方式曲线对王权进行巩固。
这里是天下之中,但这里不可立国。这里是交通枢纽,北通汾河流域,东通黄河中下游,南通荆山楚地,西通渭河流域周原大地。但这里不适合立国建都,没有战略回旋纵深。这里只能作为东进东夷的桥头堡,周公看到这个战略价值,决定在此建立雒邑,作为统治东夷的战略前沿。
商伐夏时,也是依此为西进渭河流域的战略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