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和小乘的来源与区别?

 我来答
梦呓的鱼
高赞答主

2007-10-06 · 觉得我说的对那就多多点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8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亿
展开全部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亏没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隐厅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 “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灶空隐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 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xuanerfj
2012-09-24 · TA获得超过611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18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53万
展开全部
简单明了地回答你,不要被误导塌余配。
所谓区别,没有,只是走不同的两条路通向同一个目的团指地。
所谓来源,是部派分支的区别,里面的渊源,怕是要写本书才勉强说清楚。
所谓慈悲喜舍,大小乘共修,没有不慈悲的阿罗汉。
阿罗汉和佛没有区别,他们见到的法是一样的,证悟也没有什么毁做不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蓝蓝小酱
2019-03-01
知道答主
回答量:6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5万
展开全部
佛教释迦牟尼佛所传五乘佛法详细对比:姿昌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
【人天乘 -俗称修福】
通过守持“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舌、不两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从而积累福报,获得现世安乐和后世安乐:虽身处欲界六道,但只在人道与天道之间轮回,远离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这四恶道。当年,释迦牟尼对普通大众所宣讲的法,非常通俗易懂:布施得富贵,持戒可升天。(五十芥注:当代很流行的放生,就属于布施。但如果把放生搞成放死,那就是杀生了。)
就在释尊涅槃后大约五百年,某人穿越亚欧大陆,到达古印度北部,学了佛法,修了禅定——可以让人的呼吸和心跳完全停止,进入假死状态。几年后,他回到家乡,开始布道:“你们,只要奉守这十条戒律,终生行善,死后就能升入天堂。但如果造恶,死后就会堕入地狱。”
人类胎生,有沉浊的低频物质身。天人化生,是轻盈的高频能量体。依据各自的福报大小,因果法则会给每一个新生天子配备一个到一百万个美丽的天女。欲界天人和人类一样,也会行淫(具体过程略有差异)。天人可以不用睡眠,也可以不吃不喝。但如果想品尝佳肴,一个念头刚升起,神奇的天食就会自动出现在面前。华美霓裳(天衣)和壮丽宫殿(住宅),同样依照福报而自动形成,无须购买或建造。出门不用开车,直接自由飞行。也就是说,天人有社会体系,但不用读书工作、艰苦谋生,也不会生病,更不会衰老(天寿尽时,会死亡)。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享受着色、声、香、味、触这五欲之乐。容我说得粗俗一点,天女永远都是chu女。所以天台智者大师才说,天女微妙,天人想要修行很难。[注1][注2]
释迦牟尼涅槃后一千年左右,第二个某人对他的信徒说了这样的话:“只要信XX,将来升天就会有无数的chu女等着你。” (五十芥注:支票越开越赤裸了。这是人类整体频率降低,贪嗔痴愈发粗重的症象。)
人天乘最终境界:善有善报,不堕恶道。
【声闻乘-俗称小乘】
通过听闻佛陀(正自觉者)以世俗语言所开示的“四圣谛”(苦谛-苦的相状、集谛-苦的原因、灭谛-苦的熄灭、道谛-灭苦之路),继而修行,依次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入涅槃境界,断尽贪嗔痴三毒,厌离生死轮回,获得解脱。最高级别的阿罗汉,具有三明六通四无碍智。凭着佛陀所传授的法理体系,能[自觉、觉他],游化世间,随缘渡人。故名声闻弟子。
最终境界:断分段生死,出三界轮回。
【缘觉乘-俗称中乘】
通过逆推“十二因缘”(老死→生→有→取→爱→受蚂册岩→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在没有佛法的时代独自证入涅槃境界,断尽贪嗔痴三毒,厌离生死轮回,获得解脱。但因为波罗蜜未完全圆满,无法以世俗语言描述圣谛并教导他人,仅能[自觉],又因出于无佛之世,故被称为独觉、缘觉、小佛、辟支佛。常以神通启蒙世间有缘众生。
最终境界:断分段生死,出三界轮回。
【菩萨乘-大乘初阶】
通过实践“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依次证入菩萨初地乃至菩萨十地,能[自觉、觉他]。不断贪嗔痴三毒,能入涅槃而不入。乐于轮回,反复出生入死,接引其它有情众生,故被称为“菩提萨埵(觉有情)”。广结善缘,普降法雨,积累福德(悲)与功德(智)两种资粮,圆满十大波罗蜜,渐渐深入萨婆若海(佛境)。——菩萨所行种种,皆是愿力使然。凡夫所受种种,皆闷御是业力所驱。
最终境界:断变易生死,游戏三界六道。
【佛乘-大乘高阶】
通过领悟“立地成佛”,顿超三大阿僧祇劫,直接进入佛地,证得佛果。能[自觉、觉他、圆通],能以世俗语言描述圣谛,并以此教导声闻弟子令其解脱,故名正等正觉。因为人天最尊、独一无二,四众弟子称佛为“世尊”,佛则自称“如来”。对此,严谨保守的南传佛系解读为“如实地来”,大胆开放的北传佛系解读为“貌似有来、实则无去”。——经云,诸佛不入究竟涅槃。
最终境界:断无可断,证无可证。
【五乘比较】
世间万物,皆名[众生]。砂石泥土是无识众生,花草树木是有识众生,鬼神人类动物是有情众生。动物有灵则为妖,草木有情则为精,人有智则为圣。
天人鬼神,有地居的,有空居的。以地为身,即是地神。以山为宅,即是山神。以树为家,即是树神。有食人间烟火的,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有善良的,有邪恶的。有信佛的,有不信佛的。余者类推可懂。如此种种,皆由业力与福报所决定。
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天人、人类、畜牲、饿鬼、地狱、阿修罗,合称“四圣六凡”。除佛以外,其余九类皆属众生。发心不同,路径则异。随其频率的高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去处。或圣或凡,或苦或乐。皆是自作而后自受,自愿而后自得。——圣凡之别,只在烦恼深浅。苦乐之分,实属妄想。
某些人类的经典台词:今天吃饭了吗?阿罗汉的经典台词: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辟支佛的经典台词:(没有台词,只有动作)。菩萨的经典台词: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佛的经典台词: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阿罗汉和辟支佛,灰身泯智,都还有残留的宿世习气,其业因种子库也是黑白交杂。如来世尊则不然,习气已被完全清除,业因种子库也完全白净。
凡夫有识无智,以假为真,贪嗔痴浸心,故囚于三界,流转六道,堕在轮回。阿罗汉证“无常、苦、无我”三法印,具[一切智],知万法皆空。菩萨证“无生”法忍,具[道种智],知空而不碍有。佛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具[一切种智],空有圆融。
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诸佛境界,只有诸佛能知。即便是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例如弥勒),亦不能知之。
【为什么要修行?】
三界六道中,无量众生流转颠簸,沉浮难料:昨天还在天上五欲自娱,转眼就堕入油锅地狱里被反复煎炸。今天位极人臣,大富大贵,万众妒羡,结果才过了一个晚上,家产豪宅就被抄没充公,身陷囹圄,命在须臾……这种景象,叫作无常。
无常就是苦。苦有三种:苦苦、坏苦、行苦。
感冒发高烧,肉体难受,生不如死,这是身苦。生意失败,富翁变负翁,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这是心苦;恋情失衡,双截棍变光棍,把对方彻底拉黑,联系方式全部删掉,借酒浇愁,这也是心苦。以上种种惨况,皆属苦苦。或直接或猛烈。
年方二十,天生丽质,貌美如仙,追求者多到堵塞网络,自我感觉倍儿棒,但美人也有迟暮时,日子一天一天地流逝,肌肤皱了,肚皮松了,每一次洗澡,每一次对镜自照,除了无奈,就是恐惧……这种苦,属于坏苦。慢性加煎熬。
漂亮老婆有了,聪明孩子有了,房子有了,车子有了,票子早就赚够了,面子早已不是问题了,公司也不用自己亲临打理了,然后呢?一停下拼搏的脚步和内心的高昂,就不知道人生该何去何从,还可以干点什么……这种苦,就是行苦。停下就空虚,不得不再找点折腾,以逃避各种空虚。
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是由释迦牟尼愿力化现的。(此服务器开了四个游戏大厅,即四大部洲,各类众生皆可在此刷怪练级)。娑婆意为“堪忍”,苦乐各半,足以让人得过且过,不思所以然。但事实上,苦和乐都是假的。只因众生妄加分别,自骗自娱,故美其名曰:痛并快乐着!
不觉知的生活,就是[无明]。
生生世世以来,我们执着于这个色身,紧抓不放,被五官所骗,被五欲所淹,总是渴望着经历各种有滋有味的“感受”和“情绪”,不想老不想病不想死,但一次又一次,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老去、病重、命终。身坏神迁之后,马上又找到下一个胎体,投入进去,开始新一轮的执着和折腾……
——这种等流性,是你想要的吗?
-----------
【注1】:
天子们经常结伴出行,到天界的各种游乐园里开趴踢。聚餐时,奢华的宝器和美味的天须陀,会随着意念化现在面前,根据各人的福报大小,其颜色各有优劣。有些天子会忍不住鄙视别人:“你的须陀,颜色好Low啊!”说这话的天子,流露出自大和我慢。听这话的天子,感到深深的自卑和羞耻,但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人类可以通过当世的努力和等待,媳妇熬成婆,乞丐变皇帝,但天人的福报待遇,是在出厂时就预装好的,终其一生都改变不了。除非,他强迫自己放下享乐,马上开始学佛并修行。
更耐人寻味的情况,出现在另一个故事里: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个平凡的女施主,每天都虔诚地以饭食供养僧团的三个比库,几十年如一日。由于这种布施的善业福德,命终之后她投生在天界,成为忉利天帝的一个儿子,各种福报待遇都极其显赫。结果,他惊讶地发现,他在人间所供养的那三个比库,命终之后居然投生成为他宫殿里的音乐神(一种低等天神),每天都要到他的宝座前来为他弹琴奏乐,取悦于他!他感慨万千,对他们说:“你们还记得在人间的事吗?那时你们衣食无忧,每天受到我的供养,可惜你们都没有修好,现在成为我的眷属,反倒要来伺候我!”听了这话,其中两位在羞愧之余,很快想起在人间学过的法门,马上重新修行,日日精进,不久就获得成果,转世成为色界天的梵天人。
天人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好过的。施主们的供养,是要还的:如果你修行有成,那你要度化他们;如果你懈怠无功,那就糟了,你不得不给他们做牛做马,以偿还他们前世对你的供养。
【注2】:
世间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分为六道,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无色界天有四层,色界天有十八层(这两重天都无淫欲,只有禅定禅悦),欲界天有六层,从下往上依次是:
四天王天,行淫与人类相同,男根女根接触,会流污秽。
三十三天(忉利天),行淫与人类相似,男女两根接触,但只过风,不流秽。
夜摩天,男女互相拥抱即可。
兜率天,男女执手即成欲乐。
化乐天,男女相视而笑即可。
他化自在天,男女对视即成欲乐。
四天王天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统领乾闼婆(音乐神),南方增长天王统领瓮睾鬼(守财神),西方广目天王统领诸龙(天龙地龙海龙),北方多闻天王统领夜叉(大力鬼神)。这位北方天王毗沙门曾对佛祖说:“我手下这些夜叉,饮血啖肉,嗜杀成性,有很多不信佛,连我也管不了他们。”
老大居然对马仔束手无策,这是什么状况?其实,原因很简单:天人鬼神,虽有重重等级,法力威势也各有高低,但都活在自己的福报之中!你的福报是你的,我的福报是我的,互相夺不走。服从你的管理,是给你面子。不听你的吩咐,你也不能奈我何!老子我,照常过我的逍遥日子。——我的一生,由我的福报做主。
有一次,忉利天帝(四大天王的上司)对目犍连说:“世尊让我派个天子到南瞻部洲看守某个地方,我挑来挑去,派了一个天子去,结果那个天子不肯去。我选他去,就是因为他只有一个天女。但即便他的天宫里只有唯一一个天女,他也不想离开半刻。”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福报比老大更强大,天女比天帝更有吸引力!与人类相比,天人想要信佛并修行,难度大到不可想象。正所谓,富乐学道难,贫苦布施难;世间如牢狱,亲友如狱卒;六道轮回苦,欲出何有路!——故此,三世诸佛皆在人间示现成佛,而不是在天上。
“淫”属于三毒中的贪,是导致轮回的根本原因。众生不断淫行,则三界不能出。修行人不断淫心,很容易沦为天魔。
慈眼视众生,悲心念人我。灵山之后,两千多年没见了,你是否初心未忘,一如当年?
功德远从前生种,福田留予后世耕。好自珍重。
2019.01.31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