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学习动力从哪里来?
人的学习动力从哪里来?
01
婴幼儿刚开始的“学习”是被动的
一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没有意识的,学习也是没有选择性的,是被动的:他耳朵听到的每一个声音,眼睛看到的每一个图像,鼻子闻到的每一种气味,口舌感知道到的每一种滋味,身体皮肤感知的每一次冷热温暖,都是在学习。这时的“学习”没有任何“功利”的。但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增多,我们会发现,婴儿对外界知识的“学习”逐渐开始有了一定的选择性:比如,喂甜水时乐意喝,喂苦水时,则会摇头拒绝;听到妈妈的低喃会绽开笑脸,听到刺耳声音则会啼哭……婴儿有了喜怒哀惧,开始有了情绪,开始有了意识。
婴儿的这些情绪和意识从来里来?从生理角度来说,是外界事物刺激作用于脑细胞,从而引发不同脑电波的结果。
02
人学习的动力来自于自我的“满足感”
一个人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后,便会激发大脑形成脑电波。不同的知识或技能,会形成不同的脑电波序列。这些脑电波序列会引发细胞质流动及其多少的变化,脑细胞就会变得滋润与充盈,就像我们给久旱的花浇了水一样,细胞自身就会舒展、舒适,表现在人的感觉上就是喜悦、兴奋和满足。这种满足感反过来会刺激脑细胞对同类事物产生更强烈的趋向性,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地“朝向”,这种有目的的“朝向”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动力”,心理学上将其称其为兴趣!
随着人大脑的不断发育,对社会周边环境的学习,新知识、新感觉、新技能在大脑中不断生成众多的“逻辑序列”,一系列的“逻辑序列”便形成了人的心理、意识和思想。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人这时便会产生了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当然,在这同时,也会有某些事物引发大脑的不适反应,比如刺耳声音,会刺激大脑细胞产生激剧电波,引发大脑细胞本能的紧缩,使大脑在以后对类似内容进行拒绝!
03
让孩子愿意学习的秘密在于顺应孩子的兴趣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若想让孩子做某事,一定要想法让这件事情引发孩子的愉悦感,也就是让这件事顺应孩子的“兴趣”,这也就是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我们的至圣先知孔子也有过精辟论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讲得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