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
古代人一般用铜钱,如果消费很高的话,会使用银子,而一大块银锭带在身上肯定不方便,那么这个时候会怎么做呢?当然是带些碎银子,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了,碎银子怎么来的?下面列举几种碎银子的来源。
首先呢,第一种方法就是把整块银锭剪碎了用。有很多人会直接将整银子掐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掐掉这个小角。古人交易的话,如果是小的集市啊摊子啊基本都是用铜钱来交易,人家也没办法给你用银子,除非你非常豪的不要零头了,但是如果你是去了需要用到银子的地方,一般店家都有秤的,像这种地方都是档次比较高的,比如一些茶楼啊、酒楼啊、青楼啊什么的,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后来计算,不过如果你遇到一些厉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凭经验手感就能说出你的碎银子是几斤几两,当然了,一般都是两啦。所以有多厉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第二个就是市场流通啦。这个不能从根本上解释碎银子的由来,但我觉得也是你手中持有碎银子的原因之一吧。打个比方,你是个商人,一些客户到你家来消费,没有小票子,只能给你碎银子。或者仆人给地主打工,薪水比较少,地主不可能给仆人一锭银子吧,所以碎银子也就出现了。
一般老百姓的日常交易很少使用大锭银子,最多就是用点散碎银子而已。
明清的金银比价波动
明清大部分时候,金银比价是一比八、一比十,清朝后期达到一比十五的样子。
仅就白银与铜钱的比价而言,一两官铸纹银(假定这种白银的成色为九五零,也就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含银量),简单而言大抵可认为,一两银子大致上可兑换一贯钱(一千文),然而实际的古代社会中,一贯钱也是有大贯、小贯之分(小贯,可能一贯钱只有一百文,也可能一贯钱可以有六百文、七百文,这都是说不定的事情,各地习惯不同),何况铜钱跟铜钱的市面实际价值也不一样,一两铸造合格、制造精良的官银有可能可以兑换一千文、两千文、三千文、四千文铜钱都不希奇,因为铜钱有朝廷官铸,有私铸,一个朝代各个皇帝在位时候分别铸造的不同批次铜钱,质量品相千差万别,并不统一,所以一两银子能换多少铜钱,根本没有标准划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