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求下联
上联:大红灯笼高高挂
下联:小巧纸鸢款款飞
上联:大红灯笼高高挂
下联:东阁玉笛曲曲留
诗词常用的对仗词
副词对:
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
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
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
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
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
轰对嗡、当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当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
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常用的虚字对
但觉——何曾
只为——岂因
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
何似——未忍
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
似闻——恐是
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
尚想——徒怜
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
但见——焉知
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
犹自——何曾
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
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
幸有——不须
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
莫向——何妨
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
何处——此间
权借——欲凭
常用虚实对
A: 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
一去——独留
一从——几度
任是——不随
徒令——终见
但得——即是
可知——足资
既定——笃信
谁将——铺就
应怜----欲渡
似听——几度
幸有——但无
不因——那得
谁知——又到
莫道——自有
但期——愧然
安得——招来
但见——不知
肯于——不堪
昔曾——自可
纵是——从知
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
若非——会向
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
试问——别意
安能——愿借
欲试——惊看
但恨——喜看
但留——换得
纵然——依旧
料得——莫是
谁将——知侬
B: 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
周览——犹存
我亦——曾效
借问——总为
亿昔——谁复
寄语——莫因
自谓——安知
还似——何如
不惧——何辞
他年——莫望
刚被——却教
上联:大红灯笼高高挂;下联:小鸟欢歌叽叽喳;
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扩展资料: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回答:
上联:大红灯笼高高挂;
下联:小粉绣球慢慢开。
下联:缤纷彩旗迭迭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