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疑问代词是什么
展开全部
问题一:文言文中的代词是什么意思代词 文言文中的代词,主要有三种:
一是人称代词。其中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等,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等。第三人称代词有其、厥、之等。
二是指示代词。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是”、“之”、“此”、“斯”、“兹”、“夫”、“彼”、“其”、“他”、“然”、“尔”、“焉”、“诸”等。
三是疑问代词。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
问题二:文言文 疑问代词有哪些举几个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
“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
①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
①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②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③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
①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⑤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诗?魏风?伐檀》)
②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
③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⑤ 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
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例②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例如:
① 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
② 我日构祸,曷云能b?(《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
例①“曷”充当定语;例②“曷”充当状语。
“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例如:
① 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② 已矣乎?寓表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
③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④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
“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例如:
① 胶鬲......>>
问题三:语文文言文中疑问代词做谓语怎样理解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作谓语:1.单独作谓语,后常加语气词,表示原因。如,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变化)。2、与其他词组成固定结构作谓语。如,今日之事何如?(对今天这件事怎么看?)。
问题四:文言文中的代词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代词是起替代、指示作用的词。古代汉语里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无定代语、特殊代词等五类。
一、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等。例如:
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夫子加齐卿相》)
②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同①)
③ 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管晏列传》)
④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代词“我”“予”“余”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在先秦时多作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中可以作宾语,在一般句子中作宾语比较少见。“朕”在秦以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并非皇帝专用,所以在例④中屈原可以自称为“朕”
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例如:
① 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吕相绝秦》)
② 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孙子列传》)
③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留侯世家》)
⑤ 吕后真而主矣。(同④)
⑥ 必然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其中“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多作定语。
第三人称代词有“其”“厥”“之”等。“其”主要充当定语。例如:
①民未知义,未安其居。(《城濮之战》)
②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孟子?离娄下》)
例①“其”代“民”,例②“其”代妻与妾的良人,均指人,充当定语。“其”还可以充当主谓词组成分句的主语。例如:
①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
③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城濮之战》)
例①②中的“其怒”“其贤”“其死”是主谓词组充当宾语,“其”是主谓词组的主语。例③④中的“其”充当分句的主语。
“厥”的语法功用大致和“其”相当,在句中充当定语。例如:
①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吕相绝秦》)
在上古汉语里,“其”不用于宾语的第三身代词是“之”。例如:
①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管宴列传》)
② 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城濮之战》)
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语和充当兼语式中的兼语,也是“之”的语法功能,这种功能是和“之”充当宾语的功能相通的。例如:
①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
②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③ 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谁往。(《礼记?檀弓上》)
④ 水非石之钻 ,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上书谏吴王》)
例①②中的第三处词“之”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例③④中的二处代词“之”充当兼语。“之”充当兼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功能并不完备,即除了能分别充当宾语定语外,在上古它们都不能充当单句的主语。此外,说它们并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还由于下面的两种情况。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例如:
① 请京,使居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齐侯使宴婴请继室》)
③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一是人称代词。其中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等,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等。第三人称代词有其、厥、之等。
二是指示代词。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是”、“之”、“此”、“斯”、“兹”、“夫”、“彼”、“其”、“他”、“然”、“尔”、“焉”、“诸”等。
三是疑问代词。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
问题二:文言文 疑问代词有哪些举几个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
“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
①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
①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②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③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
①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⑤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诗?魏风?伐檀》)
②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
③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⑤ 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
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例②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例如:
① 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
② 我日构祸,曷云能b?(《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
例①“曷”充当定语;例②“曷”充当状语。
“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例如:
① 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② 已矣乎?寓表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
③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④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
“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例如:
① 胶鬲......>>
问题三:语文文言文中疑问代词做谓语怎样理解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作谓语:1.单独作谓语,后常加语气词,表示原因。如,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变化)。2、与其他词组成固定结构作谓语。如,今日之事何如?(对今天这件事怎么看?)。
问题四:文言文中的代词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代词是起替代、指示作用的词。古代汉语里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无定代语、特殊代词等五类。
一、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等。例如:
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夫子加齐卿相》)
②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同①)
③ 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管晏列传》)
④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代词“我”“予”“余”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在先秦时多作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中可以作宾语,在一般句子中作宾语比较少见。“朕”在秦以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并非皇帝专用,所以在例④中屈原可以自称为“朕”
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例如:
① 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吕相绝秦》)
② 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孙子列传》)
③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留侯世家》)
⑤ 吕后真而主矣。(同④)
⑥ 必然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其中“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多作定语。
第三人称代词有“其”“厥”“之”等。“其”主要充当定语。例如:
①民未知义,未安其居。(《城濮之战》)
②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孟子?离娄下》)
例①“其”代“民”,例②“其”代妻与妾的良人,均指人,充当定语。“其”还可以充当主谓词组成分句的主语。例如:
①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
③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城濮之战》)
例①②中的“其怒”“其贤”“其死”是主谓词组充当宾语,“其”是主谓词组的主语。例③④中的“其”充当分句的主语。
“厥”的语法功用大致和“其”相当,在句中充当定语。例如:
①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吕相绝秦》)
在上古汉语里,“其”不用于宾语的第三身代词是“之”。例如:
①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管宴列传》)
② 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城濮之战》)
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语和充当兼语式中的兼语,也是“之”的语法功能,这种功能是和“之”充当宾语的功能相通的。例如:
①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
②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③ 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谁往。(《礼记?檀弓上》)
④ 水非石之钻 ,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上书谏吴王》)
例①②中的第三处词“之”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例③④中的二处代词“之”充当兼语。“之”充当兼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功能并不完备,即除了能分别充当宾语定语外,在上古它们都不能充当单句的主语。此外,说它们并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还由于下面的两种情况。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例如:
① 请京,使居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齐侯使宴婴请继室》)
③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