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神白起是什么样子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10-10 · TA获得超过991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9万
展开全部

此文原创,转载请著名

他是一个被誉为神的虎将,他因为杀人太多,被人称作杀神。

在我的心中,白起是个平时不苟言笑,冷酷的人,他的脸上有着逼人的杀气。

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非常沉着冷静,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把握之中,因此他总是受到秦国锐士的崇拜。

他挥一挥手,成千上万的人在他面前倒下,血流成河,他丝毫不畏惧。

“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严尤三将叙曰:“白起,平原君劝赵孝成王受冯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将,谁能当之者乎?’对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

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

可与持久,难与争锋。

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

’王从其计。”(《世说新语笺疏?言语第二》)。

这一段文字,不仅描绘了白起的容貌,并且将白起的过人之处统统写了出来。

白起“敢断决也”、“见事明也”、“执志强也余皮芦”,他做事果断,分析透彻,意志非常坚强,要跟他正面交锋取胜几率非常小。

他的这三个优点我非常欣赏,这三个优点是白起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在这里顺带提一下,鄢郢之战的爆发在秦昭襄王的二十八年,白起率秦军打到秦昭襄王三十年,而渑池之会发生在秦昭襄王的二十九年,所以说渑池之会我觉得白起不大可能参加,因为当时他应该在攻打着郢都,秦军还没有确立安全之势,所以要把他从前线调回来参加这个和谈会我觉得不大可能,而且史记也没有记载。

长平之战后,白起要求增援前线,欲直取赵都邯郸。

但是这时,相国应侯因为畏惧白起功高盖己,就劝秦昭襄王议和,秦昭襄王竟然答应了。

我想,秦昭襄王也有压制白起的意思,因为如果白起攻下了邯郸,白起的功劳就实在太大了,这又是一个功高震主的故事。

这里又说说范雎,白起是穰侯魏冉推荐的将领,因此白起跟魏冉是死党,而范雎是赶走了魏冉做了相国的位置,范雎在握悔心里当然对白起有所保留。

眼看煮熟的鸭子都飞走了,白起内心那个愤怒竖带啊,他心里一定是对范雎非常不满,范雎并不是全心全意为秦国服务的,但是秦昭襄王却如此信任他,看来白起平时都在戍边,跟秦昭襄王的交流不足啊。

秦军在邯郸之战的情况越来越糟,秦昭襄王欲请白起出战,白起坚决不出战,他认为秦军是必败的,昭王无奈,只得请范雎上门去劝他,白起原本就不爽范雎,这一下弄得更僵了。

秦军在邯郸之战惨遭失败,白起颇有得意地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昭襄王听后非常不爽,强令白起带兵,可白起就是一个字:不。

这下秦昭襄王可火大了,一下子把武安君贬为平民,并且把他流放到阴密。

后来,秦昭襄王又派人追上白起,到了杜邮这个地方,叫白起自裁。

白起此时说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过了很久,又平静地说道:“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白起到死时都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挑战了老板的底线而赐死的,虽然功高震主也有可能,但是挑战了老板的底线绝对是主要原因。

白起跟秦昭襄王和应侯范雎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但也难怪他,自己的死党被这两个人赶到齐国去了,再也难得见一次面。

但是,白起邯郸拒战故有他的理由所在——“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根本没必要争论白起邯郸拒战是否正确,总之,邯郸最后还是被王翦攻下来了,赵国也灭亡了。

还有一点,《周本纪》有载:“ 三十四年(即为秦昭襄王二十六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

是善用兵,又有天命。

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

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

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

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

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

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公不如称病而无出’。

至于游说的结果《周本纪》无载,而《史记正义》道:“以上至“三十四年,是苏厉为周说白起无伐梁也。”看来这番话的确说服了白起。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起应该是很注重自己的不败纪录的,邯郸之战他料定必败,所以就别让自己的不败纪录给打破了,干脆宁死不战。

“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

赵卒反覆。

非尽杀之,恐为乱”——《白起王翦列传》

对比白起对这四十多万赵卒的变化,白起坑赵卒的理由很明确——“恐为乱”,而最后他竟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认为是“足以死”的罪行。

从这句来看,白起认为他该死的地方有两处:第一——“诈“,第二——“阬”。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白起最后的忏悔,反而为长平之战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他到底是怎么“诈”,怎么“阬”的呢?这个疑问还需历史学家的考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