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高中数学课程经过了二十多年持续性的教学改革,特别是经过了近年来新课改的冲击与洗礼,课堂教学整体面貌应该说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一波又一波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想、观点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
1.注重数学文化的培养。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原本就应当与现实生活接轨,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与发展趋势。在新教材中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提出了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对于数学文化,可作如下分类:体现科学价值的内容;体现应用价值的内容;体现人文价值的内容和体现美学价值的内容。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文化的不同分类是与不同的数学内容相关的,而选取的数学文化内容体现了以下价值取向:民族自豪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重视历史;重视社会效益等。数学的思维方式更是教育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理智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通过这些内容体现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的思想体系、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如此美丽的数学文化,若能在数学课堂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那我们的课堂该有多精彩?我们的学生该有多喜爱数学?他们在习得技能的同时,还受到文化的熏陶,体会到数学的文化品位,那是多么美妙的境地。数学知识将不断地累积、沉淀于学习者的心中,并伴随着他的一生,支持他的工作和生活。
2.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提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学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和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3.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首先,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再次,问题情境要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最后,问题要有趣味性,即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如在讲线性规划之前,先引入如何在给定的资金下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学生会觉得更有趣。此外,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高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高中生一般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因此,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或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4.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首先,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其次,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组合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再次,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最后,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第一,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第二,教师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第三,教师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交流中共同学习。
5.重视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寻找概念的根,理解概念的魂。
概念教学不能“就事论事”,只注重这个“点”,只会“见木不见林”,应该找到知识体系大树中,概念的根深藏于什么位置,围绕根来开展教学,这是概念生成的基础。
在进行 教学设计 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1)概念的来源理清了吗?(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3)与之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4)概念有什么文化作用?例如,向量概念,高中阶段数学和物理所使用的传统定义是:向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物理中的向量概念又叫矢量,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等就是这样的量,它们是有自己的准确含义的;数学中的向量概念,它舍弃了物理中的实际意义,抽象为数学中的概念,强调的是向量的几何意义,这是可以推广到高维空间或更为抽象的空间中去的。到了大学阶段,相关的定义发生了变化:理论力学中发现,有大小和方向的量不一定是向量,例如有限转动;泛函分析中实数集合按照加法和乘法构成了向量空间,没有大小方向的实数成了向量,所以对于向量又有了代数定义。
掌握了概念的根,就可以准确把握向量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含义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先从实际模型抽象出概念,然后用数学方法研究性质,最后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突出了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从容形成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1.注重数学文化的培养。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原本就应当与现实生活接轨,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与发展趋势。在新教材中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提出了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对于数学文化,可作如下分类:体现科学价值的内容;体现应用价值的内容;体现人文价值的内容和体现美学价值的内容。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文化的不同分类是与不同的数学内容相关的,而选取的数学文化内容体现了以下价值取向:民族自豪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重视历史;重视社会效益等。数学的思维方式更是教育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理智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通过这些内容体现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的思想体系、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如此美丽的数学文化,若能在数学课堂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那我们的课堂该有多精彩?我们的学生该有多喜爱数学?他们在习得技能的同时,还受到文化的熏陶,体会到数学的文化品位,那是多么美妙的境地。数学知识将不断地累积、沉淀于学习者的心中,并伴随着他的一生,支持他的工作和生活。
2.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提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学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和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3.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首先,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再次,问题情境要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最后,问题要有趣味性,即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如在讲线性规划之前,先引入如何在给定的资金下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学生会觉得更有趣。此外,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高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高中生一般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因此,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或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4.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首先,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其次,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组合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再次,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最后,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第一,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第二,教师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第三,教师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交流中共同学习。
5.重视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寻找概念的根,理解概念的魂。
概念教学不能“就事论事”,只注重这个“点”,只会“见木不见林”,应该找到知识体系大树中,概念的根深藏于什么位置,围绕根来开展教学,这是概念生成的基础。
在进行 教学设计 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1)概念的来源理清了吗?(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3)与之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4)概念有什么文化作用?例如,向量概念,高中阶段数学和物理所使用的传统定义是:向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物理中的向量概念又叫矢量,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等就是这样的量,它们是有自己的准确含义的;数学中的向量概念,它舍弃了物理中的实际意义,抽象为数学中的概念,强调的是向量的几何意义,这是可以推广到高维空间或更为抽象的空间中去的。到了大学阶段,相关的定义发生了变化:理论力学中发现,有大小和方向的量不一定是向量,例如有限转动;泛函分析中实数集合按照加法和乘法构成了向量空间,没有大小方向的实数成了向量,所以对于向量又有了代数定义。
掌握了概念的根,就可以准确把握向量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含义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先从实际模型抽象出概念,然后用数学方法研究性质,最后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突出了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从容形成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