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的双鞭和双锏,有什么区别
冷兵器的双鞭和双锏,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中,有双鞭和双锏,它们的外形极其相似,都是铜、铁等金属制造,且威力都非常大。两种武器相比,主要有起源、节数、造型、杀伤力和打击方法等五个方面不同。
鞭和锏,属于十八般兵器中的短兵类,是为了对付重甲而出现的破甲利器,故此是中国历代兵器中出现较晚的形制。两者的共同点,都和剑差不多长,有柄和锷(护手),且都以劈砸为主要攻击方式。
一、起源。
鞭和锏,是中国独有的打击兵器,像欧洲各国所使用的破甲武器都是锤类,而非鞭锏这般剑形类武器。
鞭,起源较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盛行。
锏,相比于鞭出现较晚,是由鞭演化而来。在最开始,锏是指车轴上,用以减少轴与毂之间摩擦的铁条。约在唐朝时期,成为单独的一类兵器。,
二、节数。
鞭,是分节的,每一节之间的横棱边杀伤力很大,一般是十三节,比锏稍长。
锏,不分节,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锏的大小长短,可因人而异(一般在65~80厘米之间)。
三、造型。
鞭,像一根铁的小宝塔或小竹棒。鞭,就是在金属棍的表面加上一些疙瘩,叫“节”。外形上,鞭比锏稍重,顶端有个小头有尖,用以加重。
锏,像一根多面体的长铁棍。锏,等于是把圆形铁棍变成了多边形,成为有棱的棍子。锏,因其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相同,因而得其名。长约四尺,形似硬鞭。
四、杀伤力。
鞭和锏,都是破重甲的武器,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
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之人,攻击部位是鞭体上的疙瘩。鞭更适合在马上作战,威力较强,很多善用鞭的武人,也同样擅长用锏。
锏,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攻击部位是锏体上的竖棱边,常见的是八条长棱铁锏。锏更适合步战,攻守兼备,也可在马战时当暗器使用。
五、打击方法。
鞭,常用方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古代小说中,善使双鞭武将,当属水浒传中的呼延灼。
锏,常用方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古代小说中,善使双锏武将,最有名的莫过于秦叔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