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绸舞即中国京剧中传统的水袖舞。
“水袖”是指缀在戏曲服装袖上的一段白色绸子,一般的“水袖”长约一尺三寸左右,现根据表演的需要,已发展到三尺、五尺、七尺甚至更长。
指、腕、肘、肩四者的协调和统一,就是舞好水袖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协调好“三节”、“六合”的关键所在。
水袖舞也归纳成十个字,即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这十个字里面,每一个动作的技巧都是不相同的。
十字动作的运用
1、勾:使水袖叠起来露出手,就要用'勾'。伸出大拇指,对准水袖的折痕往上勾,立马就能勾起来!
2、挑:以食指为主(用力),将水袖朝上方扔出去,多用于要水袖向上飞舞的时候。
3、撑:主要以中指用力,同时两臂撑出去。如果没有这个'撑',转身蹲下时,只能很早就摆好了两臂伸出的姿势,这样整个身段就显得呆板了,这叫做:'有姿无势'。
4、冲:两手托住水袖,两臂一先一后向上伸。这个身段多用于表现感情激动的'下场'时候。如果不用'冲',就成为无规律的乱耍袖子了。
5、扬:翻袖,抬臂。
6、拨:扬袖后要将水袖放下,还原时'拨'。主要以小指用劲,好象拨东西一样。
7、掸:扬袖后的还原动作。不过动作比'拨'要大一些, 好似要掸去身上的灰尘一样。
8、甩:先翻袖,后甩出去,这个动作比'掸'又要大一些多用于生气的时候。
9、打:略同于'甩',不过更直来直往一些,用劲也更猛一些。
10、抖:即一般常用的'抖袖',动作比'掸'、'拨'都要小,只用腕子稍动一下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水袖舞的特点介绍:
我们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水袖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本文所要谈的两个“力”——用力及表现力,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用力方法”来训练,到了舞台上水袖就象两条不听使的 布条,收不回,出不去,演员和观众都捏一把汗,毫无美感可言,更无法谈及“表现力”了。
反之亦然。如果只掌握了水袖的技法,却没有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去体现水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那么水袖仅仅只是一种技能而已,不但不能体现出舞蹈中的韵律美,反觉多余、牵强。我认为这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也可将二者合而为一,理解为同一个“力”的两个阶段:始于“用力方法”,即用身体的协调力和表现来带动水袖正确的用力技巧;成于“表现力”,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
名垂艺史的程砚秋先生曾将武术技法融入戏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舞步和风姿卓越的水袖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袖舞
长绸舞起源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是中国特有的舞蹈。长绸舞最早用来表现仙女,在宫廷舞中被广泛运用。后来逐渐进入北方民间,在东北和陕西等地流传开来。在民间,长绸与打鼓和秧歌等民间艺术结合,绸子的长短和绸子舞动的走向都非常讲究。
长绸舞是难度相当高的舞蹈,绸子越长难度越大。一般水平的舞蹈演员舞动的绸子是一个人身高的四倍,一个圆圈正好可以把人包在里面。
长绸舞的起源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舞蹈中,“长绸舞”是人们熟悉喜爱的舞蹈。此舞欢乐喜庆,舞姿强健有力,色彩斑斓的长绸舞出不同的绸花让人百看不厌。
“长绸舞”是”绸舞”中的一种。远在汉代已有“绸舞”,在考古挖掘出的汉代画像砖上就绘有”绸舞”表演者多种舞姿。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中国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唐代壁画“飞天”及一些仙佛身上都绘有长长的绸带,有的披在双肩,有的双手执绸而舞。“飞天”中仙女的双绸绘画特别生动,把仙女在天空中轻盈飞翔,回旋飞舞的舞姿生动地展现在画面上。
“绸舞”有“长绸”及”短绸”两种,又有“双绸舞”与“单绸舞”之分。“短绸”长约二到四尺,舞者双手拿绸或束在腰间,以秧歌步为基本舞步,动作轻快,活泼自如。“长绸舞”绸长约四至六米,有“软绸”和“硬绸”两种。”硬绸”为绸的一端扎在一尺长的绸棍上,单、双绸均可,用以舞出各种绸花,”软绸”即是不加绸棍,靠手力功夫舞动长绸。
长绸舞的特点
长绸舞的基本绸花有“大八字”,“小八字”,“波浪花”,“双对花”,“肩上圈”,“跳圈花”,“盘肠”,“大车轮”等等。另外一种舞法是将双绸由颈后固定搭在双肩上,背后垂下数尺长绸,舞者双手执绸舞出各种绸花,一般用于中国古典舞“飞天”,戏曲舞蹈“天女散花”等剧目。有些民间艺人绸舞舞术高超,功力出神入化,能把折迭的长绸拿在手中放出后再收回,扔一头,收回另一头,其间加上翻身等舞姿,或“莲花盆” ,“跳龙门”等图案。
对于长绸舞来说,集体舞比独舞难度更大。要求舞蹈演员不仅对音乐、节奏和舞蹈的美感有深厚的理解力,而且要求舞蹈演员之间默契的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点错误,就会使绸子缠在一起,影响到整体的和谐,因此训练以及表演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