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姜维是怎么死的
9个回答
展开全部
姜维(202-264)本为魏将,青年降蜀后深为蜀汉丞相诸葛亮赏识,成为其军事方面的传人。姜维好学不倦、朴素清廉,官至大将军,成为蜀汉无人能出其右的最后支柱,尽心尽力北伐二十年,却因成效不彰、耗费国力而招致后世的责难。蜀汉灭亡时,密谋复国失败而被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身世及降蜀(202-238)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姜」是羌人的大姓。姜维的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守的佐官,在一次羌、戎叛乱中,姜冏因护卫而阵亡。姜维少年丧父,和母亲一起居住。姜维喜好郑玄的学说,郑玄是畅晓两汉经学的大儒,姜维年少时就深受其影响,因此一心希望功成名就,暗中接纳豪杰死士,做的事不同于常人。
成年后姜维出仕魏国,一开始出任天水郡的上计掾,又被选拔为州的从事,赐官中郎),负责当时天水郡的军事工作。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位于天水郡南部,),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在外巡视,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随行。马遵听说蜀军来攻,而附近好几个郡县望风而降,便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于是连夜逃往上邽(位于郡府冀县东南,今甘肃省天水市)。姜维等人发觉太守马遵计划逃走,追上去又迟了一步,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肯接纳他们;姜维等回到冀县,冀城也不放姜维进去,一行人只好投降诸葛亮。这时蜀军马谡于街亭要地被张合击败,诸葛亮便将西县(位于祁山北麓,冀县之南)千余户与姜维等撤退还蜀,姜维也因此和母亲失散。
以上是《三国志》对于姜维投降诸葛亮之事的说法,但《魏略》的记载略有出入:姜维等人回到冀县后,冀县的官民大喜,推举他们去拜见诸葛亮,而诸葛亮也非常高兴地接见了他们。后来冀县被魏军收复,魏国官方认为姜维等人本来没有叛变的意向,只是一时情势所逼,因此并没有为难姜维的母亲、妻室与子女,甚至还为他保留了官职,延揽姜维回来。
孙盛《杂记》内记载了另一则有趣的故事:姜维与母亲失散后,得到母亲的来信,要他去找「当归」,也就是暗示姜维应当回归魏国。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意思是说我不回来了。「远志」和「当归」都是中药药材。但《资治通鉴》考异提到姜维粗知学术,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加入蜀军的姜维被诸葛亮任命为仓曹掾,同时加封奉义将军、当阳亭侯,当时姜维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非常赏识姜维的才干,他写信告诉自己丞相府的留府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观察了一下他的才能,李邵、马良都比不上他,这个人真是凉州的上选人才。」又说:「姜维不但在军事上很有见解,而且为人勇敢大胆,计划通明义理,深解兵法。更为可贵的是这个人心存汉室,我打算让他一边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边将我平生所学的军事知识传授给他,然后就带他进宫觐见皇上,请皇上予以重用。」可见诸葛亮真的是把姜维当成传人来对待的。计划230年,诸葛亮升姜维为中监军(护军),征西将军。
234年八月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位于褒斜谷北口,临渭水,今陕西省扶风县至宝鸡县间),姜维与杨仪号令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大军追击。当时负责殿后的姜维伺追兵临近,突然命大军将旗号逆转,同时擂鼓号令,做出要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担心有伏兵,就没有再行追击,姜维随即和大军一起退还成都。此后姜维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负责统领诸军,进封平襄侯。
二、遥遥北伐路(238-262)
238年,姜维跟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次年,蒋琬就任大司马,掌管全国军政,并让姜维担任自己的司马(参谋)。此后蒋琬军数次派偏军向西进展,一边窥探魏军虚实,游击骚扰,一边结交不少羌胡领袖,给当时的雍凉都督郭淮制造了不少麻烦。
242年,姜维率部队回蜀,驻扎在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次年冬十月姜维因功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十万大军,取道骆谷进军汉中,汉中太守王平依险据势狙击曹爽,而费袆等分别率领驻扎在成都和涪的部队赴援,并于曹爽军撤退时进据三岭拦截,获得大胜。姜维很可能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
247年,姜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管尚书事。此时陇西、南安、金城、西平一带的羌胡首领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治无戴等相继对魏国发动叛乱,围攻魏国城邑,并且一边积极联系蜀军出兵接应。于是姜维出兵陇右(陇山以西),与魏国前将军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水(黄河支流,流经陇西郡临洮、狄道)之西,根据《华阳国志》校注,此役姜维得胜,《三国志》则未交待胜负。于是姜维主力进攻南方夏侯霸屯军的为翅(今地不详),而北方的郭淮料到了姜维的行动,先放下叛乱的胡人,大军向南直取姜维,姜维退走。同年,汶山平康(今四川省黑水县)蛮夷发动反乱,姜维率部队西向讨伐,平定了叛乱。
248年,郭淮进军讨羌,在西海(即青海)击败叛乱的凉州胡王治无戴。秋季,姜维出石营(位于南安郡南部),从强川(今地不详)接应治无戴举部上下来降,并将他们安置在蜀国境内。姜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今地不详)筑城据险而守,西连羌胡。而郭淮以主力攻击廖化,又让夏侯霸等追姜维于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西北),姜维只好放弃进兵,回头救援廖化。
249年正月,魏国大将军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右将军夏侯霸惟恐被牵连,投奔蜀汉。姜维假节,出兵西平,再次北伐。姜维先依曲山(位于陇西郡南部)筑起两座城寨,让牙门将军句安、李歆分兵把守,自己联络羌胡首领质任等进逼魏国西部,一边向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进军,一边围攻南安。此时代郭淮为雍州刺史的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困曲山,断绝运粮通道和城外的水源。句安等挑战不应,城中将士困窘交加。姜维闻讯,回军牛头山(即曲山所在山区)解围,陈泰坚守不出,同时秘密派人联络讨伐羌人的郭淮策应。于是郭淮率领部队开赴洮水,拦截姜维的退路。姜维发现魏军计划,紧急撤退,曲山城寨牙门将军句安、李歆计划终于粮尽降魏。姜维初战不胜而退,而在郭淮军中的邓艾认为姜维必定再来,于是屯兵白水(今白龙江,嘉陵江支流,流经沓中)北岸。三日后,姜维派廖化在南岸结营,牵制邓艾。姜维想从下游渡河,突击洮城(应是临洮,今甘肃省岷县),而邓艾也算到了这一步,不顾廖化而径赴洮城,使姜维无功而返。
几番领军西进后,姜维认为自己已经相当熟悉雍凉西部的情况,而且经过和魏军的几次较量,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打算一边联络羌胡呼应,一边投入更多军力,这样有希望一举占领陇右。但是当时掌握军权的大将军费袆却认为,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完成的北伐,自己与姜维更不会成功,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不要抱着佼幸决成败于一举的心理。因此费袆每次都只拨给姜维不超过一万人的军队。
253年正月,大将军费祎被魏国降将郭循于汉寿(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刺杀身亡。少了费祎的阻挠,卫将军姜维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北伐行动。四月,姜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位于南安郡南部),打算围攻南安,而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进驻洛门(南安与天水之间,今甘肃省武山县东)相拒,姜维粮尽退兵。
254年,姜维加督中外军事,统领全国军队。年初,魏国狄道长李简秘密献书请降,于是姜维进围襄武,和魏讨蜀护军徐质交锋,斩杀徐质,击败魏军,但是蜀汉荡寇将军张嶷也在该役中战死。姜维乘胜追击,不少州县闻风而降,于是姜维就将其中河关(今青海省循化县东)、狄道、临洮三县(三县皆属雍州陇西郡)的居民迁入西蜀的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县东南)、繁县(今四川省成都市北)。
255年夏,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征西大将军张翼再次出征陇西,八月到达枹罕(今甘肃省和政县西),进逼狄道。雍州刺史王经进屯狄道,要和东面的征西将军陈泰会合夹击姜维。王经初战失利,渡洮水退往西面,再次被姜维截住痛击,王经大败,魏军死者数万,不得已率万余残兵退保狄道城,姜维不顾张翼「见好就收」的劝阻,率部队围城。魏征西将军陈泰得知后,不等部队集结完毕就连夜赶往狄道东南高山上,派很多人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到救兵来了,士气大振。姜维没料到陈泰军来得那么快,不得已马上率部队攻击山上的陈泰军,却被陈泰击退。九月,姜维见围攻不利,又怕被陈泰截断退路,于是主动退往钟提(今甘肃省临洮县南)驻扎。
256年正月,姜维升为大将军。七月,祁山麦熟,姜维率休整后的部队出祁山,发现魏安西将军邓艾已提前布防,便回师经董亭进攻南安。邓艾占据武城山(位于南安郡南部)的险要进行抵御,姜维无法攻克,于是和镇西大将军胡济兵分两路,想直接攻击雍凉重镇上邽。但是胡济应到未到,姜维自己率领部分军队,连夜渡过渭水,向东直接沿山道进逼上邽,却在段谷(位于上邽以南)遭遇邓艾狙击,部队被完全击溃,大量士兵阵亡。蜀国上下对姜维这次北伐的失败有很多怨言,而原先已平定的部分陇西郡县也骚动不安,于是姜维引咎自行降职为后将军(一说卫将军),行大将军事。
257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以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为据点,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昭,魏国方面不得不分拨部分关中(即长安一带)兵东下平乱。姜维想要乘关中空虚进攻秦川(秦朝中心地带,指关中),于是再次率数万人出骆谷,取道沈岭(骆谷北口,今陕西省周至县南)。当时长城(位于沈岭北麓)积存的粮草较多但守兵较少,听说姜维进逼,相当害怕。魏国征西将军、雍凉都督司马望亲自到长城指挥抵抗姜维,镇西将军邓艾也率军从陇右赶到长城会合。姜维前住芒水(渭水支流,流经沈岭山麓),沿山布下营寨,但司马望和邓艾一直坚守不出。次年,姜维听说诸葛诞败死,于是撤军回到成都,复职为大将军。
262年十月,姜维兵出洮阳(今甘肃省临潭县),却在侯和(今甘肃省卓尼县北)被邓艾击败。姜维作为一名降将客居蜀汉,但十几年 来虽然有胜有负,但是近年的连续作战失利却使得他的威信受到很大挫伤。而在蜀汉朝廷上,宦官黄皓弄权,与右大将军阎宇勾结,一直想要废除姜维的职务,让阎宇替代。姜维很厌恶黄皓的行为,劝后主刘禅诛杀黄皓,但后主对他说:「黄皓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宦官,能干什么呢?以往董允看到黄皓就咬牙切齿,我很看不惯他这种做法,你又何必也和他过不去呢?」眼见后主信任黄皓,而黄皓在朝中枝附叶连,党羽很多,姜维开始害怕自己的一番进谏会招来不测之祸,于是就告谢了几句退出。后主随即让黄皓拜见姜维谢罪,姜维趁机说要去沓中屯田种麦,以此避祸。
三、魏灭蜀战役(263)
详细经过请参考历史大辞典中的「魏灭蜀战役」条。(考证补充尚在进行中)
姜维防御汉中的战策与以往的保守方法不同。以往魏延、王平的做法,是以重兵塞住汉中盆地北方的入口。姜维认为这样子无法大破敌人,所以故意大开汉中北方的入口门户,而重兵镇守汉中盆地的南方出口阳平关(又名阳安关),再屯兵阳平关前的汉、乐二城(注十二),又在外围的汉寿、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等地设围,呼应坚守,以游军袭击攻关不克的敌人。等到敌退之时,诸围军力齐出,力求给敌人最大的损伤。
263年,姜维上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听说钟会在关中操练军队,有进攻我们的趋势,应该尽早派遣张翼、廖化率部队守住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黄皓迷信鬼巫,鬼巫说魏军会不战而退,于是黄皓就让后主压下姜维的奏报,不让群臣知道。等到钟会大军开向骆谷,邓艾多路进入沓中,蜀汉朝廷才派遣右车骑将军廖化前往沓中支持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前往阳安关口,支持汉中地区。(注十三)
这时,邓艾已经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接攻击姜维军营,陇西太守牵弘等负责截断姜维前方,金城太守杨欣等前往甘松(位于白水上游,今甘肃省迭部县)狙击,三万魏军和姜维部队在阴平(应指沓中一带)相持不下。不久,由于阳安关口的蒋舒出降、傅佥战死,汉、乐形同孤城,钟会大军遂长驱直入。姜维听说后紧急撤军,在强川口被杨欣等追上而被击败。当姜维得知阴平桥头被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士兵守住,立即取道孔函谷(白水流经之峡谷,今甘肃省舟曲县)入北道,做出要直击雍州后方的架势,诸葛绪急忙退兵三十里阻截姜维;姜维一听说诸葛绪撤守,马上回军绕过阴平桥头,一日之差,姜维得以从容撤退。
姜维退还白水(今四川省青川县东)后,会合廖化、张翼、董厥的部队,一起退往剑阁(今四川省剑阁县北)驻守,抵挡钟会大军南下。钟会到达剑阁后就写信招降,夸称姜维有文武之德,胸怀大略,远近驰名;姜维并不回信,只是分兵守住各处险要。钟会屡攻不克,再加上魏军补给线太长,粮运不及,不得已开始商讨撤军。而此时邓艾走阴平险道,过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直达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县北),江油城守将马邈投降;邓艾整兵南下,又在绵竹击溃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父子、黄崇、张遵、李球等殉国战死,成都震动。十二月,后主刘禅决定向邓艾投降,邓艾一举占领成都。
姜维等人乍知诸葛瞻被击败,有传闻说后主要固守成都待援,又有传闻说后主要向东去东吴避难,也有传闻说要南入建宁(今云南省曲靖县)。于是姜维就率军从剑阁撤退,经广汉(今四川省广汉县)、郪道(今四川省成都市东)来审视传闻的虚实。而这时后主派遣太仆蒋显来传敕令,命姜维军投戈放甲,到涪向钟会投降。军中将士无不愤怒,纷纷拔刀砍石以发泄心中的悲愤。钟会见到姜维后说:「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投降?」姜维神色严正,流泪说道:「今天来此相见已经是太快了!」钟会听了之后很惊讶。
四、大胆复国计(264)
详细经过请参考历史大辞典中的「邓艾、钟会二士之死」条。
蜀军投降后,钟会很器重姜维,对他予以厚待,还将自己的印号节盖都还给姜维等人,并不削去他的军权。两个人出巡时常乘同一辆车,与会时坐同一张席子。钟会对自己的长史杜预说:「将姜维和中土的名士相比,诸葛诞和夏侯玄都及不上他。」而此时姜维心中却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发现钟会这个人很有野心,认为可以借助钟会瓦解蜀中的魏军,而使蜀汉复国。
姜维一边写密函给后主说:「希望陛下能再忍耐数日的屈辱,我有办法使社稷再度恢复,日月再放光芒。」一边游说钟会说:「将军从淮南平乱以来,计策从未失算,晋王全靠你一人之力,才能完成那么大的功业。如今蜀地已经平定,你的威德传于世间,人民都以你的功劳为高,主君也害怕你的谋略,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打算安然回军么?韩信和文种的下场就在眼前,像他们这样的结果难道是因为愚昧的人碰上了昏君吗?这都是利害关系使然啊!如今将军立下大功,成就大德,何不仿效范蠡泛舟太湖隐匿踪迹,功成身退,登峨嵋之岭,从赤松子云游呢?」(注十四)钟会回答说:「你想得太远了,我恐怕做不到,而且现在的情况,或许也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姜维说:「若有其它解决办法的话,就全靠你本身能力来处理,应该用不着我来提示了。」于是钟会和姜维之间更加心照不宣,交往更加密切。
不久之后,钟会等诬陷邓艾谋反成立,邓艾被打入囚车,押赴京城。紧接着,钟会在264年正月十五日抵达成都,独统大军,决意谋反。在钟会的计划中,姜维先率五万人为先锋出斜谷,钟会领大军在后,到长安后兵分两路,骑兵沿陆路东进,步兵下渭河顺流向东入黄河,估计五日到孟津(洛阳北方渡口),可与骑兵会合于魏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攻下洛阳则天下可定。而姜维的意图,则是先怂恿钟会尽杀魏将,然后自己再杀钟会,并将魏兵全数坑杀,迎回后主。但是钟会对姜维杀尽魏将的建议一直犹豫未决。
时值魏国郭太后病逝,正月十六日钟会便请齐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官员及蜀汉遗臣,在成都为郭太后发丧,然后拿出自己伪造的「太后遗诏」给在场人士看,内容是要钟会要起兵讨伐司马昭,愿意共同起事者须当场签名。众人一片错愕之中,钟会更命他的亲信代领诸军,把这些官员、将领软禁在成都官署,紧闭城门宫门,严兵看守。
但是杀将事机不密,当夜消息走漏。先是钟会商议大事的监军卫瓘脱身,把钟会要杀尽握有兵权的将领的消息告诉钟会的手下丘建,丘建把这消息告诉被软禁的以前上司胡烈,胡烈又设法让手下亲兵把消息传到城外给自己的儿子胡渊,搞得一个晚上城内城外都知道了。于是第二天城外的军队大举登墙涌入城内,姜维率钟会部众力战,手刃五六人后战死,卒年六十三。《魏晋世语》中提到姜维死后身体被剖开,发现胆如斗大。魏兵又争着前去追杀钟会,而钟会还有直属部队数百人跟着他绕殿而走,但最后也通通和钟会一起被蜂拥齐至的魏兵杀死。进城的魏兵在成都四处搜括抢掠,城里死伤惨重,那些现在属于卫瓘的将领,花了几天的时间才终于把乱事平定。许多蜀汉遗臣如太子刘璇、左车骑将军张翼、姜维的妻儿等也在乱中被杀。
孙盛《晋阳秋》说:「我在永和(345-356)初年随部队到达蜀地,见到一些当时的遗老,以及姜维降后给刘禅的密奏,说是假降钟会,然后杀了他恢复蜀汉的领土。可惜这件事最终失败,蜀地的人民至今为之嗟伤不已。」
五、后世评论
关于姜维的性格,可由《三国志》其它几处人物传记看到不同的面向。〈卷45.杨戏〉记载,257年杨戏姜维出军至芒水,但他心里向来不服姜维,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姜维外表宽厚但内心忌怨,心里一直过不去,等到还军后,有官员猜着姜维的意思参奏杨戏, 朝廷就把杨戏免职了。而〈卷40.廖立〉写道,廖立因恣意批评先主刘备、丞相诸葛亮等人而被免官,放逐汶山郡;后来姜维率偏军经过汶山时,还去拜访这位前辈,则显出他有人情味的一面。
《三国志》〈卷45.邓芝〉说,邓芝任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部属,俭素不治私产,不与官场人物同流;他对当时台面上人物少有敬重,唯有姜维是他特别赏识的,由此记载显出姜维出众的地位。《魏晋世语》说:「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将这句话放在钟会夸赞姜维的招降信之后,虽有溢美之嫌,不过算是相当程度地反映了姜维在时人眼中的形象。
蜀汉学者郄正曾著述评论姜维,其中说道:「姜伯约身负国家上将的重任,位列群臣之首,但屋宅十分简陋,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资财,没有妾室,家中不置声色娱乐之物,穿着的衣服、出行的车马及日常用品,一点也不奢华繁复,饮食上也很节制,官家所给的俸禄,都是随手用光。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刻意表现自己的清廉高尚,而是本身对这样的待遇已很满足,没有更多祈求。一般人评价一个人,如果他获得成功就赞美他、失败的话就贬低他,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压抑地位低下的人,所以都认为姜维这个人投奔蜀国,最后落得身死宗灭的下场,而加以批评贬低,却不考虑其它方面,这是有悖于史家春秋褒贬人物之本义的。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朴素清廉的人,实在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啊。」
但是东晋史家孙盛并不赞成郄正的评价。孙盛说:「世人虽然有百种行径,做万种不一样的事,但是忠孝义节却是百行的冠冕。姜维是魏国人而外奔蜀朝,违魏君徇私利,不可说是『忠』;舍弃老母,不可说是『孝』;加害旧邦魏国,不可说是『义』;国亡而不死难,不可说是『节』;且没有德政而疲累地驱驰人民,身负抵御外侮的任务而使国土失守,又不能说是『智勇』。这六样美德,姜维一个也没有。魏的叛臣,又是亡蜀的乱相,而郄正却说姜维是人物仪表,真不知道为什么。纵使姜维好读书而谦卑,又和强盗分财的义气、因富贵而怕死才投降有什么不一样?」
裴松之则针对孙盛的评论发表了意见,他认为郄正的评论虽然都是讲好话,但始终没说姜维的所有行事可供天下作准则,「一时仪表」之语也只在好学与俭素两件事上。《三国志》姜维本传及《魏略》皆说姜维本无叛心,是受了情势所逼而投降蜀汉;孙盛讥贬的内容中,顶多可以责备姜维舍弃母亲,其它的都太过刻薄,也不能拿来反驳郄正。
《晋纪》的作者干宝评价说:姜维身为蜀汉的丞相,国家灭亡主公自缚受辱而没有死节,却死于钟会之乱,真是可惜啊!然而这并非是他本人惜于一死,而是难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古时候的烈士,遇到危急也不忘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不吝惜自己的名节去完成大业,这并非是他们怕死,而是他们本来就知道自己已经活不长了,担心自己事业未竟而无法死得其所啊!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说:姜维这个人有点文才武略,却一心想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不考虑实际情况穷兵黩武,最终因为不明敌情,判断计划不周密而遭横死。老子说:「治理大国就像烧小菜(一样马虎不得)。」更何况像蜀汉这样地域极小的国家,怎能屡屡滋扰,使她不得安生呢?
一、身世及降蜀(202-238)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姜」是羌人的大姓。姜维的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守的佐官,在一次羌、戎叛乱中,姜冏因护卫而阵亡。姜维少年丧父,和母亲一起居住。姜维喜好郑玄的学说,郑玄是畅晓两汉经学的大儒,姜维年少时就深受其影响,因此一心希望功成名就,暗中接纳豪杰死士,做的事不同于常人。
成年后姜维出仕魏国,一开始出任天水郡的上计掾,又被选拔为州的从事,赐官中郎),负责当时天水郡的军事工作。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位于天水郡南部,),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在外巡视,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随行。马遵听说蜀军来攻,而附近好几个郡县望风而降,便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于是连夜逃往上邽(位于郡府冀县东南,今甘肃省天水市)。姜维等人发觉太守马遵计划逃走,追上去又迟了一步,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肯接纳他们;姜维等回到冀县,冀城也不放姜维进去,一行人只好投降诸葛亮。这时蜀军马谡于街亭要地被张合击败,诸葛亮便将西县(位于祁山北麓,冀县之南)千余户与姜维等撤退还蜀,姜维也因此和母亲失散。
以上是《三国志》对于姜维投降诸葛亮之事的说法,但《魏略》的记载略有出入:姜维等人回到冀县后,冀县的官民大喜,推举他们去拜见诸葛亮,而诸葛亮也非常高兴地接见了他们。后来冀县被魏军收复,魏国官方认为姜维等人本来没有叛变的意向,只是一时情势所逼,因此并没有为难姜维的母亲、妻室与子女,甚至还为他保留了官职,延揽姜维回来。
孙盛《杂记》内记载了另一则有趣的故事:姜维与母亲失散后,得到母亲的来信,要他去找「当归」,也就是暗示姜维应当回归魏国。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意思是说我不回来了。「远志」和「当归」都是中药药材。但《资治通鉴》考异提到姜维粗知学术,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加入蜀军的姜维被诸葛亮任命为仓曹掾,同时加封奉义将军、当阳亭侯,当时姜维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非常赏识姜维的才干,他写信告诉自己丞相府的留府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观察了一下他的才能,李邵、马良都比不上他,这个人真是凉州的上选人才。」又说:「姜维不但在军事上很有见解,而且为人勇敢大胆,计划通明义理,深解兵法。更为可贵的是这个人心存汉室,我打算让他一边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边将我平生所学的军事知识传授给他,然后就带他进宫觐见皇上,请皇上予以重用。」可见诸葛亮真的是把姜维当成传人来对待的。计划230年,诸葛亮升姜维为中监军(护军),征西将军。
234年八月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位于褒斜谷北口,临渭水,今陕西省扶风县至宝鸡县间),姜维与杨仪号令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大军追击。当时负责殿后的姜维伺追兵临近,突然命大军将旗号逆转,同时擂鼓号令,做出要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担心有伏兵,就没有再行追击,姜维随即和大军一起退还成都。此后姜维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负责统领诸军,进封平襄侯。
二、遥遥北伐路(238-262)
238年,姜维跟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次年,蒋琬就任大司马,掌管全国军政,并让姜维担任自己的司马(参谋)。此后蒋琬军数次派偏军向西进展,一边窥探魏军虚实,游击骚扰,一边结交不少羌胡领袖,给当时的雍凉都督郭淮制造了不少麻烦。
242年,姜维率部队回蜀,驻扎在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次年冬十月姜维因功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十万大军,取道骆谷进军汉中,汉中太守王平依险据势狙击曹爽,而费袆等分别率领驻扎在成都和涪的部队赴援,并于曹爽军撤退时进据三岭拦截,获得大胜。姜维很可能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
247年,姜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管尚书事。此时陇西、南安、金城、西平一带的羌胡首领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治无戴等相继对魏国发动叛乱,围攻魏国城邑,并且一边积极联系蜀军出兵接应。于是姜维出兵陇右(陇山以西),与魏国前将军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水(黄河支流,流经陇西郡临洮、狄道)之西,根据《华阳国志》校注,此役姜维得胜,《三国志》则未交待胜负。于是姜维主力进攻南方夏侯霸屯军的为翅(今地不详),而北方的郭淮料到了姜维的行动,先放下叛乱的胡人,大军向南直取姜维,姜维退走。同年,汶山平康(今四川省黑水县)蛮夷发动反乱,姜维率部队西向讨伐,平定了叛乱。
248年,郭淮进军讨羌,在西海(即青海)击败叛乱的凉州胡王治无戴。秋季,姜维出石营(位于南安郡南部),从强川(今地不详)接应治无戴举部上下来降,并将他们安置在蜀国境内。姜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今地不详)筑城据险而守,西连羌胡。而郭淮以主力攻击廖化,又让夏侯霸等追姜维于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西北),姜维只好放弃进兵,回头救援廖化。
249年正月,魏国大将军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右将军夏侯霸惟恐被牵连,投奔蜀汉。姜维假节,出兵西平,再次北伐。姜维先依曲山(位于陇西郡南部)筑起两座城寨,让牙门将军句安、李歆分兵把守,自己联络羌胡首领质任等进逼魏国西部,一边向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进军,一边围攻南安。此时代郭淮为雍州刺史的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困曲山,断绝运粮通道和城外的水源。句安等挑战不应,城中将士困窘交加。姜维闻讯,回军牛头山(即曲山所在山区)解围,陈泰坚守不出,同时秘密派人联络讨伐羌人的郭淮策应。于是郭淮率领部队开赴洮水,拦截姜维的退路。姜维发现魏军计划,紧急撤退,曲山城寨牙门将军句安、李歆计划终于粮尽降魏。姜维初战不胜而退,而在郭淮军中的邓艾认为姜维必定再来,于是屯兵白水(今白龙江,嘉陵江支流,流经沓中)北岸。三日后,姜维派廖化在南岸结营,牵制邓艾。姜维想从下游渡河,突击洮城(应是临洮,今甘肃省岷县),而邓艾也算到了这一步,不顾廖化而径赴洮城,使姜维无功而返。
几番领军西进后,姜维认为自己已经相当熟悉雍凉西部的情况,而且经过和魏军的几次较量,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打算一边联络羌胡呼应,一边投入更多军力,这样有希望一举占领陇右。但是当时掌握军权的大将军费袆却认为,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完成的北伐,自己与姜维更不会成功,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不要抱着佼幸决成败于一举的心理。因此费袆每次都只拨给姜维不超过一万人的军队。
253年正月,大将军费祎被魏国降将郭循于汉寿(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刺杀身亡。少了费祎的阻挠,卫将军姜维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北伐行动。四月,姜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位于南安郡南部),打算围攻南安,而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进驻洛门(南安与天水之间,今甘肃省武山县东)相拒,姜维粮尽退兵。
254年,姜维加督中外军事,统领全国军队。年初,魏国狄道长李简秘密献书请降,于是姜维进围襄武,和魏讨蜀护军徐质交锋,斩杀徐质,击败魏军,但是蜀汉荡寇将军张嶷也在该役中战死。姜维乘胜追击,不少州县闻风而降,于是姜维就将其中河关(今青海省循化县东)、狄道、临洮三县(三县皆属雍州陇西郡)的居民迁入西蜀的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县东南)、繁县(今四川省成都市北)。
255年夏,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征西大将军张翼再次出征陇西,八月到达枹罕(今甘肃省和政县西),进逼狄道。雍州刺史王经进屯狄道,要和东面的征西将军陈泰会合夹击姜维。王经初战失利,渡洮水退往西面,再次被姜维截住痛击,王经大败,魏军死者数万,不得已率万余残兵退保狄道城,姜维不顾张翼「见好就收」的劝阻,率部队围城。魏征西将军陈泰得知后,不等部队集结完毕就连夜赶往狄道东南高山上,派很多人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到救兵来了,士气大振。姜维没料到陈泰军来得那么快,不得已马上率部队攻击山上的陈泰军,却被陈泰击退。九月,姜维见围攻不利,又怕被陈泰截断退路,于是主动退往钟提(今甘肃省临洮县南)驻扎。
256年正月,姜维升为大将军。七月,祁山麦熟,姜维率休整后的部队出祁山,发现魏安西将军邓艾已提前布防,便回师经董亭进攻南安。邓艾占据武城山(位于南安郡南部)的险要进行抵御,姜维无法攻克,于是和镇西大将军胡济兵分两路,想直接攻击雍凉重镇上邽。但是胡济应到未到,姜维自己率领部分军队,连夜渡过渭水,向东直接沿山道进逼上邽,却在段谷(位于上邽以南)遭遇邓艾狙击,部队被完全击溃,大量士兵阵亡。蜀国上下对姜维这次北伐的失败有很多怨言,而原先已平定的部分陇西郡县也骚动不安,于是姜维引咎自行降职为后将军(一说卫将军),行大将军事。
257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以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为据点,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昭,魏国方面不得不分拨部分关中(即长安一带)兵东下平乱。姜维想要乘关中空虚进攻秦川(秦朝中心地带,指关中),于是再次率数万人出骆谷,取道沈岭(骆谷北口,今陕西省周至县南)。当时长城(位于沈岭北麓)积存的粮草较多但守兵较少,听说姜维进逼,相当害怕。魏国征西将军、雍凉都督司马望亲自到长城指挥抵抗姜维,镇西将军邓艾也率军从陇右赶到长城会合。姜维前住芒水(渭水支流,流经沈岭山麓),沿山布下营寨,但司马望和邓艾一直坚守不出。次年,姜维听说诸葛诞败死,于是撤军回到成都,复职为大将军。
262年十月,姜维兵出洮阳(今甘肃省临潭县),却在侯和(今甘肃省卓尼县北)被邓艾击败。姜维作为一名降将客居蜀汉,但十几年 来虽然有胜有负,但是近年的连续作战失利却使得他的威信受到很大挫伤。而在蜀汉朝廷上,宦官黄皓弄权,与右大将军阎宇勾结,一直想要废除姜维的职务,让阎宇替代。姜维很厌恶黄皓的行为,劝后主刘禅诛杀黄皓,但后主对他说:「黄皓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宦官,能干什么呢?以往董允看到黄皓就咬牙切齿,我很看不惯他这种做法,你又何必也和他过不去呢?」眼见后主信任黄皓,而黄皓在朝中枝附叶连,党羽很多,姜维开始害怕自己的一番进谏会招来不测之祸,于是就告谢了几句退出。后主随即让黄皓拜见姜维谢罪,姜维趁机说要去沓中屯田种麦,以此避祸。
三、魏灭蜀战役(263)
详细经过请参考历史大辞典中的「魏灭蜀战役」条。(考证补充尚在进行中)
姜维防御汉中的战策与以往的保守方法不同。以往魏延、王平的做法,是以重兵塞住汉中盆地北方的入口。姜维认为这样子无法大破敌人,所以故意大开汉中北方的入口门户,而重兵镇守汉中盆地的南方出口阳平关(又名阳安关),再屯兵阳平关前的汉、乐二城(注十二),又在外围的汉寿、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等地设围,呼应坚守,以游军袭击攻关不克的敌人。等到敌退之时,诸围军力齐出,力求给敌人最大的损伤。
263年,姜维上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听说钟会在关中操练军队,有进攻我们的趋势,应该尽早派遣张翼、廖化率部队守住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黄皓迷信鬼巫,鬼巫说魏军会不战而退,于是黄皓就让后主压下姜维的奏报,不让群臣知道。等到钟会大军开向骆谷,邓艾多路进入沓中,蜀汉朝廷才派遣右车骑将军廖化前往沓中支持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前往阳安关口,支持汉中地区。(注十三)
这时,邓艾已经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接攻击姜维军营,陇西太守牵弘等负责截断姜维前方,金城太守杨欣等前往甘松(位于白水上游,今甘肃省迭部县)狙击,三万魏军和姜维部队在阴平(应指沓中一带)相持不下。不久,由于阳安关口的蒋舒出降、傅佥战死,汉、乐形同孤城,钟会大军遂长驱直入。姜维听说后紧急撤军,在强川口被杨欣等追上而被击败。当姜维得知阴平桥头被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士兵守住,立即取道孔函谷(白水流经之峡谷,今甘肃省舟曲县)入北道,做出要直击雍州后方的架势,诸葛绪急忙退兵三十里阻截姜维;姜维一听说诸葛绪撤守,马上回军绕过阴平桥头,一日之差,姜维得以从容撤退。
姜维退还白水(今四川省青川县东)后,会合廖化、张翼、董厥的部队,一起退往剑阁(今四川省剑阁县北)驻守,抵挡钟会大军南下。钟会到达剑阁后就写信招降,夸称姜维有文武之德,胸怀大略,远近驰名;姜维并不回信,只是分兵守住各处险要。钟会屡攻不克,再加上魏军补给线太长,粮运不及,不得已开始商讨撤军。而此时邓艾走阴平险道,过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直达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县北),江油城守将马邈投降;邓艾整兵南下,又在绵竹击溃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父子、黄崇、张遵、李球等殉国战死,成都震动。十二月,后主刘禅决定向邓艾投降,邓艾一举占领成都。
姜维等人乍知诸葛瞻被击败,有传闻说后主要固守成都待援,又有传闻说后主要向东去东吴避难,也有传闻说要南入建宁(今云南省曲靖县)。于是姜维就率军从剑阁撤退,经广汉(今四川省广汉县)、郪道(今四川省成都市东)来审视传闻的虚实。而这时后主派遣太仆蒋显来传敕令,命姜维军投戈放甲,到涪向钟会投降。军中将士无不愤怒,纷纷拔刀砍石以发泄心中的悲愤。钟会见到姜维后说:「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投降?」姜维神色严正,流泪说道:「今天来此相见已经是太快了!」钟会听了之后很惊讶。
四、大胆复国计(264)
详细经过请参考历史大辞典中的「邓艾、钟会二士之死」条。
蜀军投降后,钟会很器重姜维,对他予以厚待,还将自己的印号节盖都还给姜维等人,并不削去他的军权。两个人出巡时常乘同一辆车,与会时坐同一张席子。钟会对自己的长史杜预说:「将姜维和中土的名士相比,诸葛诞和夏侯玄都及不上他。」而此时姜维心中却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发现钟会这个人很有野心,认为可以借助钟会瓦解蜀中的魏军,而使蜀汉复国。
姜维一边写密函给后主说:「希望陛下能再忍耐数日的屈辱,我有办法使社稷再度恢复,日月再放光芒。」一边游说钟会说:「将军从淮南平乱以来,计策从未失算,晋王全靠你一人之力,才能完成那么大的功业。如今蜀地已经平定,你的威德传于世间,人民都以你的功劳为高,主君也害怕你的谋略,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打算安然回军么?韩信和文种的下场就在眼前,像他们这样的结果难道是因为愚昧的人碰上了昏君吗?这都是利害关系使然啊!如今将军立下大功,成就大德,何不仿效范蠡泛舟太湖隐匿踪迹,功成身退,登峨嵋之岭,从赤松子云游呢?」(注十四)钟会回答说:「你想得太远了,我恐怕做不到,而且现在的情况,或许也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姜维说:「若有其它解决办法的话,就全靠你本身能力来处理,应该用不着我来提示了。」于是钟会和姜维之间更加心照不宣,交往更加密切。
不久之后,钟会等诬陷邓艾谋反成立,邓艾被打入囚车,押赴京城。紧接着,钟会在264年正月十五日抵达成都,独统大军,决意谋反。在钟会的计划中,姜维先率五万人为先锋出斜谷,钟会领大军在后,到长安后兵分两路,骑兵沿陆路东进,步兵下渭河顺流向东入黄河,估计五日到孟津(洛阳北方渡口),可与骑兵会合于魏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攻下洛阳则天下可定。而姜维的意图,则是先怂恿钟会尽杀魏将,然后自己再杀钟会,并将魏兵全数坑杀,迎回后主。但是钟会对姜维杀尽魏将的建议一直犹豫未决。
时值魏国郭太后病逝,正月十六日钟会便请齐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官员及蜀汉遗臣,在成都为郭太后发丧,然后拿出自己伪造的「太后遗诏」给在场人士看,内容是要钟会要起兵讨伐司马昭,愿意共同起事者须当场签名。众人一片错愕之中,钟会更命他的亲信代领诸军,把这些官员、将领软禁在成都官署,紧闭城门宫门,严兵看守。
但是杀将事机不密,当夜消息走漏。先是钟会商议大事的监军卫瓘脱身,把钟会要杀尽握有兵权的将领的消息告诉钟会的手下丘建,丘建把这消息告诉被软禁的以前上司胡烈,胡烈又设法让手下亲兵把消息传到城外给自己的儿子胡渊,搞得一个晚上城内城外都知道了。于是第二天城外的军队大举登墙涌入城内,姜维率钟会部众力战,手刃五六人后战死,卒年六十三。《魏晋世语》中提到姜维死后身体被剖开,发现胆如斗大。魏兵又争着前去追杀钟会,而钟会还有直属部队数百人跟着他绕殿而走,但最后也通通和钟会一起被蜂拥齐至的魏兵杀死。进城的魏兵在成都四处搜括抢掠,城里死伤惨重,那些现在属于卫瓘的将领,花了几天的时间才终于把乱事平定。许多蜀汉遗臣如太子刘璇、左车骑将军张翼、姜维的妻儿等也在乱中被杀。
孙盛《晋阳秋》说:「我在永和(345-356)初年随部队到达蜀地,见到一些当时的遗老,以及姜维降后给刘禅的密奏,说是假降钟会,然后杀了他恢复蜀汉的领土。可惜这件事最终失败,蜀地的人民至今为之嗟伤不已。」
五、后世评论
关于姜维的性格,可由《三国志》其它几处人物传记看到不同的面向。〈卷45.杨戏〉记载,257年杨戏姜维出军至芒水,但他心里向来不服姜维,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姜维外表宽厚但内心忌怨,心里一直过不去,等到还军后,有官员猜着姜维的意思参奏杨戏, 朝廷就把杨戏免职了。而〈卷40.廖立〉写道,廖立因恣意批评先主刘备、丞相诸葛亮等人而被免官,放逐汶山郡;后来姜维率偏军经过汶山时,还去拜访这位前辈,则显出他有人情味的一面。
《三国志》〈卷45.邓芝〉说,邓芝任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部属,俭素不治私产,不与官场人物同流;他对当时台面上人物少有敬重,唯有姜维是他特别赏识的,由此记载显出姜维出众的地位。《魏晋世语》说:「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将这句话放在钟会夸赞姜维的招降信之后,虽有溢美之嫌,不过算是相当程度地反映了姜维在时人眼中的形象。
蜀汉学者郄正曾著述评论姜维,其中说道:「姜伯约身负国家上将的重任,位列群臣之首,但屋宅十分简陋,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资财,没有妾室,家中不置声色娱乐之物,穿着的衣服、出行的车马及日常用品,一点也不奢华繁复,饮食上也很节制,官家所给的俸禄,都是随手用光。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刻意表现自己的清廉高尚,而是本身对这样的待遇已很满足,没有更多祈求。一般人评价一个人,如果他获得成功就赞美他、失败的话就贬低他,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压抑地位低下的人,所以都认为姜维这个人投奔蜀国,最后落得身死宗灭的下场,而加以批评贬低,却不考虑其它方面,这是有悖于史家春秋褒贬人物之本义的。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朴素清廉的人,实在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啊。」
但是东晋史家孙盛并不赞成郄正的评价。孙盛说:「世人虽然有百种行径,做万种不一样的事,但是忠孝义节却是百行的冠冕。姜维是魏国人而外奔蜀朝,违魏君徇私利,不可说是『忠』;舍弃老母,不可说是『孝』;加害旧邦魏国,不可说是『义』;国亡而不死难,不可说是『节』;且没有德政而疲累地驱驰人民,身负抵御外侮的任务而使国土失守,又不能说是『智勇』。这六样美德,姜维一个也没有。魏的叛臣,又是亡蜀的乱相,而郄正却说姜维是人物仪表,真不知道为什么。纵使姜维好读书而谦卑,又和强盗分财的义气、因富贵而怕死才投降有什么不一样?」
裴松之则针对孙盛的评论发表了意见,他认为郄正的评论虽然都是讲好话,但始终没说姜维的所有行事可供天下作准则,「一时仪表」之语也只在好学与俭素两件事上。《三国志》姜维本传及《魏略》皆说姜维本无叛心,是受了情势所逼而投降蜀汉;孙盛讥贬的内容中,顶多可以责备姜维舍弃母亲,其它的都太过刻薄,也不能拿来反驳郄正。
《晋纪》的作者干宝评价说:姜维身为蜀汉的丞相,国家灭亡主公自缚受辱而没有死节,却死于钟会之乱,真是可惜啊!然而这并非是他本人惜于一死,而是难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古时候的烈士,遇到危急也不忘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不吝惜自己的名节去完成大业,这并非是他们怕死,而是他们本来就知道自己已经活不长了,担心自己事业未竟而无法死得其所啊!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说:姜维这个人有点文才武略,却一心想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不考虑实际情况穷兵黩武,最终因为不明敌情,判断计划不周密而遭横死。老子说:「治理大国就像烧小菜(一样马虎不得)。」更何况像蜀汉这样地域极小的国家,怎能屡屡滋扰,使她不得安生呢?
展开全部
姜维不解衣甲,侧卧床榻,虽疲惫已极,却总难以关闭头脑中最后一线意识之光,恍惚之间,只觉巨大而难以名状的物体扑面而来,过面却如同凄风,仿佛其中夹杂着无数将士的呼喊和死者的血泪。这样的幻觉,在白日也曾出现,却从没有象现在这样的宏大,甚至真实。他仿佛看到孔明、夏侯霸、魏延、赵云这些人皆衣冠整齐,自屋中缓缓走过,却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所压制,全身难以动弹,使他不得下床相认。 突然,在这些死者的行列中出现了邓艾,姜维苦笑道:“汝尚未死,何故自投其中?”却见邓艾指头骂曰:“吾阳寿虽尽,汝亦难逃此劫!”便要冲上床来捉姜维,姜维大惊,神智一振,拔剑乱砍。见孔明尚在,当下扯其衣大哭道:“丞相勿归,伯约兴汉,只在此时!”忽被一人拉起,姜维视之,乃是邓艾,维以剑指之大骂,邓艾不语。忽又见丘建卫鹳等人,在一旁大笑,正欲挥刃相向,却觉房中一片漆黑,四周如罩黑幕,全身无力,终沉沉睡去。 太阳照常升起,并带来成都少有的晴天,甚至有清风越过门缝,抚过姜维已略显苍老的面庞。他醒了,想起昨夜之梦,恨不得马上去找钟会议事,马上让钟会把丘建除掉。但另一种更大的思想,却占据了他的心胸,他居然在床上圆睁双眼,却不做任何行动。“为什么,为什么?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要为伐魏而耗去半生精力,为什么要为除掉邓艾而不惜施展诡计,为什么要为复兴一个早已灭亡的汉室而与钟会合谋?一切仿佛都是天意。我在这数十年中始终象血气方刚的青年一样冲动,有没有想过自己行事的真实意义?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最后的归宿是什么?我是为谁而活着?我是为了丞相的遗愿而活,还是为了刘家的江山而活着?”他动也不动,只是不断地问着自己。 他一下床就感到浑身乏力,胸口堵闷。然而当他刚开始简单的洗漱,莫名的焦躁和冲动就开始折磨自己。他脸也不擦,便急急推开园门,直奔钟会住处。路上却遇张翼,急道:“速随我来!” 他高大的身躯,象风一样闯进了钟会的寝殿,直奔二人常常密议的书房。推开房门,却正见钟会与丘建、卫鹳、田续等人议事。钟会见姜维来,忙请安坐,仔细打量,见姜维脸色灰暗,双目中透出勉强支持的病态,不由心动道:“伯约如此劳碌,大事若成,当记首功。” 姜维闻言,只是苦笑一声。见丘卫等人,便道:“未知司徒与监军计议如何?” 钟会道:“吾已发书于胡渊,言其父已从吾兴讨逆之师。安得此人之心,外将心有不平,亦可制约。” 姜维道:“城中局势如何?” 钟会道:“城中万余兵马,吾已令丘建田续二人,并吾心腹,严加戒备,但不可妄动,以免居民骚动,局势难以控制。” 姜维冷笑道:“心腹,却是何种心腹?”一边直视丘建,道:“将军部下,不可轻信!军中蜀将,皆忠于维,请令其调兵,以控大局。”言毕自觉失言,但亦感情绪焦急,难以控制。 钟会又惊又怒,道:“将军言众人背我乎?此数人者,除监军外,皆事吾多年,对吾之情,尚不如廖张一班降将乎?”言毕只觉怒气填胸,又见张翼在侧,碍于姜维情面,未将其逐出。 旁边丘建见状,哭诉道:“姜维将军疑我,吾当自剖己腹,以证吾心!”言毕便要拔剑自杀,众人急止之。 姜维心头一沉,知钟会难听己之言,不可追逼,若是翻脸,则前功尽弃,深悔不该操之过急。只得对钟会赔笑道:“是伯约多虑了,此数日寝食不安,肌体劳顿,昨夜偏生恶梦,以之为实,求各位将军见谅。”言毕对张翼道:“汝可归去。” 张翼只觉莫名其妙,只得起身离去,行数十步,方悟姜维令钟会安心之意。不由连声嗟叹:“兴汉之事,何交魏人之手!”只觉心中郁闷,乃邀集几个蜀中旧臣,上街饮酒去了。 钟会闻姜维之言,又见姜维憔悴,已显老态,心思自己少壮,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不由突觉意气风发。想起昨日一梦,乃笑曰:“伯约言梦,吾夜梦大蛇数千条咬吾,主何吉凶?” 众人皆道:“梦龙蛇者,皆吉庆之兆也。”钟会大喜。姜维见机,便插话道:“不知所押众将,作何处置?”钟会道:“吾已令人前往说服。过得今日,若仍存不服之心,当尽杀之。” 姜维道:“吾观昨日众人情状,不平之心极甚,不如乘早戳之。” 旁边卫鹳道:“将军勿急,宫中已掘大坑,行刑器仗已备。至晚众将不服,当尽活埋之。”,姜维见其插话,心中暗怒,但碍于钟会之面,不便多言,乃以目视钟会。钟会道:“此辈皆吾掌心之物,安能生事,且待今晚,再杀之不迟。”言毕对众人道:“汝等皆各事其职,不可懈怠。”众人领命而去。却对姜维道:“伯约若觉劳碌,可再去歇息。不然可与吾饮酒,畅谈今后之事。”姜维自思多睡无益,众人走后,两人置酒对饮,姜维观钟会,多有得志骄狂之色,心中暗暗忧虑。 不觉已近午时,忽有人来报,成都之外尘头大起,胡渊带数千军马飞驰而来,离成都不过数十里。姜维大惊,钟会稍作沉吟,乃道:“此必胡渊恐成都兵力不足以控制局面,带兵前来驰援。” 姜维急道:“将军须妨其中变故!” 钟会笑道:“胡渊之父,尚在吾手,安得生变?” 姜维道:“数千军马疾驰入城,不可不妨。维请令军士紧闭城门,不可使其轻入,或只放胡渊入城。宫中魏将久必生变,当尽早杀之。” 钟会正要答话,忽又有军士来报,胡渊军马,已近城门,观其势有急冲入城之势。钟会心中若悟,急令道:“速将城门紧闭,传吾之令,胡渊军马不得入城!”言毕语姜维道:“将军可速将众将斩杀,有亲属在外统兵者除外。”姜维闻言,急忙出门招集武士,却寻不见张翼等人。 姜维领得数百人,正欲行动,忽觉一阵心痛,几彻心肺,当下昏倒在地。旁边众人急忙搀起,高声呼叫不醒,又无大将,一时几百人皆在原地忙乱,不知如何是好。 钟会疾步入殿,高声传令:“速招卫鹳田续前来!”一边急急传令,令丘建带城中部队,若胡渊强行入城,则带兵击之。心思城中尚有万余部队,胡渊纵然生变,当可应付。一番调度之后,忽报宫外人声沸腾。令人探时,道是丘建打开城门,放入胡渊,城中交战正酣,将至宫中。钟会大惊道:“丘建误我!”急令紧闭宫门,令宫中数百名弓箭手攀上殿顶,防有兵来攻。 胡渊丘建率领众将,一马当先,冲至宫外,却见数百人攀墙附瓦,箭如雨下,众军难以前进。胡渊大怒,令士兵放箭,挥剑驱赶军士向前。亲率百余亲兵,拆民居屋梁撞击宫门。 不一时,宫外军马越聚越多,死伤亦有千余之众,众军皆踏尸前行。而宫中弓箭手,箭矢将尽,人人惶恐,钟会急命士兵取屋瓦投击。 胡渊身边亲兵看看死尽,宫门久攻不下,正在焦急,却见满空瓦片飞舞。大呼道:“贼箭尽矣!”拼死向前。众人闻之,人人奋力,在折断十余根屋梁之后,终于将宫门撞开,一拥而入,钟会身边数百亲兵武士,亦急上前迎击,然终是寡不敌众,胡渊丘建等人,皆执长戟在手,奋力刺杀,宫中顿时血流成河。 姜维醒来之时,宫中已是大乱,身边只有几个亲兵,急问何事,道是胡渊率军杀至宫外,众人皆去前殿护卫。姜维大惊,又道:“宫中魏将如何?若未逃出,当放火烧之。”话音刚落,听得四周喊声大起。见卫鹳引数十魏将前来,高呼:“不要走了姜维钟会!”姜维大惊,知其将魏将放出,只觉心口又是一阵疼痛,急带众人望前殿奔走,只见尸横遍地,无数魏兵将钟会等百余人围在垓心,钟会披散长发,身中数箭,执剑乱砍,顷刻又杀数人。 姜维却待要喊,只见后面无数箭矢射来,钟会身中十余箭,大喝一声,双膝跪地,立被数根长戟刺倒,众将争枭其首。姜维心中大恸,举剑大呼,杀入阵中,锐不可当,手起处,已有数十兵将倒在血泊之中,不幸心痛转加,四肢渐感乏力,只是尽力死拼,片刻工夫,身上已受创十余处。 丘建等人见姜维身边只剩十余人,令军士后退,后军放箭击之,众人皆应弦而倒,姜维以尸体遮护,亦身中数箭,心痛交加,自知必死,当下大喝一声,抛下尸体。高大的身躯不顾创痛,挺得笔直,圆睁双眼,对众人怒目而视。 卫鹳令众人停射,高声道:“姜伯约纵横疆场数十年,不意今日死在我辈之手!”姜维闻言,挥剑斩断身上的几根箭矢,放声大笑,旁边魏兵皆恨姜维入骨,然见其遍体血污并不屈情状,竟都屏息而听,一时宫中回荡的,竟是姜维那带着无限凄楚、狂傲与不屈的笑声。 笑声落处,姜维已是泪流满面,近六十年的风云岁月,竟似历历在目,那心中常常思念的故人魂魄,仿佛飘过眼前,一种极高的悲凉之情,直顶脑门,仿佛要冲破躯体,刹时感觉世间一切,竟已真相大白,乃喃喃自语道:“死有何憾,死有何憾!” 胡渊骂道:“姜维匹夫,还不束手就擒!”众人跃跃欲试,几欲向前。 姜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拔刀自尽,众军大呼,争相戮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维是怎么死的,当然是气的啦
姜维是三国时一位重要人物。他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堪称奇才。
关于姜维之死,史料记载不多,但人们普遍认为是被杀的。那么,姜维之死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王连辰在1996年第11期《科技智囊》杂志上撰文,认为姜维在死前就患有胆—心综合症,其根据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描述:魏将邓艾、钟会攻取四川后,姜维用计离间邓、钟二将,并教钟谋反。在谋杀魏将时,“姜维忽然一阵心疼,昏倒于地,左右扶起,半响方苏”。后“姜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见)其胆大如鸡卵”。
由此推断,姜维原来即患有胆囊或胆管疾病,而且同时伴有两次发作性心疼,虽无其他资料作证,但从迹象上判断,大将军患有胆—心综合症。胆—心综合症是由于胆囊、胆管结石或感染,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而出现一过性心绞痛或心律失常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严重时可致人昏迷、休克。《三国演义》中记述“姜维胆大如鸡卵”,原意是想借“胆乃大将军之官,谋断出焉”的理论来证实大将军的英勇果断。如今病理学研究证明,胆囊增大现象恰恰多见于胆囊炎或胆管结石。可以想象,在当时处境中,姜维按捺不住心情的紧张和激动,以致旧病复发。加上胆管扩张,胆道内压升高,通过脊髓的同节反射或内脏—内脏神经反射,而引起冠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出现心绞痛,“心疼转加”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讲,姜维死前患有内疾;并可以肯定,是胆—心综合症毁了一代英才。后人有诗叹曰:“无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姜尚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我这人就是但求气死人,不求自生气。
姜维是三国时一位重要人物。他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堪称奇才。
关于姜维之死,史料记载不多,但人们普遍认为是被杀的。那么,姜维之死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王连辰在1996年第11期《科技智囊》杂志上撰文,认为姜维在死前就患有胆—心综合症,其根据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描述:魏将邓艾、钟会攻取四川后,姜维用计离间邓、钟二将,并教钟谋反。在谋杀魏将时,“姜维忽然一阵心疼,昏倒于地,左右扶起,半响方苏”。后“姜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见)其胆大如鸡卵”。
由此推断,姜维原来即患有胆囊或胆管疾病,而且同时伴有两次发作性心疼,虽无其他资料作证,但从迹象上判断,大将军患有胆—心综合症。胆—心综合症是由于胆囊、胆管结石或感染,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而出现一过性心绞痛或心律失常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严重时可致人昏迷、休克。《三国演义》中记述“姜维胆大如鸡卵”,原意是想借“胆乃大将军之官,谋断出焉”的理论来证实大将军的英勇果断。如今病理学研究证明,胆囊增大现象恰恰多见于胆囊炎或胆管结石。可以想象,在当时处境中,姜维按捺不住心情的紧张和激动,以致旧病复发。加上胆管扩张,胆道内压升高,通过脊髓的同节反射或内脏—内脏神经反射,而引起冠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出现心绞痛,“心疼转加”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讲,姜维死前患有内疾;并可以肯定,是胆—心综合症毁了一代英才。后人有诗叹曰:“无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姜尚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我这人就是但求气死人,不求自生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姜维被魏军杀死的。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诸葛亮病逝后,姜维总领请军协助大将军蒋琬、费神共理朝政。延熙十九年(256年),进位大将军,独力支撑岌岌可危的蜀国。为实现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愿望,统军而后,九次北伐,七出陇右,连年转战于陇蜀之间,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其征战的武城山、落门、段谷、上圭今天水市境内,武山县民间至今有姜维大战铁笼山的传说。景耀六年(263年),魏大举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击钟会,使之寸步难行,而后主刘禅率先投降邓艾,蜀国亡。姜维迫于形势,伪降钟会。次年,怂恿钟会叛乱,试图借机恢复蜀汉,泄密被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