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国人交谈要注意什么?
2019-04-14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想必大家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种说法都很熟悉吧,偌大的中国尚且有说不尽的风俗礼仪,更何况那些我们不了解的国家呢?
小兵在一次旅途中认识了一位会讲中文的法国男士瑞特,两人相谈甚欢。出于对瑞特的关心和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小兵问瑞特:“你看起来很年轻啊,请问你多大了?”瑞特没有说话。小兵以为对方没有听清,又问了一遍,然后紧接着问了又一个问题:“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小兵想知道的是:普通法国人收入多少才有能力出国旅游。瑞特这下生气了,他对小兵说:“你为什么对别人的隐私这么感兴趣?”小兵很委屈地想:有什么呀,大惊小怪!
我们国人习惯在与人打交道之初询问对方的年龄等个人情况,以示亲近和关心,长辈和晚辈交往时,此类问题问得更多。如果遇到外国朋友,你就不能问年龄了,收入也不能问,如果问了,就会被视为窥探他人隐私,是很忌讳的。别等你被人晾在一边,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了解差异,尊重“洋人”的思维习惯
中外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造成了彼此间问候、交谈等语言上习惯的差异,了解了这些基本差别,我们和外国人交谈时就能轻松制造愉快的氛围。日常交往寒暄时,明白了这些基本点,就不会在一开始相互问候时就产生误解。
“上哪儿去呀?”“身体还好吧?”这些话语在外国人看来,都是在干涉隐私,如果你这样打招呼是要惹人不高兴的。欧美人的问候语言不包括“吃了吗”,如果这样打招呼,他们会理解为你要请他们吃饭。同样,如果在外国朋友家的饭桌上吃饭,他问你:“吃饱了吗?”如果你客气地说:“饱了。”他就真的不给你盛饭了。和外国人打招呼时,按照他们的习惯问候“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等,就足够了。
外国人通常都很实在,他们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讲谦虚客套。他们不喜欢刻意地表示谦虚,而是喜欢张扬自己和鼓励别人。当他们夸奖你的时候,不必说:“不,不,我差得很远。”这样会让他们感觉奇怪:你为什么不能肯定自己呢?大大方方对他们的赞美说声“谢谢”,是最好的回应方式。
欧美人崇尚年轻,喜欢标榜自己年轻,老人也是这样。所以,不必刻意去搀扶健康的外国老人,或者说一些“您老小心些,您老慢走”之类的话,这样也会让他们不高兴。
小月在快餐店吃饭时,和对面的英国老人进行了一段愉快的交谈。老人向小月问了许多中国特产方面的问题,小月一一作答,并询问老人,英国有哪些风景名胜。老人也同样兴致勃勃地回答了小月的问题。吃完饭,两人一同向店外走去。走到门口,英国老人很绅士的为小月拉开玻璃门,并作出“请”的手势。小月一看慌了,连忙摆手拒绝,口中还说:“我怎么能让老人为我开门呢?您先请吧!”老人听了小月的话,表情非常尴尬,脸都红了。结果老人面露伤心之色推门而去。小月心里还说:怪人!
欧美人尤其强调尊重女性,如果一个英国老人为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拉开门,千万不要惊讶或拒绝。
外国人喜欢夸奖女性“性感”、“迷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对女性的最高赞美,完全是礼节性的,不带任何暗示意义。而我们中国人通常不会用这些字眼赞美女性,如果国人这样说,多半会被视为“不正经”。当中国女性听到从外国友人口中发出这样的词语时,千万不要得意洋洋或惊慌失措,就把它当作“你好”的问候即可。
英语国家普遍言行礼貌,我们与外国友人交谈时,一定要时刻把“请”“谢谢”“对不起”挂在嘴边。
避开禁区,接受国际惯例
和外国人交谈,应该避开话题禁区,如果是初次交往,更要注意。
不问年龄。外国人将年龄视为隐私中的隐私,女性和老人更是忌讳别人问这个问题,它会给人以危机感。其实,现在不仅国际交往中要避开询问年龄,在很多大中城市的高级白领阶层,年龄也已经成为一个不该谈论的秘密。
不问收入。问收入相当于质问对方有没有工作能力,生活水平如何,身处哪个阶层。这个问题容易让人怀疑你对他有歧视或嫉妒心理。
不问健康。健康状况如何完全是个人的事情,无须他人过问。对于崇尚快乐的欧美人而言,问健康恰恰等于怀疑对方的健康。此外,健康涉及到本人尊严问题,如果被问者是特别注重交往细节的商务人士,并且真的有疾患在身,听到询问身体状况的问题,心里一定会很别扭。
某中方企业第一次与外商合作,请美国企业的代表斯金女士吃饭,席间闲谈,以期拉近距离。见斯金女士对参餐桌上的拔丝苹果很感兴趣,负责接待的小田就详细为斯金介绍了这道菜的做法,斯金听得入迷,连连叫好。小田话锋一转,说:“看斯金女士一副精英的气度,想必爱人也很出色吧?哦,对了,您有小孩吗?很多小孩特别喜欢吃这道菜,以后您可以做给爱人和孩子吃。”斯金女士当即皱起了眉头,说:“对不起,我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事实上,斯金是个单身女性,而且主张不婚主义。她对小田的冒昧发问很反感,马上决定取消与小田所在公司的合作计划。
不问婚姻。欧美很多国家对婚姻持宽容态度,有的人可能终生单身,有的可能正受到感情之苦,还有的人处于热恋或刚刚离婚,或者有的人在性取向上不同于一般人。问婚姻,是种在外国人看来很无聊的问题,或者是有意的骚扰。同样的道理,随意问外国人家庭成员如何如何也是不合适的。
不问经历。毕业于哪里?在哪里工作过?在哪里生活过?这些都是被以为是“隐私”的问题。在多数外国人看来,问这种问题的人没有教养。与此类似,私人的家庭住址或电话号码也是不宜问的。公务、商务交往中更不应询问相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