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坦克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到2010年我过坦克发展... 新中国成立到2010年我过坦克发展 展开
 我来答
以水为刃
2015-07-29 · 水是水,生命之源,水非水,美好理想
以水为刃
采纳数:5887 获赞数:11926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根据苏联T-54A仿制的中型坦克,1958年12月生产出第1辆,目前还有大批服役,也是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款坦克,附上经典图:

接下来是62式轻型坦克,于1958年研制,1962年设计定型,1963年投产并装备使用,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

 63式水陆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水陆坦克,1958年开始研制,1963年设计定型,1964年装备部队。

后来我们和苏联关系变差,苏联坦克严重威胁我国北方安全,我国开始研发6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5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发展研制的中型坦克,1965开始研制,1974年3月设计定型。由于研制时间太长,69式定型后性能已不算先进,因此仅少量装备部队。

后来我们和西方国家有一段蜜月似得关系,当时引进不少技术,例如鼎鼎有名的黑鹰直升机,这个时候坦克也引进不少技术,79式中型坦克就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69-2式中型坦克基础发展研制的中型坦克,是改革开放后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改进国产坦克的首次尝试。备注:80式主战坦克部分技术也是来自于此。

接下来就是85型主战坦克(外贸)是北方工业公司以80-Ⅱ式主战坦克为基础改进而成的推出的一种新型主战坦克。备注:这款坦克我们自己没有装配。

80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继59式、69式坦克以后的第二代新型主战坦克,1978年开始研制,1987年设计定型,1988年装备部队,正式命名为88式主战坦克。

海湾战争后,我们意识到现役坦克和西方主战坦克有较大差距,于是研发了96式主战坦克,96式主战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新型主战坦克,1999年国庆阅兵中公开亮相。备注:96坦克是我国第一款准三代坦克

99式主战坦克是我军新型主战坦克,是我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   99式主战坦克战斗全重51吨,车长7.6米,宽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70千米/小时。装有一门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炮弹基数40发),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99式坦克的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进入一流坦克国家,99式坦克可以和德国豹式坦克美国艾布拉姆斯相比。

依凌迟
高赞答主

2006-06-02 · 一个有才华的人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318万
展开全部
1916年6月,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向德军展开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一次战役索姆河会战打响了。交战中,德军依靠构筑的堑壕、铁丝网等坚固防线,抵挡住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双方你来我往,伤亡惨重。在1个月的攻、防战斗中,英、法联军伤亡62万余人,德军也损失了约60万人,但仍难分胜负,结果进攻战变成了一场阵地战。

第一种参加实战的坦克——MKⅠ
9月15日凌晨,已露寒意的战场上大雾弥漫,四周也一片寂静,被阵地战拖得疲惫不堪的德军正在堑壕中昏睡。突然,他们被阵地前传来的一阵阵轰鸣声惊醒,脚下的大地也似乎在颤抖,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涌上了德国士兵心头。不一会儿,德军士兵们看到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怪物”出现在眼前,它们穿过清晨的浓雾,开着炮冲了过来,顿时德军阵地上一片混乱,爆炸声、叫喊声连成一片。惊恐之余的德军拼命用枪、炮向“怪物”射击,但“怪物”不但丝毫未损,并且像被激怒了一样,更加猛烈地开着枪、炮横冲直撞。它们摧毁了一个个向它射击的火力点,并冲过堑壕、压平了铁丝网,还有不少德军被它发射的炮火打死。在一片混乱中,其余的德军纷纷停止了无谓的抵抗,开始丢弃阵地四散逃跑。而这道横在英军面前、经过长时间激战未能攻克的阵地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这些初战告捷的“怪物”不是别的,正是英国制造的MKⅠ型坦克。虽然当时投入使用的几十辆坦克中只有18辆真正参加了战斗,但它们为突破久攻不下的德军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索姆河战役也因历史上首次有坦克参战而被载入史册。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称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从二次大战起至今一直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称为“陆战之王”。它是所以装甲车辆中最基本的车种,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坦克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全天候条件下担负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用于与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炮兵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坦克的发展对其他装甲车辆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法国“圣沙蒙”坦克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蒸汽机技术、内燃机技术、装甲和履带推进技术和火炮技术等都已基本成熟。1906年,英国人曾制造出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曾出现轮式战斗车辆,英国军队也在试图改装一些履带拖拉机,以便用于战争。这些都为坦克的出现在技术上铺平了道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但很快交战各方即陷入了僵局。因为当时由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组成的防御阵地遍布整个欧洲战场,任何一方想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暴风雨一样的枪弹、炮弹面前,人的血肉之躯是如此不堪一击,有的战役甚至被称为“绞肉机”。因此从1914年冬天起,战局急转,各方都由运动战转为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而且谁都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在这种局势下,研制一种即具有防护力以抵挡敌人的机枪子弹,又具有一定机动能力以突破敌人的铁丝网引导步兵冲锋,还要有一定的火力以消灭敌阵地上的有生力量和火力点的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要。再加上前面说到的技术条件也日趋成熟,坦克便应运而生了。
可是坦克的诞生也并非一帆风顺,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出现的同时都会加杂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坦克也不例外。当时英国有一位名叫斯文顿的陆军上校,他首先提出了用履带式拖拉机加装钢板以抵抗机枪的火力,这也就是最早的坦克的设想,斯文顿后来因此被称为“坦克之父”。可惜,由于当时英国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斯文顿的这个提案没能在帝国防御委员会上通过,这项重大的发明眼看着就要因为没有研制经费而流产。关键时刻,时任英国海军大臣、后在二战中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慧眼识英雄,看到了这个提案的前途,下令海军成立了一个“陆地战舰委员会”,拨出经费开始研制坦克。为了保密,该项目的代号被称为“Tank”(即“水柜”的意思),这个代号也就成了坦克的名字并沿用至今。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陆战之王”由海军支持诞生有些可笑,但这在当时也的确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1915年12月,“陆地战舰委员会”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样车“小游民”。它的外形的确和一个大水柜差不多,行动部分有两条履带,车体方方正正并焊有6毫米厚的装甲,转向轮像条尾巴一样拖在后面,车内有乘员6人,装有1门火炮和几挺机枪。不过“小游民”还只是一种试验品,越野行驶能力、过壕能力和可靠性都很差,不能在战场上使用。所以在它之后不久,英国就研制出第二种坦克“母亲号”。1916年1月16日,这种新型坦克进行了第一次行驶试验,并顺利通过了模拟的“战场障碍跑道”。它越壕沟宽度达到了2.24米,通过垂直墙高1.37米,试验取得成功。从此,世界上第一辆真正能够实用的坦克诞生了,装备英国陆军后,被正式命名为Ⅰ型坦克。1916年,英国共生产Ⅰ型坦克150辆。Ⅰ型坦克车体庞大,外廓呈菱形,安装过顶履带,车尾装一对转向尾轮,装甲厚度6~12毫米,最大行驶速度6千米/小时。有趣的是Ⅰ型坦克有“雄”、“雌”之分:“雄性”坦克战斗全重28.45吨,武器为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坦克战斗全重27.43吨,武器仅为5挺机枪,用来对付步兵。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使用的就是Ⅰ型坦克。坦克的问世和使用,开始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军事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法国雷诺FT17坦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又在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Ⅱ至Ⅴ型坦克,其中Ⅳ型坦克生产得最多,约1200辆,参加了费莱尔、康布雷等著名的战役,并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坦克等。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2C重型坦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雷诺”FT-17轻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装有可360度旋转炮塔的坦克,而且动力舱后置、车体前设驾驶席,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绝大部分现代坦克都沿用了这一设计。德国在遭到英国坦克的沉重打击后,在匆忙中开始设计自己的坦克,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坦克的国家。1918年初,德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A7V被投入实战,但还没等它发挥什么作用德国即战败。美国、俄国也都在这一时期研制生产了自己的坦克,但此时它们的产品无论在性能和数量上均不如英国。一战期间的这些坦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其火力、机动性、防护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乘员的工作环境也很恶劣,只能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尽管如此,由于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并在战场上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坦克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篇章。

由于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地面作战部队的主要突击力量,其巨大的威力无人可敌,因而登上了“陆战之王”的宝座。同时,也造就了如德国的古德里安、隆美尔,美国的巴顿,苏联的朱可夫,法国的勒克莱尔等一批以运用装甲兵著称的名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看到了坦克的前途,纷纷根据各自的作战思想,研制装备了多种形式的坦克,其中轻型和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也出现过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履式轻型坦克及多炮塔结构的重型坦克。这些坦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都有了明显提高,它们的战斗全重一般在9~28吨之间,最大行驶速度20~43千米/小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有的达到了75或76毫米。各大国均组建了装甲部队,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已经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的坦克已有约2万余辆。其中前苏联已成为第一坦克大国,拥有坦克15000余辆,德国跃居第二坦克大国,拥有坦克3500辆,原来的老牌坦克王国英国和法国发展坦克的势头已经减弱,分别拥有坦克1150辆和2200辆。此时的美国陆军由于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没有认识到坦克的强大突击作用,因而没有引起重视,只有470辆轻型坦克。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垄断集团支持下当上了德国总理。这个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中被吓得丧魂落魄、躲在堑壕中瑟瑟发抖的原德军下士上台后,在德国推行法西斯主义,重整军备,开始为侵略扩张做准备。希特勒对坦克可谓是情有独钟,在看了陆军研制的几种坦克为他所做的表演后曾兴奋地大叫:“这正是我所要的!这正是我所要的!”因此,坦克在德国陆军中的地位简直就是如日中天,得到了迅速发展。

苏联ИС-2“斯大林-2”重型坦克
1939年1月,德军集中2800辆坦克向波兰发动“闪电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波兰,接着又占领了比利时和法国,在欧洲战场横扫一切,把英、法联军逼得在敦刻尔克来了个大撤退(其实就是大溃败)。1941年6月22日,德国又集中118个步兵师、19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约4300辆坦克、4900架飞机,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德军以装甲集群为先锋,再次用入侵波兰、法国时的“闪电战”,使毫无准备的苏军损失惨重。开战第一天,德军就向苏境内推进了50~60千米,在此后十几天内,又推进了300千米。在大战中、后期的苏德战场上,双方的陆战几乎演变成了坦克战,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屡见不鲜。特别是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只1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德双方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竟达到13000多辆,创造了至今没有被打破的“世界纪录”。仅1943年7月12日这一天,双方在普罗霍罗卡地域参战的坦克就有1200多辆。库尔斯克一役,双方共有3000余辆坦克被击毁,德军伤亡50余万人,装甲部队精锐尽遭重创。苏军取得了会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另外在北非战场和远东战场,各国也都有大量坦克参战。1945年苏军进攻德国柏林,集结了250万兵力,包括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共6250辆坦克、7500架飞机,一举突破奥得河以西德军防线,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战至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畏罪自杀,德国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坦克为首的装甲车辆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交战各方共生产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约30万辆。其中前苏联制造了10.4万辆,主要有T-34中型坦克、ИС-2重型坦克、T-70轻型坦克等。战争刚开始时并不重视坦克的美国也后来居上,超过德、英、法等国,共生产了9万辆,主要有M3、M4中型坦克,M24轻型坦克和M26重型坦克等。德国制造了4.2万辆,主要有“黑豹”、“虎”式和“鼠”式坦克,另外还有“猎虎”、“猎豹”和“象”式坦克歼击车等。英国制造了2.6万辆,主要有“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等。二战时期的坦克与以前的坦克相比,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其结构已基本定型,与现代坦克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它们普遍采用单一炮塔结构,作战中以中型坦克为主,特别到二战的中、后期,中型坦克已占坦克总数的76%。坦克的火力也明显提高,火炮口径一般为57~85毫米,一些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达到88~122毫米,以穿甲为主要目的的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成为坦克的主要弹种。坦克的装甲厚度也大大增加,中型坦克达到45~100毫米,战斗全重30~40吨左右。

德国“虎王”重型坦克
二战时期比较著名的坦克有:前苏联的T-34、德国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英国的“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誉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在苏德战争期间,T-34的产量占全部前苏联坦克的比重1941年为40%,1944年上升到高达86%。第一批T-34中型坦克于1940年1月问世,装有一门76.2毫米口径火炮,因此也称为T-34/76。该坦克战斗全重26.3吨,乘员4人,发动机为B-2柴油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T-34坦克的整体性能非常好,具有良好的防护和越野机动性,火炮威力也比较大,其作战性能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其结构简单、机械可靠,便于大量制造和战损时的维修,这在战争时期是非常必要的。T-34后又发展有多种型号,最重要的是装一门85毫米火炮的T-34/85。它战斗全重32吨,乘员5人,85毫米火炮可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德军100毫米装甲厚度的重型坦克。二战结束后,T-34还大批出口,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国也曾在五十年代初期向苏联购买了大量T-34。至今在世界有些国家的军队中还能看到T-34的身影。美国的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共生产了大约5万辆,改进型也最多,据称达50多种。它除美军自己装备使用外,还被大量支援给盟国的军队,不仅在欧洲战场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在太平洋战场上也大显身手。它同T-34一样,至今仍在某些小国的军队中服役。

德国当时最优秀的坦克就是著名的“黑豹”式中型坦克,实际上它是T-34的德国仿制品,不论外形还是内部结构均与T-34非常相似,但防护性能比T-34要好,装甲最厚处达到120毫米,战斗全重43吨,使用650马力的汽油机,最大行驶速度43千米/小时。它后期最重要的改进型是“黑豹”G,换装了1台700马力的发动机,速度和战斗全重略有增加。其主要武器为1门加长身管的75毫米火炮,口径虽然没有T-34/85大,但它可以发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所以火力仍能与之抗衡。“黑豹”坦克的致命缺点就是行程短(只有116千米)和机械结构复杂(事实上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所有德国生产的装甲车辆的通病),因而在作战中给后勤保障带来沉重的负担,不但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维修保养极为困难,而且在战时的后方也不便于大量制造,整个战争中它一共只生产了5505辆,无法抵御数以万计蜂拥而至的T-34和M4。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船与生活
推荐于2016-08-10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船与生活
采纳数:23564 获赞数:37688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我们缴获了日本、美国的早期坦克410辆,
2、50--55年引进了前苏联的五十五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的装备,主要是T-34坦克和MPT-76自行火炮。
3、56年引进了前苏联T-54A坦克生产线,仿造了我们的59坦克
4、1963年,开始进行新坦克的方案论证,1966年,有关工厂试制出了第一辆样车;在1969年初爆发的中苏边境冲突中,我军缴获了一辆苏制T-62坦克(现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1969年8月,缴获的苏制坦克被送到北京后,科研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解剖分析,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及时将掌握的新技术应用到新坦克的设计上,对新坦克的设计进行了11项重大改进。造出了69式中型坦克。
5、而后我们开始对59、69进行了改造。造出了59改,59D、69B、69C(定型为79)。
6、八十年代后,我们开始自行设计制造88、88B、88C(定型为96)等二代坦克。
7、九十年代后,我们开始自行设计制造第三代坦克,99年三代坦克参加国庆阅兵,被定型为99坦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张力老师
2015-06-02 · 百度知道日报特约作者。
张力老师
采纳数:1622 获赞数:1181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59式中型坦克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根据苏联T-54A仿制的中型坦克,1958年12月生产出第1辆,1959年9月首批33辆装备部队。
59式中型坦克车长9米,宽3.27米,高2.4米,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武器为1门100毫米线膛炮,2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在该坦克的基础上先后发展了59-1式、59-2式、59-2A式和59D型坦克以及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

62式轻型坦克

62式轻型坦克于1958年研制,1962年设计定型,1963年投产并装备使用,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
62式轻型坦克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装甲师团,遂行侦察、迂回、同敌方轻型装甲车辆作战等主要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该坦克的改进型为62-1式轻型坦克,变型车有79式轻型坦克抢救车和82式军用快速推土机

6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5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发展研制的中型坦克,1965开始研制,1974年3月设计定型。由于研制时间太长,69式定型后性能已不算先进,因此仅少量装备部队。
1981年,北方公司在69式基础上发展研制出69-2式中型坦克,1982年装备部队。69-2式坦克车长8.66米,宽3.31米,高2.46米,战斗全重36.7吨,乘员4人。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武器:1门100毫米线膛炮,2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79式中型坦克
7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69-2式中型坦克基础发展研制的中型坦克,是改革开放后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改进国产坦克的首次尝试。
79式中型坦克车长9.22米,宽3.27米,高2.40米,战斗全重37吨,乘员4人。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30千米。武器:1门105毫米线膛炮,2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79式坦克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坦克技术前进了一大步,为后续更先进的主战坦克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79式坦克还有一种发展型,称为79-II式1984年试制成1台样车,供研究之用。

88式主战坦克
80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继59式、69式坦克以后的第二代新型主战坦克,1978年开始研制,1987年设计定型,1988年装备部队,正式命名为88式主战坦克。其改型有88A、88B,以及外贸型85-2AP、90、90-2式等。
88式主战坦克车长9.32米,宽3.37米,高2.29米,战斗全重38吨,乘员4人。最大公路速度57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500千米。武器:1门105毫米线膛炮,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96式主战坦克
96式主战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新型主战坦克,1999年国庆阅兵中公开亮相。
该型坦克车长11米,宽3.4米,高2米,战斗全重48吨,乘员3人。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00千米。武器:1门125毫米滑膛炮,1挺7.62毫米同轴机枪,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99式主战坦克
99式主战坦克是我军新型主战坦克,是我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
99式主战坦克战斗全重51吨,车长7.6米,宽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70千米/小时。装有一门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炮弹基数40发),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辅助武器为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备弹500发),7.62毫米并列机枪一挺(备弹2500发);。

63式水陆坦克
63式水陆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水陆坦克,1958年开始研制,1963年设计定型,1964年装备部队。
63式水陆坦克车长8.437米,宽3.2米,高2.52米,战斗全重18.7吨,乘员4人。最大公路速度64千米/小时,最大水上速度12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370千米,最大水上行程120千米,能抗2级风3级浪。武器为1门85毫米/线膛炮,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63A式水陆坦克

63A式水陆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90年代在63式水陆坦克基础上发展研制新型水陆坦克。
该型坦克换装了大功率发动机和105毫米线膛炮,战斗全重有所增加,乘员仍为4人。水上最大航速达每小时14千米以上,能抗5级风4级浪。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23
2015-08-14 · 知道合伙人数码行家
123
知道合伙人数码行家
采纳数:12960 获赞数:94612
00000000000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的坦克发展史,是走了,缴获、引进、仿造、改造、自行设计生产的道路。
1、我们缴获了日本、美国的早期坦克410辆,
2、50--55年引进了前苏联的五十五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的装备,主要是T-34坦克和MPT-76自行火炮。
3、56年引进了前苏联T-54A坦克生产线,仿造了我们的59坦克。
4、1963年,开始进行新坦克的方案论证,1966年,有关工厂试制出了第一辆样车;在1969年初爆发的中苏边境冲突中,我军缴获了一辆苏制T-62坦克(现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1969年8月,缴获的苏制坦克被送到北京后,科研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解剖分析,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及时将掌握的新技术应用到新坦克的设计上,对新坦克的设计进行了11项重大改进。造出了69式中型坦克。
5、而后我们开始对59、69进行了改造。造出了59改,59D、69B、69C(定型为79)。
6、八十年代后,我们开始自行设计制造88、88B、88C(定型为96)等二代坦克。
7、九十年代后,我们开始自行设计制造第三代坦克,99年三代坦克参加国庆阅兵,被定型为99坦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