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6 · 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胜义谛就是佛知佛见,是平等心,中道义。这是最上乘法,没有很深的佛法基础是不能明白的。要明白此甚深义理,先打基础,从五戒十善开始修。
最好到寺庙里请出家师指导你从基础学起。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最好到寺庙里请出家师指导你从基础学起。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出世的真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就是化生万物,包括地狱,鬼道,畜牲,人,阿修罗,天人,罗汉,独觉,菩萨,佛十法界有情,器世间的根本,一般称真如,空性,如来藏,一真法界,先天地存在的大道,混元一炁,极细心炁,纯能量,大乐,光明,无念,超越人类心意识,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具足无量功德,也就是你的法身,报身,而以华臧世界存在,没有生死,时间空间,一切满足,极乐,佛,只有看华严经才能完全明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胜义谛也就是佛法中的究竟法。
世俗谛以及究竟谛适用于不同的范畴,这一点是学习佛法的贤友最容易弄错的,以致经常在善与不善、无欲还是有欲、有还是无等概念上纠缠。
在佛法的修行上,戒定慧三学中,戒、定都是建立在世俗谛的概念上的,包括日常生活也是世俗谛,这些都是必须运用世俗谛的范畴。
而究竟谛只是适用于佛法戒定慧当中的慧学的阶段,当我们在修行观智的时候,需要采用究竟谛,需要观照究竟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在修观的时候,世俗谛是不适用的。这是究竟谛的范畴。
不可混淆世俗谛与究竟谛,那样会变得不分善恶,不分戒定慧,以致说不要修行了。
但是不要以为慧学是容易的,究竟谛需要分析的是究竟法,不是分析世俗谛的概念法,要分析究竟法就要见到色聚以及究竟色法,见到心、心所。等我们能够见到不断生灭的色聚,那才可以说对慧学刚刚摸到一点边边。
帕奥禅师的问答:
问7-6:色聚与究竟色之间有何差别?
答7-6:色聚指的是由究竟色法组成的微粒。如果禅修者能够分析这些色聚,他将能见到究竟色。在每一粒色聚中至少有八种究竟色: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与食素。某些色聚中有九种究竟色,那就是加上命根色(jivita-rupa)。某些色聚中有十种究竟色,那就是再加上性根色(bhava-rupa)或净色(pasada-rupa)。
[6]色聚不是究竟色,不是观智的对象。如果借着观察迅速生灭的色聚为无常、苦、无我来修行观禅,那是虚假不真的观禅。存在每一粒色聚里的究竟色才是观智的对象。所以当你见到色聚时,你应分析它们,借着透视其中的究竟色来修行观禅。
某些禅修者见到微粒(色聚)时无法分析它们[7],而只是借着观察那些微粒的生灭来修行无常、苦、无我。根据佛陀教导的《阿毗达摩》,那些微粒只是概念法(pabbatti)而已;概念法不是观智的对象。如果他们那样修行,渐渐地那些微粒会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的物体。于是他们专注于那白色透明的物体,认为那就是色法的息灭。他们不了解如果注意白色透明体的空间(akasa),他们将能再度见到微粒。为什么他们不了解呢?因为他们并未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他们也许只以一界或几界作为对象来修行。然而由于他们的波罗蜜,所以他们能见到微粒。但是他们无法分析每一颗微粒里的四界。然后,当那些微粒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体时,他们也不知道应当注意白色透明体中的空间,因此他们误以为那是色法的息灭。
专注于那白色透明体时,有时他们的心落入有分(bhavavga)当中,而以为那就是名法的息灭。于是误以为他们已达到名色法息灭的涅盘。事实上他们连观禅的开始阶段──名色分别智──都还未达到。
因此在修行观禅之时,你也应记住这项事实。
世俗谛以及究竟谛适用于不同的范畴,这一点是学习佛法的贤友最容易弄错的,以致经常在善与不善、无欲还是有欲、有还是无等概念上纠缠。
在佛法的修行上,戒定慧三学中,戒、定都是建立在世俗谛的概念上的,包括日常生活也是世俗谛,这些都是必须运用世俗谛的范畴。
而究竟谛只是适用于佛法戒定慧当中的慧学的阶段,当我们在修行观智的时候,需要采用究竟谛,需要观照究竟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在修观的时候,世俗谛是不适用的。这是究竟谛的范畴。
不可混淆世俗谛与究竟谛,那样会变得不分善恶,不分戒定慧,以致说不要修行了。
但是不要以为慧学是容易的,究竟谛需要分析的是究竟法,不是分析世俗谛的概念法,要分析究竟法就要见到色聚以及究竟色法,见到心、心所。等我们能够见到不断生灭的色聚,那才可以说对慧学刚刚摸到一点边边。
帕奥禅师的问答:
问7-6:色聚与究竟色之间有何差别?
答7-6:色聚指的是由究竟色法组成的微粒。如果禅修者能够分析这些色聚,他将能见到究竟色。在每一粒色聚中至少有八种究竟色: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与食素。某些色聚中有九种究竟色,那就是加上命根色(jivita-rupa)。某些色聚中有十种究竟色,那就是再加上性根色(bhava-rupa)或净色(pasada-rupa)。
[6]色聚不是究竟色,不是观智的对象。如果借着观察迅速生灭的色聚为无常、苦、无我来修行观禅,那是虚假不真的观禅。存在每一粒色聚里的究竟色才是观智的对象。所以当你见到色聚时,你应分析它们,借着透视其中的究竟色来修行观禅。
某些禅修者见到微粒(色聚)时无法分析它们[7],而只是借着观察那些微粒的生灭来修行无常、苦、无我。根据佛陀教导的《阿毗达摩》,那些微粒只是概念法(pabbatti)而已;概念法不是观智的对象。如果他们那样修行,渐渐地那些微粒会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的物体。于是他们专注于那白色透明的物体,认为那就是色法的息灭。他们不了解如果注意白色透明体的空间(akasa),他们将能再度见到微粒。为什么他们不了解呢?因为他们并未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他们也许只以一界或几界作为对象来修行。然而由于他们的波罗蜜,所以他们能见到微粒。但是他们无法分析每一颗微粒里的四界。然后,当那些微粒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体时,他们也不知道应当注意白色透明体中的空间,因此他们误以为那是色法的息灭。
专注于那白色透明体时,有时他们的心落入有分(bhavavga)当中,而以为那就是名法的息灭。于是误以为他们已达到名色法息灭的涅盘。事实上他们连观禅的开始阶段──名色分别智──都还未达到。
因此在修行观禅之时,你也应记住这项事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