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理解、概念、含义、抽象、具象——《思维》第九章和第十章

 我来答
舒适还明净的海鸥i
2022-06-06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9万
展开全部
2020年7月5日 周日 雨

今晚跟随冯老师共读,年前读过几遍,现在发现只剩了几个概念,甚至概念也忘记了,get不到要点的学习意义是啥?汗颜中…

(特别欣赏冯老师ppt中的一句话: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胡适)

第九章:推理即智力的意义:核心功能是意义、象征、暗示;通过“发现-检验-结论-意义”这一步骤完成,涉及意义的成长与意义的应用。

1、意义与理解

1.1要理解就要抓住大意

我们总是假想意义的存在,并认为没有意义是不正常的。掌握意义,理解、识别一个东西在某个场合的重要性是一个概念,这反映了我们思维的敏感。因此,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科学都试图掌握万事万物的意义。理解与不理解相互交织,在一种情形下已知的理解被转移应用到另一个让人迷惑的情形,相应的后者变得简单、熟悉、被理解了。这表明,我们有效思考的能力是依据大量已知信息。

如何解释与应用?

“你有什么才会发现什么”。也即意义的理解依托于已有的认识,已有的概念。我们的知识学习要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学生是带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前概念来到教室的,如果最初的理解没有得到考虑,他们可能会无法掌握新概念和信息,可能会考试,但考完还会回到前概念”这是学习的原则之一。因此我们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已有概念,新概念的建立一定要考虑原有概念的基础,要不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态。

1.2 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

由于已知的认识,人们对物体及其意义有一定的了解;另一种情形是,物体及其意义、至少是暂时分开的,为了理解该事物就要去探寻它的意义。一种是直接迅速的,一种是间接和迟缓的。

所有的判断,反射推理和预先假定都是缺乏理解。为了掌握全部有效信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意义的累积增加,使我们对新的问题的认识更自觉,而只有把新的疑难问题转化为熟悉和明白的问题,我们才能理解或解决这些问题。这便是知识的不断盘旋上升的运动。

我们真正知识的进步,部分是由于在先前认为清楚、明白和理所当然的那些事物中发现了不理解的东西,部分是由于使用直接理解到的意义作为工具或手段,去理解那些尚不清楚的和可疑的意义。为了理解这些问题,要引起反思思维。智力的进步就在于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的有规律的循环运动。

一言蔽之,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的盲点和难点;利用熟悉的知识去理解新的事物。

如何解释与运用?

学习一个新知识需要什么理解,直接理解or间接理解?或者二者兼有?应该说,无论是哪种理解,都是为意义的全面获得服务的。在熟悉的物体中发现新问题,通过直接理解的手段让新问题熟悉化纳入到旧有的知识体系,才会完成知识的螺旋上升。比如,英语中现在进行时的知识与获取可以从一般现在时的概念中获取,同时它也会成为过去进行时的前概念。

1.3 如何获取意义?

(从实际的行动的反应中对模糊和摇摆不定的问题进行明确,获得一贯性的理解)

人们对于越熟悉的事物反而很难理解其意义,因为意义已成为它的一部分。同样,新的事物对于所有人都是混乱不清的,混乱不清是我们尚未理解的特征。要使事物获得意义,那就要使模糊和摇摆不定的问题在意义上达到(1)明确或区分(2)一贯,一致或稳定。

获得意义的明确性和一贯性要从实际行动中得到,不靠感觉而靠反映的活动来调整,实际的反映使混乱明晰,我们也通过用途或功能来识别意义。另外,我们也可通过声音获得意义,并由此变成文字,获得意义的确定性和持久性。语言的意义与物质的特性连在一起。

对意义的认识,使我们面对物体时确定的作出反应,没有思维的前提下也能预见结果。我们明确的预见就是明确了意义,避免了含混不清,习惯的一再重复的特征就赋予了意义的确定性、连贯性、稳定性。

如何理解与运用?

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提及式教学”,也就是老师提一下概念,学生就可获得意义,理解用法且能合理运用。事实上能行不?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学生的正确概念不是通过感觉来获得,而是靠“反应的活动来调正”。白色与牛奶,蓝色与衣服,学生是从活动事物中获得颜色的区分;同理,学生对耙子、锄头、犁、锨等工具的认识要从用途、功能、目的上开始;儿童绘画作品中的袜子可以大于屋子,烟囱一定要冒烟等这是儿童从物品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事物,文字更是一种经过长久演变后意义确定的连贯的,稳定的物质反应。

这提示我们,学生知识的获取要从根源上利用探究学习的方法,知识的根源一定是来源于现实的,要知识是如何从现实走入理论形成知识的,不是扔给他几个概念。探究之后,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才是真正的掌握知识。对于英语这样的学科,我们要做的不是探究,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感知,然后在语境中理解。

2、意义与概念

2.1 概念是什么?

概念是鉴别的工具,补充的工具,把一种事物纳入一种体系的工具。意义被直接地分类掌握并使用,然后以一个词命名这个意义这就是概念。语言学中的每一个名词都承载着一个意义。在推理和判断中我们使用了意义,并正确的认识了事物,扩大了见识。借助于意义,我们定义未知的事物,并补充容易感知的现在,使事情系统化。

如何理解?

一项定义就是一个确定的意义,如小狗;在推理和判断中我们使用意义,认知事物,如龙,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脚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利奴,具九九阳数;在一个系统中认识事物。如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2.2 什么不是概念?或者是对意义的错误认识。

概念是标准化的意义,一个概念就是一个含义,提供了确定和分类的一个标准。

概念不是去除事物间的不同特性,保留一致的特性,概念不是事物共性的保留。

概念很通用,因为其用途的广泛而不是其构成概念 不是对事物的分解认识。

在一件特定的事情上获得的经验,可以帮助解决其他事情,从而变得通用起来。综合分析不是机械地增加量,而是要将一事物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其他事物中去。

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的教学还有主题意识,不要分解产生支离破碎的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教学是无序也无意义的,对于英语教学更是如此,尤其是对于篇章结构的授课,要有大单元意识,同时也有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初中教材甚至是英语教学的角度俯视每一节课的内容,不是就事论事,关注教材的内容与逻辑顺序,也要有课程素材的补充意识,教教材与用教材的争论可以休矣。

3、意义与含义

3.1含义及组织

含义的不确定性会导致错误的理解。模糊的概念将不同的事情混杂在一起,无法形成准确的含义,无法避免意义不明之处。这是逻辑的最原始错误。

意义要明确,一个含义必须是独立存在的,完善而透明的,也叫内涵、定义。检验一个含义确切与否,要看它能否明确表示一组具有相同特征的东西,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也即外延。定义对应于内涵,分类对应于外延。他们相互联系,内涵确定个体的不同,外延区别一组词,外延与内涵考虑到一起,互补才能明确含义,清楚抽象特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