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有何不同?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他们两者同样都是支持“仁”的理念,但孔子和孟子之间的“仁”从本质上来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孔子和孟子对“仁”的看法也有不同。孔子的“仁”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的,他引入的“仁”只是一个比较疏忽的概念,而孟子他对“仁”的定义更为鲜明,对“仁”的概念也更加清晰些。
孔子和孟子两个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导致他们两个对“仁”的见解也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年轻时家境贫寒,天赋基本是自学成才的。当他请长辈教导他时,他表现出礼貌,这也使他可取。 孔子的特点就是他从不厌倦教他的学生。就连脾气非常暴躁的子路也受到了孔子的影响,心甘情愿地拜他为师。而孟子性格比较刚硬,对世间也比较厌俗,这也是孟子和孔子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所照成的。孔子生活的时期仍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还没有完全崩溃,但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诸侯已经忘记了所有礼乐。从他们的治理角度来看,孔子的“仁”倾向于“退步”,而孟子的“仁”比较激进些。
孔子的“仁”思想,突出的就是“爱人”。他要求人们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这是体现在孔子思想中的一种崇高的爱。孔子认为“爱人”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人们约束自己的规范。它适合春秋时期人们的发展,同时也适合春秋时期社会秩序的发展。 孔子的仁也注重道德的修养。仁是一种权力和义务,道德是一种存在于心中的品质。仁慈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善行。仁爱与自制,既是自我约束,又是对道德完美的追求。孔子仁爱的另一种观点是培养人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