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后,该怎么让孩子理解死亡?

9月25日,安徽六安。徐女士和4岁的女儿去爸爸生前工作的医院补牙,女儿哭嚷着要坐电梯去看爸爸,被她拦了下来。徐女士称,孩子爸爸去世10个月了,孩子太小,不太理解死亡的意义... 9月25日,安徽六安。徐女士和4岁的女儿去爸爸生前工作的医院补牙,女儿哭嚷着要坐电梯去看爸爸,被她拦了下来。徐女士称,孩子爸爸去世10个月了,孩子太小,不太理解死亡的意义,也就没有给她讲太多,孩子父亲之前的同事也出来哄孩子,看着孩子哭她也哭。 展开
 我来答
智诚涵美惠子啊
2022-09-30 · TA获得超过232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96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49.2万
展开全部
如果亲人去世后,我们可以用以下委婉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死亡。

利用自然界的动物或植物来举例说明。“可以借用身边的植物或动物跟孩子解释。比如,家里养的一盆花死了,它丧失了生命力。也就是说,它不会再吸收水分,也不会在阳光下继续生长。死亡是永恒的,孩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明白。”

对孩子要去解释死亡
面对死亡,很多父母喜欢用童话故事来掩盖事实,例如,“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父母以为用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将孩子保护在没有伤痛的世界里,这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因为以后孩子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而且,时间一久孩子会对死者抱怨:怎么去那么久?当然,更不能把死比喻成“睡觉”,“安安静静地睡着了,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这样的描述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可能让孩子害怕睡觉,甚至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

比较恰当的做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你心里的感受,鼓励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泄情绪,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和亲人留下的纪念品。  

不同年龄的孩子段采取不同的解释  
当然,对儿童解释死亡,抚慰哀伤,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异,在使用有关死亡概念及哀伤抚慰技巧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人格及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

1.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或动物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孩子说,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发生,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小猫,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  

2.对于3~6岁的儿童: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家长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最好用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因为有时孩子并不是被“死亡”吓着了,而是被成年人对“死亡”的反应吓着了。成人要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要表现得比较平静、自然,切不可悲痛欲绝,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觉得死是可怕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充满着死亡和疾病。这样,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3.对于小学生: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人死了,生命没有了,心脏不跳了,也不呼吸了。”鼓励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焦虑以及问题,孩子会用简单的词句描述情绪反应,例如,伤心、害怕等。家长不要用“惊骇的”极端词语,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悲痛。为确保你能理解孩子,你需要认真倾听,并和孩子建立友情。  

4.对于中学生:该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明白什么是死亡。以成人的方式和他们交谈,传达你的信息,表明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情感达人萌萌
2022-09-30 · 情感导师萌萌,帮助解决情感问题
情感达人萌萌
采纳数:215 获赞数:49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如果是我,我会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让孩子知道亲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再也不会回来了。但同时我也会跟孩子说亲人虽然回不来了,但是他会变成天上的星星看着我们,当我们想他的时候就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
首先,我会跟孩子讲什么是去世,什么是死亡,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区别仅在于死亡的时间早晚而已,让孩子认识到我们的亲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而我们还要继续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今后的路没有亲人的陪伴,我们必须坚强。虽然善意的谎言是不忍心让孩子受伤害。但我认为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让孩子内心仍怀有期待,一次次的失望。还不如直接告诉孩子真相。
其次,真相总是那么的让人难以接受,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大人那么好。在告诉孩子真相后,我还会告诉他,虽然我们的亲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爱我们,他会化成天上的一颗星星在远方看着我们,守护者我们。我们也会永远爱着他,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死亡并不能割断我们之间的爱。当我们想念他的时候,就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跟他说说话,他会明白我们的心意的。
亲人去世无疑是痛苦的,但我们活着的人必须面对现实,更坚强的活下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活达人董董
2022-09-30 · 超过1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万
展开全部
死亡一直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话题,所以人们都习惯将死亡隐匿起来,以避免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很多家长对于如何向孩子谈及死亡,都感到困惑,觉得不管是谈还是不谈,都感到很为难。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是敏感的接收器,他们不会因为话题不被谈及,就不产生情绪。另一方面,死亡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又很难被理解。当家里有亲人去世时,父母更加害怕孩子会产生心理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努力避免孩子产生心理创伤,在亲人去世的时候,密切关注孩子的表现和反应,当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沉默、困惑、伤感、痛苦、哭闹时,就应当适时与孩子谈论死亡话题,及时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总体而言,父母至少要做到以下3点:

1.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死亡
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而言,他们已经对死亡有所感知。在动画片中、故事中中以及身边死去的宠物都会让孩子对死亡形成初步的印象,但是往往孩子并不太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死亡,他们很可能还在乐此不疲地玩关于死亡的游戏。比如一个孩子模仿枪击的样子,另一个倒在地上装死。但是当身边亲人去世的时候,就是他们第一次感知到死亡原本的样子,看到大人真实的悲伤。他们可能会问你,“妈妈,什么是死啊?”此时,家长的回答要避免过于委婉,如果你告诉他“爷爷睡着了”,他很可能认为人睡着了就醒不来了,如果你告诉他“奶奶走了,不回来了”,孩子会害怕是不是爸爸妈妈走了也会不回来。所以,就直接告诉孩子,爷爷奶奶死去了,就是不再呼吸了,永远也不能吃东西、说话和喝水了。

2.接受孩子的情绪表达
也许你会疑问,告诉孩子真相,是不是过于残忍?西班牙儿童心理专家白大卫说:如果孩子面临家庭成员,或者朋友、熟悉的人,抑或是宠物的离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理解死亡所带来的挑战,以及那种缺失和痛苦。也许孩子会非常悲伤,会哭闹不止,或者找个地方躲起来,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将情绪发泄出来,拥抱孩子,尊重孩子的生命体验,注意不要用哄骗糊弄的方式,剥夺孩子表达感觉的机会,这会给孩子未来的成长带来隐患。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坚强,他们会疗愈伤痛,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

3.化解孩子心中的担心
当孩子对死亡有所了解之后,他们可能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父母会不会死去。他们会非常害怕与父母分离,所以,他们可能会问:“你什么时候会死?”父母这个时候要体会孩子心中的担忧,尽量让孩子安心。你可以这样回答他:“你是不是担心我死了就没有人陪着你照顾你了?你放心吧,我会一直陪着你长大,直到你不再需要我。就算万一我死了,还会有更多的人能够照顾你的。”同时,你还要让孩子认识到,只有人老去,或得了严重疾病、遭遇意外等才会导致死亡,这种概率是很小的,告诉孩子不要担心,爸爸妈妈会一直陪伴他长大。
总之,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让孩子明白死亡,就像明白四季轮回与花开花落一样。人总会长大,面对真实的死亡,也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那些能够理解和体会死亡意义的孩子,往往更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不容易留下心理创伤。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伯鸿博03D
高能答主

2022-09-30 · 世界很大,慢慢探索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267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134万
展开全部
对于任何人来说,“死亡”永远是一个让人避之不及的话题,但没有人可以一辈子避开。亲人去世,让孩子要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孩子坦然面对死亡。
1、处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数父母要等到面对死亡才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这可能不是最佳时间特别是当父母自己也面临如何处理失去亲人的痛苦的时候。比较好的方式是,现在就开始,时不时的谈论你对死亡的看法,你自己的经历。然后,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宠物死的时候,你的感觉,你自己的祖父死时,你的想法。这会给他们这样的感觉:死亡与损失是普遍的。当然是这样。

2、告诉孩子生命的周期

有很多机会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数父母为了避免使孩子不愉快,都忽略了。专家们都建议父母抓住这样的机会。花园中玫瑰花的盛开与凋谢,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与死亡的机会,就如季节的改变与家庭宠物的死亡一样。拜访年老的亲戚和朋友时,也可以向孩子解释什么是衰老,当然这不会总是愉快的。如果给孩子讯息:死亡话题是可以谈论的,那么他们就会自由地发问,将来在面对所爱的人死亡时,会更好地处理。

3、让孩子知道你的悲伤

某个亲密的人——祖父(母)、好朋友、或甚至是你的配偶——死了。父母的本能使你把孩子排除在你的痛苦之外。你要做的是,给孩子希望:痛苦总会过去。你的责任是让他们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会消失。那么,应不应该带孩子参加葬礼呢?想想我们举行葬礼的目的——帮助整个家庭在其他所爱的人的支持下,接受死亡带给我们的痛苦。孩子们应该参加葬礼,尽管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

4、诚实

孩子们对死亡的问题常常叫人难以回答。你最好任何时候都直接和诚实地回答,并且只提供孩子们需要的信息。如果他们想知道棺材和泥土,那么就告诉他们。如果想知道,他们是不是也会死,你的答案完全应该诚实,虽然可以委婉一点, 比如,可以说:那会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孩子们最担忧的是他们自身的安全。他们想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不是总在那里。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很长时间都在他们身边,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得到照顾。

5、给孩子精神上的教导

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生命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我们所爱的人去世了,但我们可以继承他的好品质,我们自己身上的好品质也会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包括死亡。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是整个世界极小、但重要的一部分,这有助于他们保持希望。精神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当他们结束时,仍给我们希望:它没有结束。

6、保持鲜活的记忆

不要禁止谈论已去世的我们所爱的那些人,或避免提起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相反,应使大家保持对所爱的人的鲜活记忆。制作一本孩子与祖父(母)在一起时的影集,常常拿出来看;去餐馆时,提起他们最喜欢的食品或他们会点什么菜。总之,常谈起那些已去世的亲爱者,回忆他们的点点滴滴,好像他们还活在我们中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解忧大队长
2022-09-30 · TA获得超过10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0
采纳率:88%
帮助的人:20.3万
展开全部
(一)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
“这个人或动物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孩子说,
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发生,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狗、小兔子,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
(二)对于3~6岁的儿童: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家长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
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最好用温和的语调、
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
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因为有时孩子并不是被“死亡”
吓着了,而是被成年人对“死亡”的反应吓着了。成
人要受善处理自己的情绪,要表现得比较平静、自
然,切不可悲痛欲绝,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觉
得死是可怕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充满着死亡和疾病。这样,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
生。
(三)对于小学生: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
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人死了,生命没有了,心
脏不跳了,也不呼吸了。”鼓励孩子描述自己的感
受、焦虑以及问题,孩子会用简单的词句描述情绪反应,例如,伤心、害怕等。家长不要用“惊骇的”极端词语,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悲痛。为确保你能理解孩子,你需要认真倾听,并和孩子建立友情。
(四)对于中学生:该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明白什么
是死亡。以成人的方式和他们交谈,传达你的信息,
表明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孩子出现不良反应要接纳他井解释事实
如果孩子在亲人去世后出现了一些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家长应妥善处理,郑州市心理咨询师协
会理事、二级心理咨询师岳晓亮建议
1、如果出现哭泣、伤心等情绪时,千万不要说
“别哭了!哭有什么用!”等诸如此类的话,不要责怪他暂时的哭闹,而要让孩子适当地发泄,允许一些幼稚表现,接纳他的任何反应。
2、有些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归罪自己的倾
向,特别是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乖、做错了事,才使亲人离开了他,这时一定要向孩子做出澄清和解释。
3、不要让孩子总是接触关于灾难和伤害等信
息。在家里,家长最好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如
果家庭整天总是处于灾难和死亡的极度悲伤情绪中,
对孩子必然会有影响,尤其会让孩子感觉到没有安全
感。而安全感的丧失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4、可以用一些具体行为来缓和孩子内心的伤
,例如,和孩子一起种一棵树来表达怀念,也可以让孩子画一幅画,或写一封信表达他对亲人或小动物的爱和悲伤。此外,还要注意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小的时候的行为和语言,如吮吸大拇指、小题大做、
抱着大人不放等。要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
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对于稍大一
些的孩子,可用“团体减压”的方式,即让孩子多参
加集体活动,最好是和有过同样经历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发生的事,通过相互倾听别人的经历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