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全文,加解释、思想感情、写作背景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
【赴任迁谪】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除此之外,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王维这首作品情景俱佳,难怪传诵人口。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别》亦是情意绵绵:
山中相送罢,日暮倚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结尾:明年春草重绿时,您到底回不回来呢这诗句是脱胎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唐代的许多作家也常用“春草”象征离别,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也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煜《清平乐》也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都是以茂盛的春草,表示浓浓的离情别恨。另外,初唐的天才诗人王勃,有首属对精工的佳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岁,但这首诗所表达的理性与智慧,实在超出了他的年纪。试想:离别是多么令人“黯然销魂”之事,他却能跳脱常人送别时的悲酸情态,安慰朋友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学那小儿女的样子,流泪满巾。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来面对离别,又充分显露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落第归隐】“进士及第”是唐代文人的两大愿望之一,(另一为娶五姓女)。但因科举取士数量少,现实中有很多落第的“失路人”(常建〈落第长安〉诗,此类送别诗应时而起。如孟浩然《留别王维》:
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人扉。
据《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的意味,真挚动人。试想:一个落第的举子又有谁来理睬只有孤单“空自归”了。“欲寻芳草去”,表明他想归隐;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与王维的友情深厚,不忍离去。他深切的体会到世态炎凉,真正了解赏识自己的只有王维,知音实在太“稀”少了,虽然平淡的近乎口语,但却言浅意深,余味无穷。
孟浩然此次落第,李白也有送归之作,即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南三月,繁花似锦,送别就在这迷人的景致中,目送“征帆”在江流天际中一点一点的消失,显示出一片深情。李白另有一首《送友人》,也充满了美丽的画面,情意绵绵: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子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又有萧萧马鸣,写得有声有色,颇为诗情画意。同样是写落第惆怅,孟诗沉重异常;李白此诗举重若轻,这恐怕是二人生命形态的不同吧!
现代散文作家余秋雨说:“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更有人说:“唐代的诗人是真正的游子。”的确,唐代士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仕宦奔忙,但常常是“十上空归来”,而这种落第之人,远游送别时,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么如何安慰友人如何哀而不伤这就要考验诗人的智慧了。
【同志为友】延陵挂剑,管鲍分金,范式与张邵的情意,生死不渝,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同样地,在唐代文坛上,许多诗人的友谊是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者, 莫过李白,杜甫和高适的交往。他们三人曾一同游历,杜甫对李白很仰慕,赞美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同时也对李白的好任侠,使酒尚气做了规劝,《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谁为雄。
后来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写了许多诗为李白鸣不平,如《不见》诗写道: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欲独怜才……
后来李白生死未卜,杜甫写下了悲痛的《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地疠,逐客无销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另外,高适有一首写给杜甫的诗,《人日寄杜二拾遗》:
……身在南蕃无所忆,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他这种对友人处境的深挚关切,恐怕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吧!
唐代诗人中,元稹与白居易的患难真情,和许多离别相思的怀友之作,也是感人肺腑的。正如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的结尾所说: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不久,白居易也被贬出长安,当时在通州的元稹,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马上写了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以周围景物的阴冷,以烘托他听到好友蒙冤被贬的悲戚,竟至从病中惊悚而起。元稹另外有一首《得乐天书》,写得更为深刻: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度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元稹收到白居易从远方寄来的信,激动得泪流满面。妻子看到这种情形非常惊慌,女儿也跟着哭起来,一起问怎么回事因为平常没看到他如此反常,后来她们猜想到原因了:是远在江州的好友白居易来信吧!他才会如此激动。诗中虽没有题到元白的友谊如何深厚,但透过接信时全家的反应,已胜过正面描绘二人相思情谊的千百倍了。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这种销魂的情感。但“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艺概)。唐人的送别诗,即能跳脱巢臼,一洗悲酸之态;而且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这大概就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的原因吧!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
【赴任迁谪】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除此之外,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王维这首作品情景俱佳,难怪传诵人口。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别》亦是情意绵绵:
山中相送罢,日暮倚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结尾:明年春草重绿时,您到底回不回来呢这诗句是脱胎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唐代的许多作家也常用“春草”象征离别,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也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煜《清平乐》也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都是以茂盛的春草,表示浓浓的离情别恨。另外,初唐的天才诗人王勃,有首属对精工的佳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岁,但这首诗所表达的理性与智慧,实在超出了他的年纪。试想:离别是多么令人“黯然销魂”之事,他却能跳脱常人送别时的悲酸情态,安慰朋友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学那小儿女的样子,流泪满巾。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来面对离别,又充分显露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落第归隐】“进士及第”是唐代文人的两大愿望之一,(另一为娶五姓女)。但因科举取士数量少,现实中有很多落第的“失路人”(常建〈落第长安〉诗,此类送别诗应时而起。如孟浩然《留别王维》:
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人扉。
据《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的意味,真挚动人。试想:一个落第的举子又有谁来理睬只有孤单“空自归”了。“欲寻芳草去”,表明他想归隐;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与王维的友情深厚,不忍离去。他深切的体会到世态炎凉,真正了解赏识自己的只有王维,知音实在太“稀”少了,虽然平淡的近乎口语,但却言浅意深,余味无穷。
孟浩然此次落第,李白也有送归之作,即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南三月,繁花似锦,送别就在这迷人的景致中,目送“征帆”在江流天际中一点一点的消失,显示出一片深情。李白另有一首《送友人》,也充满了美丽的画面,情意绵绵: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子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又有萧萧马鸣,写得有声有色,颇为诗情画意。同样是写落第惆怅,孟诗沉重异常;李白此诗举重若轻,这恐怕是二人生命形态的不同吧!
现代散文作家余秋雨说:“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更有人说:“唐代的诗人是真正的游子。”的确,唐代士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仕宦奔忙,但常常是“十上空归来”,而这种落第之人,远游送别时,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么如何安慰友人如何哀而不伤这就要考验诗人的智慧了。
【同志为友】延陵挂剑,管鲍分金,范式与张邵的情意,生死不渝,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同样地,在唐代文坛上,许多诗人的友谊是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者, 莫过李白,杜甫和高适的交往。他们三人曾一同游历,杜甫对李白很仰慕,赞美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同时也对李白的好任侠,使酒尚气做了规劝,《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谁为雄。
后来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写了许多诗为李白鸣不平,如《不见》诗写道: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欲独怜才……
后来李白生死未卜,杜甫写下了悲痛的《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地疠,逐客无销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另外,高适有一首写给杜甫的诗,《人日寄杜二拾遗》:
……身在南蕃无所忆,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他这种对友人处境的深挚关切,恐怕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吧!
唐代诗人中,元稹与白居易的患难真情,和许多离别相思的怀友之作,也是感人肺腑的。正如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的结尾所说: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不久,白居易也被贬出长安,当时在通州的元稹,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马上写了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以周围景物的阴冷,以烘托他听到好友蒙冤被贬的悲戚,竟至从病中惊悚而起。元稹另外有一首《得乐天书》,写得更为深刻: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度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元稹收到白居易从远方寄来的信,激动得泪流满面。妻子看到这种情形非常惊慌,女儿也跟着哭起来,一起问怎么回事因为平常没看到他如此反常,后来她们猜想到原因了:是远在江州的好友白居易来信吧!他才会如此激动。诗中虽没有题到元白的友谊如何深厚,但透过接信时全家的反应,已胜过正面描绘二人相思情谊的千百倍了。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这种销魂的情感。但“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艺概)。唐人的送别诗,即能跳脱巢臼,一洗悲酸之态;而且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这大概就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的原因吧!
展开全部
《雨霖铃》全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本义:设酒食送行) 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雨霖铃》是先写别景别情,而后设想别后相思,词以当前景物起兴,铺叙了时间地点及分手时难舍难分的情景,下片写男主人公设想别后的情景,伤别而适遇清秋,于是更加伤感,乃以“今宵”两句设想将来,虚景实写,接着直接言情加重离别之意。该诗寓情于景,注重以当前景物起兴,为抒发情感做铺叙。
【背景】
宋都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以上,希望对LZ乃有帮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本义:设酒食送行) 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雨霖铃》是先写别景别情,而后设想别后相思,词以当前景物起兴,铺叙了时间地点及分手时难舍难分的情景,下片写男主人公设想别后的情景,伤别而适遇清秋,于是更加伤感,乃以“今宵”两句设想将来,虚景实写,接着直接言情加重离别之意。该诗寓情于景,注重以当前景物起兴,为抒发情感做铺叙。
【背景】
宋都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以上,希望对LZ乃有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背景
宋都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本义:设酒食送行) 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思想感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抒发离愁别绪,表达惜别之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背景
宋都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本义:设酒食送行) 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思想感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抒发离愁别绪,表达惜别之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