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孔子的典故,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孔子的学生助人为乐了,他们给了他一头牛,学生没拿,孔子说应该拿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貌似是这个故事,出处《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鲁人必多拯溺者。
翻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鲁人必多拯溺者。
翻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953175.htm
展开全部
"子贡赎人”的典故
此则义利之辩,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贡因善于经商可算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为富有的,善贾之人求利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一种积累,也有对于名的一种追求,当然这是可以表现在明面上或者潜在的,在赎取鲁国人的方面子贡不要求补偿的行为似乎于国于己都有利,可是却忽略了对于善政的损害。
为什么说有损呢?孔圣说得很明显了,子贡的错处就是将“利”摆到了“义”的对立面上去了。当然对于圣人来说,求仁得仁,取义得义当然是完美的,可世间大抵还是普通人多,以中人之资欲为圣人之事,恐怕力有未逮吧。所以,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将义利区分的太过彻底是缺少可行性的,是有违做事即生存之道的,欲行教化于天下却不让人生存岂非空谈?故此子贡所为只能全一域而不能谋全局,所以孔圣教育了一番。这故事之后还有一个故事与之相对,说的是“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同样子路救人不拒绝报偿,孔圣是很清楚此事的影响的,表示不反对。
此则义利之辩,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贡因善于经商可算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为富有的,善贾之人求利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一种积累,也有对于名的一种追求,当然这是可以表现在明面上或者潜在的,在赎取鲁国人的方面子贡不要求补偿的行为似乎于国于己都有利,可是却忽略了对于善政的损害。
为什么说有损呢?孔圣说得很明显了,子贡的错处就是将“利”摆到了“义”的对立面上去了。当然对于圣人来说,求仁得仁,取义得义当然是完美的,可世间大抵还是普通人多,以中人之资欲为圣人之事,恐怕力有未逮吧。所以,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将义利区分的太过彻底是缺少可行性的,是有违做事即生存之道的,欲行教化于天下却不让人生存岂非空谈?故此子贡所为只能全一域而不能谋全局,所以孔圣教育了一番。这故事之后还有一个故事与之相对,说的是“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同样子路救人不拒绝报偿,孔圣是很清楚此事的影响的,表示不反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子贡赎人 子路受牛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