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
【诗词浅析】
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过苏轼也真是偷懒,一首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 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一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二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三。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立意】【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浙江卷)
三、古代诗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四川卷)
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⑴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
(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试题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
意思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试题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
意思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题规律] 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透析】
【答案】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
【诗词浅析】
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过苏轼也真是偷懒,一首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 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一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二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三。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立意】【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浙江卷)
三、古代诗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四川卷)
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⑴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
(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试题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
意思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试题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
意思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题规律] 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透析】
【答案】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