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上帝也疯狂》!初听到这部电影的名称的时候,一个披头散发,怒笑狂吼的疯狂的上帝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怀着好奇的心,在欢笑声中看完了《上帝也疯狂》。看完影片后,虽然由始至终上帝都没有出现过,我个人觉得影片要展示的是文明VS野蛮,让人重新去审视现代文明发展至今对人类自身的影响,这部电影却带给了我几点思考。
片子开头上有些黯淡的彩色画面。80年代的片子像一部我们平常看的科教片。炎热美好的非洲风景。动物们在阳光、干草、河流边奔跑,跳跃。那么悠闲的世界,和谐无处不在。然后镜头转到繁忙的现代文明。城市飞快地奔跑,人们彼此忙碌。历苏的旅行让两种文明有了交点,两条彼此分开的平行线,相互交汇,撞得我心中强烈的不安和羞耻。和那些纯洁的部落首领相比,我们的文明得到了电,汽车,抢,但也失去了善良,真诚,团结。我们自私,暴力,狭隘。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文明”所带来的是权力的争斗,是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对于“现代文明”我们该如何反思?
《上帝也疯狂》中主要的人物有奇哥和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奇沙和小儿子奇尔,还有来自现代世界的老板,史蒂芬。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离纽约市中心只有6000多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里的布希族人和现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虽然那些布希族人没有我们现代人的文明,他们过着简单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没有飞机大炮,没有汽车轮船,也没有混凝土做成的楼房、别墅。但是他们有着善良的品格,爱好和平,爱护家人的心。他们没有经过石油时代,没有经过信息时代,住在卡拉哈里沙漠上的他们,只有靠沙上的一切印迹来判断发生的一切。他们一年将近有九个月是没有地表水生活的。但是,面对残酷的自然,他们知道怎么生存下去,他们珍惜每一滴水,他们也懂得怎么样去取得一滴水,去维持他们的生活的需要。
在电影中,我们最深恶厌绝的就是那个为了求财而不顾一切的老板了。他也算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代表了。猎杀大象已经是一件违法了的事情,而在返程中,为了赶时间,他竟然可以不顾奇沙和奇尔的生死,为了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象牙运出去,他不惜放火烧山,谋杀同伴和无辜人的性命。这些行为都是不可以为而为之的行为。但受到利欲的引诱,老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我们现代文明人的代表之一吗?放眼中国,放眼世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少吗?答案是不少。不但不少,还多得很呢,放手抓去就是一大把。现代人文明了吗?执法严格了吗?为社么还有这么多的人提着脑袋去钻法律的空子呢?为社么还有这么的人为了经济的利益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了呢?为社么为了利益可以连自己的人格、良心、美德都放弃了。中国,究竟还要出现多少个三鹿奶粉的事件呢。……
原始部族中人的纯朴、善良,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这是一种近乎理想的世外桃源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我们也看到影片中凯因与外界的人无法沟通,带来了诸多的“麻烦”。这里面有个问题同样要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该如何既保持自身的优良传统,又能融入到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一方面,不可否认,文明的步伐需要继续向前迈进;另一方面,现代文明不能成为埋葬人类自身的锐利武器,所以在人类越来越文明化的同时,更要保持人类的本性。
那些土著族人过着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听到雷声,认为那是上帝在打嗝;听到飞机响认为上帝身体不适。或许你要说他不聪明,他不美丽。但如果聪明、美丽就是那些貌道岸然的现代人的话,我宁愿做不聪明,不美丽的土著族人。可是你说他们不聪明的话,也不见得。他们知道如何搜集露水,如何根据脚印走回家的路,知道如何能够把土狼吓跑,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观兽迹,观察沙地上的一切,他们能够知道发生过的一切。你能说他不聪明吗?面对濒临绝境的人,他能伸出援手,你能说他不美丽吗?至少,他的心灵是美好的。在因为一个玻璃瓶的出现,而闹出来的族人的斗争中,他能够克制己欲,为了族人的团结,为了族人的利益,坚决地把引起邪恶的罪魁祸首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扔掉。这种集体主义,不正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和学习的吗?
上帝是不公平的,因为他把人们生存的环境设计得如此不一样。布希族人生活在一个交通滞后,经济和文化严重落后的世界里。布希族人的生活与外界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相比,他们确实是过的很艰苦,上帝确实是很不公平。但是上帝却又是公平的。布希族人没有优越的生活,却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们正直友爱,乐于助人,团结一致,他们有着最真诚的嘴脸。而现代人富有,只是心灵上很贫瘠。现代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要去追求更大的利益,这使他们的人格变得更加的丑陋了。光鲜的衣服的内表,隐藏着一副丑恶的嘴脸。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应该看到考虑更深一层的问题——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生活在纽约中心的人和一个生活在非洲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人见了面,生活在一起,会闹出怎么样的笑话。要想这个社会和谐地发展,我们就要有整体发展的意识,走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路。否则,我们的世界就会走上极端——极端的富裕和极端的贫穷,极端先进和极端落后。那么,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还可以和平相处吗?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无法想象。
电影里最搞笑的就是那个不知道名字小动物了。就因为史蒂芬的那只靴踢到了它,它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定要找那只靴报仇。它对那只靴死缠烂打,有冤抱冤,有仇报仇。如此恩怨分明,死缠烂打,有个性,如此倔强的小动物,还是第一次和它见面。大自然姿态万千,千姿百态,千奇万怪,不正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吗?大自然的神秘和有趣,我们身外的世界,还很大很大,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大自然还等着我们去揭开它神奇的面纱。我们应该以博雅的姿态投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去。我们不能满足于我们当前自己的知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的知识也是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吧。
静止之乌托邦
——观《上帝也疯狂》有感
什么是“乌托邦”?一个“乌”字,不由使人首先要想到“空想”。我们纵抱着种种希冀看这词,却到底还是要承认,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而言,“乌托邦”在实践上仍止于虚幻。
那么,我们基于这样的现实,来看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土著。在无数人为影片中土著的社会冠以“伊甸”美名时,我却要质疑,布须曼人,我们要对他们致以多大敬意?!
故事情节由一只玻璃瓶展开。玻璃瓶作为一件土著人眼里前所未有的“好东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私欲,随即被视为恶之存在,不得不由主角送到“世界尽头”。我很难忽视这一点,即布须曼人并非没有私欲,而是缺乏激发私欲的媒介,当占有欲突降时,他们无能为力,只有逃避引发占有欲的珍稀品——布须曼人的“乌托邦”,建立在物质落后的强制条件下。不是布须曼人高尚纯朴才能忍受生活贫瘠,而是只有生活贫瘠,布须曼人才能高尚。
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会对布须曼人这种状况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处于一个智慧相对原始、简单的部落形态。如若将之放入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以想到上世纪我们曾流行一时的越穷越好的说法——而这在今天几乎公认是荒唐的,无法与人类发展阶段匹配。私有制出现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转折,不存在私有制的土著世界,与“乌托邦”空想理论是不同的,前者是滞后,后者是超前。我以为,拒绝物质,意识的发展所维持的无私社会,实质上不咎是一种无力的逃避,所以,布须曼永远只会是极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个例。与布须曼故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社会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的描写,当物质环境满足一定条件时,私有产生且不平等伴随私有出现,而原有的形态受到外来冲击后,更是逐步建立了部落中的集权——当然,伦敦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着意描写了这其中私有制与私欲的丑陋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一过程在普遍外在环境下,恐怕不可避免。
我绝无意客观或主观地推崇私有制,只是认为,实在不能将布须曼土著与“乌托邦”画个等号。回到开头,我们应当直视,从柏拉图到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设想目前还无法实现,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短时间内,也无法实现。这种希望渺远的追求,却是人类智慧的特有产物,也是我固所敬仰的。与目前人类认识的社会最高境界“乌托邦”相类似的,让我想到人类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后者更空无,历史却也更长久,从未止步。现在,我私将对社会理论“乌托邦”的追求,纳入对真理追求的范畴内,妄谈一点感受。
“乌托邦”的设想中,消除了私有制。我认为这绝不是对原始的回归的呼吁,而是人类在回视自身发展后,通过对私有制和社会制度“自省”而提出的设想。而反思、认识自己,从来都是各大宗教、学派所大力提倡的,是真理追求的首要一步。也就是说,且不论“乌托邦”思想的科学性、可能性,我们也应当对其中精神抱以敬意。因为众多学者即使知其是空想,我之一辈绝无实现可能,却仍要投身——如同“即使尼古拉没有永生,真理却不曾死亡。”在这等意识下,旁观者若纠结于“乌托邦”的可能性,似乎反而小气了。
正因如此,我以为布须曼人遇上“乌托邦”理论,是无法比较的。即使都不存在私有,却很不相同——前者是极特殊的物质贫乏封闭环境下,静止滞后状态的和谐公有,不能经受发展;而后者则是在普遍资源环境下,人类主动追求发展的理想理论产物,二者产生的条件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即使我们面对布须曼土著超乎寻常的简单快乐善良,也不必妄自菲薄,他们有人类朴素宇宙观,敬重自然生命,我们亦有如佛教哲学包罗万象,普济众生;而且,当观影者对布须曼人的质朴美得表示敬慕时,也正说明,这些品质没有从我们的意识中消失,我们大可不必太过悲哀。存在即合理,不同条件所决定的不同文明,相遇之时实在没有任何一方应当自卑。
不是贬低,我只是质疑对布须曼人的盲目敬佩与赞扬。从理想社会的角度而言,相对于布须曼社会的静止、脆弱,我更爱“乌托邦”思想下的认识的主动追求与探索,无关制度,无关阶级,无关年代,这只是一条望不尽的长路。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上帝存在吗?竟然也会疯狂起来?瞧这名字就够吸引人的!那这部电影到底在说些什么呢?看后才知道,原来是上世纪80年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不为人知的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冲撞中的一些缩影。故事是以像沙漠又不是沙漠的卡拉哈里平静祥和的生活场面开始的,在那里居住着原始部落------布希族,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艰辛,但却没有私念,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相互帮助,分享果实。在他们心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视并保佑着他们。然而这样与世无争的生活被“上帝”扔下来的一个酒瓶给搅乱了。
凯在外面游猎的时候捡到了飞机上落下的瓶子并带回了部落。很快,聪明的布希族人发现了这个瓶子的多种用途,都想使用它,遗憾的是上帝太吝啬了-----只扔下一个瓶子!于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不和谐场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大家为争夺瓶子的使用权而相互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发生了多起流血事件。凯决定把这个搅乱平静生活的罪魁祸首还给上帝,于是他开始了赶往世界的尽头的旅程。一路上凯经历了种种奇遇,也引发了无穷的乐趣,
与此同时,一群笨手笨脚的反政府武装分子袭击总统未果之后,开始了流亡他乡的漂泊生活......而一直在卡哈拉里做研究的动植物学家安德鲁斯蒂,开着无刹车,既能无人驾驶、又能上树的破旧吉普,代替牧师去接来做乡村教师的汤小姐,这一路可让汤小姐见识了这辆吉普的与众不同和安德鲁斯蒂博士头衔之外的另一面。在“车上树”的时候凯第一次遇见了安德鲁斯蒂和汤小姐,并以为他们是神仙!当他把瓶子给安德鲁的时候,安德鲁斯蒂却让他丢掉,于是凯愤怒的走开了。凯离开之后由于射杀了文明时代驯养的山羊被当地政府收押3个月,幸好安德鲁斯蒂雇佣他做了11星期的义务服务。这就为他们合伙智斗武装分子埋下了铺垫。当反政府恐怖分子闯进村子,挟持了汤小姐和她的学生时,正在户外做研究的安德鲁斯蒂发现了这一危情,并准备了对策开始了对唐小姐的营救。而作为安德鲁副手的凯则机智的完成了安德鲁斯蒂交给他的任务。最终,所有人被救,而且无一人伤亡,当然,除了反政府恐怖分子。
故事虽然结束了,可是对于故事中的有些人物的印象还是无法磨灭。
来自原始文明的凯与现代文明的事物撞了个正面,于是喜剧诞生了,就像卓别林的哑剧一样充满了趣味和欢乐。凯把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圣物,把它看作上帝的恩赐,神圣而高贵。以至于把西方文明人扔下的垃圾---那只破瓶子当作慈爱的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而此刻相距600公里的大都市到处可见这样的垃圾,人们为名誉、利益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勾心斗角的无烟战争。反动分子也公然袭击总统发动武装斗争。
相比之下,凯所生活的卡拉哈里也许就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净土。可爱的布希族人,纯真、简单、善良、执着,没有嫉妒,仇恨,权利之争,非常纯净的种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为生存而生存。没有烦恼、负担,快乐的生活,真是感叹地球上竟然有如此简单干净的种族。里面有这样一句描述布希人的话: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你高兴的过,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时钟或日历来决定作息。 这与卡拉哈里相聚600公里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们推动社会进步的初衷是为了更舒适地享受生活,使得现代文明得以发展前进。可是先进的文明却使得大家过的更加辛苦,背上了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以至于一些不堪重负的人就更向往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反复的投胎,让自己只过小时候的快乐日子;还有些人选择到处去流浪,随遇而安,饿了就讨口饭吃,烟瘾犯了就去借个火,困了就找个汽车轧不到的地方席地而卧。那叫一个超脱。
而动植物学家安德鲁斯蒂不愧是个顽固的知识分子,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一个“书呆子”,在女人面前就像一头错喝了乙醇的小鹿,到处乱撞搞破坏。他虽然有时犯浑,但在关键时刻还是展现了男人在危急时刻的勇敢,更何况还是在自己心仪的对象遇到危险时,更是义不容辞。这时候他利用一切掌握的资源,让凯用药剂把6个恐怖分子麻醉后,主动出击把另外2个玩牌玩到头脑发烧的土贼缉拿就擒。绅士的安德鲁斯蒂在最后展示自己英雄一面的时候,机会却被别人抢走了!
在中国,这显然是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谦虚,以至于功劳被窃取也不愿去捍卫自己的成果。不过这个“可爱的笨男人”最终还是获得了“弃城就乡”汤小姐的芳心。也许是她看透了城市中各种噪音的喧嚣和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相比之下,这种淳朴而无意识的搞笑节目更让她觉得舒心、快乐,让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样看来,这个虚拟的上帝并没有发疯,而是在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感情路上种下一些带刺的玫瑰,在国家政权的康庄大道上安排了一个强盗,但最终一切还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继续向前、向前......
我想上帝如果真的存在的话,他看到这里发生的一切,一定也会暗暗发笑:一切皆有定数。听到这话,如来也笑了。
《上帝也疯狂》!初听到这部电影的名称的时候,一个披头散发,怒笑狂吼的疯狂的上帝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怀着好奇的心,在欢笑声中看完了《上帝也疯狂》。看完影片后,虽然由始至终上帝都没有出现过,我个人觉得影片要展示的是文明VS野蛮,让人重新去审视现代文明发展至今对人类自身的影响,这部电影却带给了我几点思考。
片子开头上有些黯淡的彩色画面。80年代的片子像一部我们平常看的科教片。炎热美好的非洲风景。动物们在阳光、干草、河流边奔跑,跳跃。那么悠闲的世界,和谐无处不在。然后镜头转到繁忙的现代文明。城市飞快地奔跑,人们彼此忙碌。历苏的旅行让两种文明有了交点,两条彼此分开的平行线,相互交汇,撞得我心中强烈的不安和羞耻。和那些纯洁的部落首领相比,我们的文明得到了电,汽车,抢,但也失去了善良,真诚,团结。我们自私,暴力,狭隘。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文明”所带来的是权力的争斗,是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对于“现代文明”我们该如何反思?
《上帝也疯狂》中主要的人物有奇哥和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奇沙和小儿子奇尔,还有来自现代世界的老板,史蒂芬。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离纽约市中心只有6000多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里的布希族人和现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虽然那些布希族人没有我们现代人的文明,他们过着简单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没有飞机大炮,没有汽车轮船,也没有混凝土做成的楼房、别墅。但是他们有着善良的品格,爱好和平,爱护家人的心。他们没有经过石油时代,没有经过信息时代,住在卡拉哈里沙漠上的他们,只有靠沙上的一切印迹来判断发生的一切。他们一年将近有九个月是没有地表水生活的。但是,面对残酷的自然,他们知道怎么生存下去,他们珍惜每一滴水,他们也懂得怎么样去取得一滴水,去维持他们的生活的需要。
在电影中,我们最深恶厌绝的就是那个为了求财而不顾一切的老板了。他也算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代表了。猎杀大象已经是一件违法了的事情,而在返程中,为了赶时间,他竟然可以不顾奇沙和奇尔的生死,为了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象牙运出去,他不惜放火烧山,谋杀同伴和无辜人的性命。这些行为都是不可以为而为之的行为。但受到利欲的引诱,老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我们现代文明人的代表之一吗?放眼中国,放眼世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少吗?答案是不少。不但不少,还多得很呢,放手抓去就是一大把。现代人文明了吗?执法严格了吗?为社么还有这么多的人提着脑袋去钻法律的空子呢?为社么还有这么的人为了经济的利益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了呢?为社么为了利益可以连自己的人格、良心、美德都放弃了。中国,究竟还要出现多少个三鹿奶粉的事件呢。……
原始部族中人的纯朴、善良,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这是一种近乎理想的世外桃源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我们也看到影片中凯因与外界的人无法沟通,带来了诸多的“麻烦”。这里面有个问题同样要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该如何既保持自身的优良传统,又能融入到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一方面,不可否认,文明的步伐需要继续向前迈进;另一方面,现代文明不能成为埋葬人类自身的锐利武器,所以在人类越来越文明化的同时,更要保持人类的本性。
那些土著族人过着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听到雷声,认为那是上帝在打嗝;听到飞机响认为上帝身体不适。或许你要说他不聪明,他不美丽。但如果聪明、美丽就是那些貌道岸然的现代人的话,我宁愿做不聪明,不美丽的土著族人。可是你说他们不聪明的话,也不见得。他们知道如何搜集露水,如何根据脚印走回家的路,知道如何能够把土狼吓跑,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观兽迹,观察沙地上的一切,他们能够知道发生过的一切。你能说他不聪明吗?面对濒临绝境的人,他能伸出援手,你能说他不美丽吗?至少,他的心灵是美好的。在因为一个玻璃瓶的出现,而闹出来的族人的斗争中,他能够克制己欲,为了族人的团结,为了族人的利益,坚决地把引起邪恶的罪魁祸首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扔掉。这种集体主义,不正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和学习的吗?
上帝是不公平的,因为他把人们生存的环境设计得如此不一样。布希族人生活在一个交通滞后,经济和文化严重落后的世界里。布希族人的生活与外界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相比,他们确实是过的很艰苦,上帝确实是很不公平。但是上帝却又是公平的。布希族人没有优越的生活,却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们正直友爱,乐于助人,团结一致,他们有着最真诚的嘴脸。而现代人富有,只是心灵上很贫瘠。现代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要去追求更大的利益,这使他们的人格变得更加的丑陋了。光鲜的衣服的内表,隐藏着一副丑恶的嘴脸。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应该看到考虑更深一层的问题——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生活在纽约中心的人和一个生活在非洲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人见了面,生活在一起,会闹出怎么样的笑话。要想这个社会和谐地发展,我们就要有整体发展的意识,走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路。否则,我们的世界就会走上极端——极端的富裕和极端的贫穷,极端先进和极端落后。那么,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还可以和平相处吗?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无法想象。
电影里最搞笑的就是那个不知道名字小动物了。就因为史蒂芬的那只靴踢到了它,它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定要找那只靴报仇。它对那只靴死缠烂打,有冤抱冤,有仇报仇。如此恩怨分明,死缠烂打,有个性,如此倔强的小动物,还是第一次和它见面。大自然姿态万千,千姿百态,千奇万怪,不正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吗?大自然的神秘和有趣,我们身外的世界,还很大很大,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大自然还等着我们去揭开它神奇的面纱。我们应该以博雅的姿态投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去。我们不能满足于我们当前自己的知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的知识也是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吧。
静止之乌托邦
——观《上帝也疯狂》有感
什么是“乌托邦”?一个“乌”字,不由使人首先要想到“空想”。我们纵抱着种种希冀看这词,却到底还是要承认,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而言,“乌托邦”在实践上仍止于虚幻。
那么,我们基于这样的现实,来看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土著。在无数人为影片中土著的社会冠以“伊甸”美名时,我却要质疑,布须曼人,我们要对他们致以多大敬意?!
故事情节由一只玻璃瓶展开。玻璃瓶作为一件土著人眼里前所未有的“好东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私欲,随即被视为恶之存在,不得不由主角送到“世界尽头”。我很难忽视这一点,即布须曼人并非没有私欲,而是缺乏激发私欲的媒介,当占有欲突降时,他们无能为力,只有逃避引发占有欲的珍稀品——布须曼人的“乌托邦”,建立在物质落后的强制条件下。不是布须曼人高尚纯朴才能忍受生活贫瘠,而是只有生活贫瘠,布须曼人才能高尚。
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会对布须曼人这种状况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处于一个智慧相对原始、简单的部落形态。如若将之放入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以想到上世纪我们曾流行一时的越穷越好的说法——而这在今天几乎公认是荒唐的,无法与人类发展阶段匹配。私有制出现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转折,不存在私有制的土著世界,与“乌托邦”空想理论是不同的,前者是滞后,后者是超前。我以为,拒绝物质,意识的发展所维持的无私社会,实质上不咎是一种无力的逃避,所以,布须曼永远只会是极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个例。与布须曼故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社会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的描写,当物质环境满足一定条件时,私有产生且不平等伴随私有出现,而原有的形态受到外来冲击后,更是逐步建立了部落中的集权——当然,伦敦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着意描写了这其中私有制与私欲的丑陋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一过程在普遍外在环境下,恐怕不可避免。
我绝无意客观或主观地推崇私有制,只是认为,实在不能将布须曼土著与“乌托邦”画个等号。回到开头,我们应当直视,从柏拉图到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设想目前还无法实现,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短时间内,也无法实现。这种希望渺远的追求,却是人类智慧的特有产物,也是我固所敬仰的。与目前人类认识的社会最高境界“乌托邦”相类似的,让我想到人类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后者更空无,历史却也更长久,从未止步。现在,我私将对社会理论“乌托邦”的追求,纳入对真理追求的范畴内,妄谈一点感受。
“乌托邦”的设想中,消除了私有制。我认为这绝不是对原始的回归的呼吁,而是人类在回视自身发展后,通过对私有制和社会制度“自省”而提出的设想。而反思、认识自己,从来都是各大宗教、学派所大力提倡的,是真理追求的首要一步。也就是说,且不论“乌托邦”思想的科学性、可能性,我们也应当对其中精神抱以敬意。因为众多学者即使知其是空想,我之一辈绝无实现可能,却仍要投身——如同“即使尼古拉没有永生,真理却不曾死亡。”在这等意识下,旁观者若纠结于“乌托邦”的可能性,似乎反而小气了。
正因如此,我以为布须曼人遇上“乌托邦”理论,是无法比较的。即使都不存在私有,却很不相同——前者是极特殊的物质贫乏封闭环境下,静止滞后状态的和谐公有,不能经受发展;而后者则是在普遍资源环境下,人类主动追求发展的理想理论产物,二者产生的条件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即使我们面对布须曼土著超乎寻常的简单快乐善良,也不必妄自菲薄,他们有人类朴素宇宙观,敬重自然生命,我们亦有如佛教哲学包罗万象,普济众生;而且,当观影者对布须曼人的质朴美得表示敬慕时,也正说明,这些品质没有从我们的意识中消失,我们大可不必太过悲哀。存在即合理,不同条件所决定的不同文明,相遇之时实在没有任何一方应当自卑。
不是贬低,我只是质疑对布须曼人的盲目敬佩与赞扬。从理想社会的角度而言,相对于布须曼社会的静止、脆弱,我更爱“乌托邦”思想下的认识的主动追求与探索,无关制度,无关阶级,无关年代,这只是一条望不尽的长路。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上帝存在吗?竟然也会疯狂起来?瞧这名字就够吸引人的!那这部电影到底在说些什么呢?看后才知道,原来是上世纪80年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不为人知的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冲撞中的一些缩影。故事是以像沙漠又不是沙漠的卡拉哈里平静祥和的生活场面开始的,在那里居住着原始部落------布希族,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艰辛,但却没有私念,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相互帮助,分享果实。在他们心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视并保佑着他们。然而这样与世无争的生活被“上帝”扔下来的一个酒瓶给搅乱了。
凯在外面游猎的时候捡到了飞机上落下的瓶子并带回了部落。很快,聪明的布希族人发现了这个瓶子的多种用途,都想使用它,遗憾的是上帝太吝啬了-----只扔下一个瓶子!于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不和谐场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大家为争夺瓶子的使用权而相互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发生了多起流血事件。凯决定把这个搅乱平静生活的罪魁祸首还给上帝,于是他开始了赶往世界的尽头的旅程。一路上凯经历了种种奇遇,也引发了无穷的乐趣,
与此同时,一群笨手笨脚的反政府武装分子袭击总统未果之后,开始了流亡他乡的漂泊生活......而一直在卡哈拉里做研究的动植物学家安德鲁斯蒂,开着无刹车,既能无人驾驶、又能上树的破旧吉普,代替牧师去接来做乡村教师的汤小姐,这一路可让汤小姐见识了这辆吉普的与众不同和安德鲁斯蒂博士头衔之外的另一面。在“车上树”的时候凯第一次遇见了安德鲁斯蒂和汤小姐,并以为他们是神仙!当他把瓶子给安德鲁的时候,安德鲁斯蒂却让他丢掉,于是凯愤怒的走开了。凯离开之后由于射杀了文明时代驯养的山羊被当地政府收押3个月,幸好安德鲁斯蒂雇佣他做了11星期的义务服务。这就为他们合伙智斗武装分子埋下了铺垫。当反政府恐怖分子闯进村子,挟持了汤小姐和她的学生时,正在户外做研究的安德鲁斯蒂发现了这一危情,并准备了对策开始了对唐小姐的营救。而作为安德鲁副手的凯则机智的完成了安德鲁斯蒂交给他的任务。最终,所有人被救,而且无一人伤亡,当然,除了反政府恐怖分子。
故事虽然结束了,可是对于故事中的有些人物的印象还是无法磨灭。
来自原始文明的凯与现代文明的事物撞了个正面,于是喜剧诞生了,就像卓别林的哑剧一样充满了趣味和欢乐。凯把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圣物,把它看作上帝的恩赐,神圣而高贵。以至于把西方文明人扔下的垃圾---那只破瓶子当作慈爱的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而此刻相距600公里的大都市到处可见这样的垃圾,人们为名誉、利益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勾心斗角的无烟战争。反动分子也公然袭击总统发动武装斗争。
相比之下,凯所生活的卡拉哈里也许就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净土。可爱的布希族人,纯真、简单、善良、执着,没有嫉妒,仇恨,权利之争,非常纯净的种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为生存而生存。没有烦恼、负担,快乐的生活,真是感叹地球上竟然有如此简单干净的种族。里面有这样一句描述布希人的话: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你高兴的过,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时钟或日历来决定作息。 这与卡拉哈里相聚600公里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们推动社会进步的初衷是为了更舒适地享受生活,使得现代文明得以发展前进。可是先进的文明却使得大家过的更加辛苦,背上了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以至于一些不堪重负的人就更向往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反复的投胎,让自己只过小时候的快乐日子;还有些人选择到处去流浪,随遇而安,饿了就讨口饭吃,烟瘾犯了就去借个火,困了就找个汽车轧不到的地方席地而卧。那叫一个超脱。
而动植物学家安德鲁斯蒂不愧是个顽固的知识分子,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一个“书呆子”,在女人面前就像一头错喝了乙醇的小鹿,到处乱撞搞破坏。他虽然有时犯浑,但在关键时刻还是展现了男人在危急时刻的勇敢,更何况还是在自己心仪的对象遇到危险时,更是义不容辞。这时候他利用一切掌握的资源,让凯用药剂把6个恐怖分子麻醉后,主动出击把另外2个玩牌玩到头脑发烧的土贼缉拿就擒。绅士的安德鲁斯蒂在最后展示自己英雄一面的时候,机会却被别人抢走了!
在中国,这显然是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谦虚,以至于功劳被窃取也不愿去捍卫自己的成果。不过这个“可爱的笨男人”最终还是获得了“弃城就乡”汤小姐的芳心。也许是她看透了城市中各种噪音的喧嚣和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相比之下,这种淳朴而无意识的搞笑节目更让她觉得舒心、快乐,让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样看来,这个虚拟的上帝并没有发疯,而是在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感情路上种下一些带刺的玫瑰,在国家政权的康庄大道上安排了一个强盗,但最终一切还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继续向前、向前......
我想上帝如果真的存在的话,他看到这里发生的一切,一定也会暗暗发笑:一切皆有定数。听到这话,如来也笑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