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金矿成矿理论的回顾与评述
2020-01-14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小秦岭金矿发现伊始,金来源于太华群的看法即占主导地位,认为是各种地质作用,特别是混合岩化作用导致变质含矿热液的形成及金的富集与成矿。此后太古宙绿岩说也曾风靡一时,小秦岭被认为是太古宙绿岩型金矿。当熊耳山区在熊耳群火山岩中发现大型的上宫金矿后,有人又提出熊耳群是豫西又一金的矿源层,至于小秦岭太古宙的金矿与熊耳群中的金矿关系如何则未有人认真探讨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花岗岩成矿论逐渐兴起,小秦岭的文峪岩体、华山花岗岩体及熊耳山的花山花岗岩体均被认为是金矿的母体。近年来在矛盾较多的情况下,多源成矿论正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折衷的理论似乎更能回避各种矛盾。已提出的成矿理论在金的成矿时代问题上更是众说纷纭,先后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胡正国等(1994)认为从晋宁期开始在每个构造旋回中金不断地从太古宙片麻岩中带出及浓缩成矿。笔者认为在探索豫西金矿成矿作用的过程中,出现分歧及争论是很自然的,正确的方式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防止自我僵化。笔者坚持成矿理论的研究必须以区域地质研究为基础,否则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将成为空中楼阁。
从区域地质的角度来看,已提出的成矿理论是经不起推敲的。例如河南华北地台南缘多处出露太古宇,且经研究后多处被认为是太古宙绿岩,而熊耳群在华北地台南缘区分布面积超过6000km2,但为何地台南缘的金矿几乎仅集中在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又如环北秦岭出露一个燕山期的S型花岗岩带,何以此花岗岩带的岩体仅小秦岭、崤山、熊耳山等少数岩体控矿?事实上对太华群及熊耳群的样品测试结果并未出现金的丰度值异常现象,相反,小秦岭片麻岩中往往金的丰度值低于克拉克值,此曾被解释为由于金的成矿作用导致地层中金的亏损,但地台南缘不含金矿的太古宙片麻岩分布区金的丰度值也很低的事实表明这种解释是牵强的。目前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还难以确定成矿时代,但野外观察表明金矿化明显较前述的几个花岗岩体侵位时间要晚,且金矿脉的空间分布完全不受花岗岩体制约。因此前述几个花岗岩体控矿的理论亦难以成立。更令人费解的是华北陆块南缘自中元古代熊耳群到侏罗系之间,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均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并未见到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因此,多构造旋回的多期成矿缺失厘定的依据。
在深入研究地台南缘区域构造演化及金矿化的时、空分布后,我们确信豫西的主要金矿化受拆离伸展构造控制,金的成矿时代在燕山期末,金及其他成矿物质是深源的。以上看法我们在省内的学术刊物及国内的学术会议上多次阐述,对小秦岭金矿化的控矿构造问题曾在有关的论文集中发表(石铨曾等,1996),不出所料遭到省内一些长期从事豫西金矿研究的研究者反对,但也得到在熊耳山研究银金矿的一些地质工作者的支持,而国内的一些专家对我们的看法有着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