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赏析 急急 5

要重点... 要重点 展开
 我来答
但得菩提护身x
2012-12-11 · TA获得超过130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6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73.7万
展开全部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1.种上庄稼 用美德

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是因为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并且种上谷子而形成的。

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再赴约去口头回答了。

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坏的习惯要用好的习惯来代替。当代成功学指出,思想指导言行,言行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一个人的思想思路是多么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汤如冬0jU
2008-01-13 · TA获得超过13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2万
展开全部
“同教材异教法”活动教案设计
执教老师 六年级语文教师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教学内容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课 时 二



析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记叙文。全文以哲学家带领学生周游世界后到旷野上最后一课为主要内容,揭示人“要用美德铲除灵魂的杂草”的道理。课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于质朴中见隽永,是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思维训练、情感陶冶并扩大语言积累的好教材。引导学生自主体悟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具体语句,体会哲学家上最后一课的良苦用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标 1、 了解哲学家和弟子不同的除草方法,通过对比认识到哲学家方法
之巧妙,并进一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
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 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感受心灵的触动。
3、引领学生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增强感触。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最后一句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故事导入,揭题。
1、 由在德国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博士应聘的遭遇导入。(说有一
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想在德国找一份
工作,到德国20多家大公司去应聘,但都没有成功。到底是什
么原因呢?请你猜猜。)
2、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学生齐读课题。
二、
1、哲学家最后一课上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铲除杂草
2、你知道怎样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吗?
学生回答。
教学过程 备注
3、对于这个问题
三、学习“漫游世界”。
1、 自己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中那些词给你留下了较深印
象?(漫游、游历、拜访)这些词都说明这位哲学家和一般的
老师大不相同,齐读这段话。
2、 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些什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孔子领着弟子周游列国
……)
3、 语言过渡。正是这位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使弟子们学到了
真知(板书:求真知),一个个满腹经纶,成了饱学之士。就在
这些弟子们满载而归时,老师却把他们带到长满杂草的旷野上
给他们上了最后一课。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位智慧的哲学家,另外让学生明白“生活是无处不在的课堂,大自然是最精彩的课本”这一道理。
四、学习最后一课。
1、 自读课文2—9自然段,思考:“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围
绕哪个问题展开的?弟子们有哪些除草方法?你觉得这些方
法怎样?
2、交流答案。
3、你觉得方法怎样?引导比较方法的不当之处。老师知不知道
弟子方法的不足之处,可他却没说一句话,只是“点点头,示
意下一位”“微笑着”,让他们一年后,再来相聚。你觉得这位
哲学家怎样?
4、分角色读课文。

让学生对除草方法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学习第10自然段。
1、 用心读第10自然段,说说,弟子们来到相聚的地方看到了什
么? 在等待哲学家的过程中,在默视“长满谷子的庄稼地”时,
他们会想些什么?
2、 交流,理解“长满谷子的庄稼地”。想想弟子们心里为什么
想些什么?
3、交流弟子心里,想说的内容。

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里,设身处地想一想弟子们的心理活动。
六、学习第11自然段。
1、过渡:哲学家难道仅仅是想告诉自己的弟子怎样根除旷野里
的杂草吗?他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呢?指答,出示“要想根除旷
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
教学过程 备注
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指读,想想这句话中,两个“杂草”分别指什么意思?(第
一个“杂草”指旷野里的杂草,也就是现实生活里的杂草;第
二个“杂草”指人心里的私心杂念和一些不正确的想法。)
3、 我们的灵魂里有哪些“杂草”呢?(欺骗、懒惰、奸诈、自
私等等),面对懒惰这棵杂草,我们要用勤劳去驱逐它,也就是
我们用勤劳驱逐懒惰,那对于其他灵魂里的杂草,我们该如何
驱逐呢?(用勤劳驱除懒惰,用大公无私驱除自私自利,用善
良驱除凶残,用诚实驱逐欺骗……)
4、 小结:多好的方法呀,同学们让我们从小在幼小的心灵里种
下真的种子,就能开出美的花朵,就能结出善的果实。
5、 三读最后一句话。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妙,
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学生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
的人生哲理。那就是——
这就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弟子们,通过实践、观察、比较、亲
身体会到的人生哲理。那就是——
那些学生把这条人生哲理,写进了书籍之中,目的是什么?
(让世世代代的人都要记住这个人生哲理。)
对,要我们每个人都记住它,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努力践行
这个人生哲理。那就是——
理解这段话分三步。一、理解两个“杂草”;二、“灵魂里的杂草”具体指什么,分别用什么美德来占据;三、提供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
七、小结,升华。
1、 我们还是把目光回到那位博士生身上,他被几十家大公司落
聘后,最后想屈尊就驾,找到一家小公司。谁知,竟也遭到和
前面相同的厄运。他再也受不了了,质问公司老板究竟是什么
原因。老板说:“我们从你的记录上,查到了你有三次在公交车
上逃票的记录。”那位博士气愤地说:“难道我的博士文凭比不
过三张车票。”如果你就是那位老板你会怎么说呢?
2、 教师小结。(“真知有值,美德无价!” 让我们用勤劳、诚
实、善良、奉献的美德占据心灵,不给杂草有生存空间,作一
个高尚的人!)
3、作业:学完这篇课文,每个人心灵都有一种触动, 如果你是
这位哲学家的弟子,你会在文稿的最后写些什么呢?请在文后写上。

通过想象说话和写话训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谓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作业
设计 课堂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要想_________,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____________。同样,
要想_________,唯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_______。
前一个“杂草”指的是( ),后一个“杂草”指的是(
),这句话告诉我们( )
2、抄写词语。
家庭作业:1、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话。2、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漫游世界 求真知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铲除杂草 做真人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陵口中心小学 束素芳

执教老师 六年级语文教师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教学内容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课 时 二



析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记叙文。全文以哲学家带领学生周游世界后到旷野上最后一课为主要内容,揭示人“要用美德铲除灵魂的杂草”的道理。课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于质朴中见隽永,是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思维训练、情感陶冶并扩大语言积累的好教材。引导学生自主体悟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具体语句,体会哲学家上最后一课的良苦用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标 3、 了解哲学家和弟子不同的除草方法,通过对比认识到哲学家方法
之巧妙,并进一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
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4、 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感受心灵的触动。
3、引领学生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增强感触。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最后一句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故事导入,揭题。
3、 由在德国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博士应聘的遭遇导入。(说有一
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想在德国找一份
工作,到德国20多家大公司去应聘,但都没有成功。到底是什
么原因呢?请你猜猜。)
4、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学生齐读课题。
二、
1、哲学家最后一课上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铲除杂草
2、你知道怎样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吗?
学生回答。
教学过程 备注
3、对于这个问题
三、学习“漫游世界”。
4、 自己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中那些词给你留下了较深印
象?(漫游、游历、拜访)这些词都说明这位哲学家和一般的
老师大不相同,齐读这段话。
5、 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些什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孔子领着弟子周游列国
……)
6、 语言过渡。正是这位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使弟子们学到了
真知(板书:求真知),一个个满腹经纶,成了饱学之士。就在
这些弟子们满载而归时,老师却把他们带到长满杂草的旷野上
给他们上了最后一课。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位智慧的哲学家,另外让学生明白“生活是无处不在的课堂,大自然是最精彩的课本”这一道理。
四、学习最后一课。
2、 自读课文2—9自然段,思考:“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围
绕哪个问题展开的?弟子们有哪些除草方法?你觉得这些方
法怎样?
2、交流答案。
3、你觉得方法怎样?引导比较方法的不当之处。老师知不知道
弟子方法的不足之处,可他却没说一句话,只是“点点头,示
意下一位”“微笑着”,让他们一年后,再来相聚。你觉得这位
哲学家怎样?
4、分角色读课文。

让学生对除草方法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学习第10自然段。
6、 用心读第10自然段,说说,弟子们来到相聚的地方看到了什
么? 在等待哲学家的过程中,在默视“长满谷子的庄稼地”时,
他们会想些什么?
7、 交流,理解“长满谷子的庄稼地”。想想弟子们心里为什么
想些什么?
3、交流弟子心里,想说的内容。

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里,设身处地想一想弟子们的心理活动。
六、学习第11自然段。
1、过渡:哲学家难道仅仅是想告诉自己的弟子怎样根除旷野里
的杂草吗?他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呢?指答,出示“要想根除旷
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
教学过程 备注
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指读,想想这句话中,两个“杂草”分别指什么意思?(第
一个“杂草”指旷野里的杂草,也就是现实生活里的杂草;第
二个“杂草”指人心里的私心杂念和一些不正确的想法。)
8、 我们的灵魂里有哪些“杂草”呢?(欺骗、懒惰、奸诈、自
私等等),面对懒惰这棵杂草,我们要用勤劳去驱逐它,也就是
我们用勤劳驱逐懒惰,那对于其他灵魂里的杂草,我们该如何
驱逐呢?(用勤劳驱除懒惰,用大公无私驱除自私自利,用善
良驱除凶残,用诚实驱逐欺骗……)
9、 小结:多好的方法呀,同学们让我们从小在幼小的心灵里种
下真的种子,就能开出美的花朵,就能结出善的果实。
10、 三读最后一句话。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妙,
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学生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
的人生哲理。那就是——
这就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弟子们,通过实践、观察、比较、亲
身体会到的人生哲理。那就是——
那些学生把这条人生哲理,写进了书籍之中,目的是什么?
(让世世代代的人都要记住这个人生哲理。)
对,要我们每个人都记住它,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努力践行
这个人生哲理。那就是——
理解这段话分三步。一、理解两个“杂草”;二、“灵魂里的杂草”具体指什么,分别用什么美德来占据;三、提供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
七、小结,升华。
3、 我们还是把目光回到那位博士生身上,他被几十家大公司落
聘后,最后想屈尊就驾,找到一家小公司。谁知,竟也遭到和
前面相同的厄运。他再也受不了了,质问公司老板究竟是什么
原因。老板说:“我们从你的记录上,查到了你有三次在公交车
上逃票的记录。”那位博士气愤地说:“难道我的博士文凭比不
过三张车票。”如果你就是那位老板你会怎么说呢?
4、 教师小结。(“真知有值,美德无价!” 让我们用勤劳、诚
实、善良、奉献的美德占据心灵,不给杂草有生存空间,作一
个高尚的人!)
3、作业:学完这篇课文,每个人心灵都有一种触动, 如果你是
这位哲学家的弟子,你会在文稿的最后写些什么呢?请在文后写上。

通过想象说话和写话训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谓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作业
设计 课堂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要想_________,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____________。同样,
要想_________,唯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_______。
前一个“杂草”指的是( ),后一个“杂草”指的是(
),这句话告诉我们( )
2、抄写词语。
家庭作业:1、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话。2、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漫游世界 求真知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铲除杂草 做真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