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登上皇位的是奕欣而不是咸丰,历史上的局面有没有可能改写?
咸丰登上皇位后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个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社会积习已久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谁当皇帝没有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不一样了,道光时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不相信偌大的中国打不过英夷,于是定下与英国开战的决心,结果腐败的清军根本不是英军的对手。血淋淋的教训,血迹未干,以奕欣的聪明怎么可能再与英国开战。
晚清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崛起,列强入侵中国,落后就要挨打,有点头脑的中国人都在探讨救国强国的方法。奕欣是清末的政治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他要是掌握大权,必然向西方学习,中国开放的步伐将快很多。
从同治到光绪初年,奕欣是议政王,管理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出现了“同光中兴”的局面。他的光芒一度盖过了慈禧。所以被慈禧陷害,以莫须有罪名罢免了他一切职务,后来朝廷上下为奕欣申辩的声音很大,慈禧为平复贵族及官员的情绪,恢复了奕欣的职务,但是受到打击后,奕欣积极性下降,工作畏首畏尾,洋务运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奕欣继承皇位,没有了咸丰,就更没有了慈禧,避免了慈禧的掣肘,洋务运动效果会更好,至少比现实中的要好很多。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除了日本和沙俄有侵占中国领土的愿望,其他国家主要是为了和中国做生意,中国开放了,他们就没必要诉诸武力。而且闭关锁国就会落后,开放学习就能进步,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奕欣的洋务运动无疑是对中国发展有利的。
西方列强想的是与中国做生意,中国要是战争不断,炮火连天,生意还怎么做?所以他们也不希望中国处于战争状态。大清政府当然也不希望内乱。外部有人帮助控制战争,晚清的战争会少很多。
战争少了受益的是老百姓,国家进步了受益的也是百姓。要是奕欣当皇帝,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咸丰当政强,比慈禧当政更强。
有人会想到,奕欣当皇帝会不会让国家走向君主立宪制?可以肯定的说,不会!
奕欣死后,谥号“忠”,他是忠于光绪吗?不是。光绪主导的戊戌变法,是向日本学习,要走君主立宪制道路。奕欣坚决反对。他是效忠慈禧吗?更不是。他和慈禧斗过,杀了慈禧的红人——大太监安德海,也被慈禧罢免过一切职务,他和慈溪有扯不清的恩怨情仇。他的忠是对爱新觉罗家族的忠,是对大清王朝的忠。所以,他是不会把皇权交出去,实行君主立宪制的。
总之,奕欣当皇帝,国家会减少动荡,战争会少些,百姓日子会好过些,社会会进步些。
道光1850年驾崩,奕欣1898年去世,如果奕欣当皇帝,能在位48年,这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会好很多。不过奕欣的儿子都不争气,奕欣死后,他开创的局面难以继续。
封建社会的灭亡是必然的,谁也改变不了。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