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众所周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仗,打的就是钱粮,拼的就是国力。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平时也是要吃饭的,但是打仗的时候更加耗费粮草,而且消耗量远胜平常!
古代打仗时的粮草消耗
孙子兵法有云: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餽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打仗的时候,要带兵,要带甲,要带兵器,辎重,要维护,还要运输。一个全脱产的兵士,需要2-3个自耕农的产出来奉养;一匹战马,需要3-5个自耕农的产出来奉养。
战士在前方打仗,后方要有辅兵来处理内务,饮食,保养,战马,安营扎寨,维护武器和车辆等等庶务。古时候,打仗大都在农闲时分,这样可以调拨更多的青壮和物资,如果赶上了农忙时候,连农时和收成都要遭受损失。
古时候生产力低下,一亩地产出,上缴了税赋,只能供应一户人家勉强到第二年的秋收,如果抽调青壮,就是损失了耕作的劳动力,会导致粮食减产。国家打仗,抽调的是国库的存粮,但是国库的存粮,也要负担一定的农业欠收的应急。一次战争,会损耗大量的物资和粮草。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肚子里有粮,心里头才能不慌。所以士兵出征,就算是临时的,也要随身带着三天的干粮。如果粮草供应不及时,损兵折将,败阵逃亡还是小的,会演变成对地方的骚扰和侵袭,这才是最要命的事情。
还有运输,运输是最耗费粮草的,士兵从各地开赴战场,到了战场,粮草会消耗十之七八。沿途各地的耗费,还有运输粮草的人力,消耗都非常大。最重要的是,运输粮草的人力也是要吃饭的,他们运输五十斤粮食,自己一路上可能都要吃掉三十多斤才能到目的地。
更别说的是,沿途各级地方官吏,吃拿卡要,各种无所谓的漂没和沉没成本,都增加了粮食的消耗,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的问题。
从古至今如何解决战时粮草供应
历朝历代,为了解决前方打仗的粮草问题,各朝各代都想出了许多的办法。三国时,曹操搞军屯,是让士兵半耕半战,保持供应。唐朝时的府兵制,给予士兵战后巨大的报酬,但是要求士兵自行解决开拔时的物资调配。
明朝的卫所制度,也是半军屯性质,但是后期因为粮草供应的问题,许多卫所士兵已经退化成全职的农民了。为了补充粮草,明朝甚至在盐税上下功夫,要求商人运送粮草去边关,才能换取交易盐务的盐引,但是后期也因为粮草供应耗费巨大,盐引也成了内部交易的名额,但是补充粮草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到了近现代,抗战时期,我党采取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产运动,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军屯形式。解放后,在新疆、东北等地的生产建设兵团,也是同样的目的。现在我军,一样保有随手种菜的优良传统。
结语
即便是运输便捷,生产力高涨的现代,世界各国打仗,前线的粮草供应依然是头号的问题。因为,人是一定要吃饭的,不论打了胜仗还是败仗,都是要吃饭的
为什么说古代打仗最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