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丞相设内阁是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
内阁的没落
内阁为诸曹总汇之区,掌议政事、宣布诏旨、办理本章、祭祀典礼、修书存档等事。内阁品高位崇,但也只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办理一些日常政务,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阁权时受削弱和牵制。
1730年(雍正八年)军机处成立后,军机要务由枢臣承旨,内阁成为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权任渐轻。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改题为奏,内阁成为“闲曹”。1911年(宣统三年)5月,与军机处一起被撤销,另组西欧式的责任内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朱棣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朱元璋
朱元璋,他当时由于是开国皇帝,所以他想到的东西非常的多,他为后代子孙考虑,怕丞相和宰相功高盖主,为了能够加强皇权的独立性,所以他就废除了丞相和宰相。到了清朝时期,皇帝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控整个朝廷,所以他们选择了利用大臣们相互之间权力制衡,所以设立了内阁大臣这样的职位。
明初,朱元璋仿元制,中央政事主要由中书省处理,但由于朱元璋无法忍受中书省对自身权力的分薄,所以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不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处理国家大政,专制一切。不过,以一人之力处理天下事务,肯定是力不从心,所以朱元璋仿宋代殿阁学士之制,设大学士以充皇帝顾问,办文墨。
明成祖时,选派大学士入文渊阁办事,参与机务,称为 “内阁”。最初内阁大学士官位并不高,权势也还少。明仁宗以后,内阁专任批答文章,草拟诏令,品位渐次提高,权势随之增大,甚至超过宰相,号为 “辅臣”。
古代官职演变
在历史上经常听到丞相,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的官职名称,丞相和宰相都是起源于秦朝,那时候宰相的官职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要的军政权力。当然在很多朝代有好几个官位都和宰相的权力相同,比如在秦朝初期就设立太宰和相国,到了汉朝的时候,又设立了丞相和大师徒,到了唐朝时期,又设立了尚书令和中书令,其实不管叫什么名称,他们的职责其实都和宰相丞相差不多,位高权重手握军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