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直接称帝?有哪些原因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也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其实在很多读者看来,曹操是有能力直接称帝的。但是曹操却没有选择称帝,这是令许多读者所不理解的。
曹操不直接称帝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曹操的年纪已经大了,他想要将机会称帝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儿子。曹操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他不会选择自己称帝。曹操并没有掩饰自己想要取代汉室的野心,但他也明确提出了代汉自立的时间表。他本人是不会迈出那终极一步的,就像当年的周文王那样,做好了一切取代商朝的准备,却把最后一击留给了儿子周武王。
2.曹操觉得自己得罪太多人了,已经没有了民心。曹操觉得他得罪太多人了,且为保汉室江山采用了一些非常的手段,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等,让他的名声不好,天下没有理解他的人。一旦他放下军权,当然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并不像为了称帝而丢掉自己的军权。他自己也清楚没有了军权,他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曹操不称帝时为了军权,也是为了自己的地位。
3.曹操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他只不过统一了中国北方,但是却无法击败刘备和孙权。如此一来的话,倘若他随意称帝,那么又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甚至让敌人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样的局面是不利的。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做事情会考虑周全,他知道自己的权力早已经超过了皇帝,即使没有皇帝的名号,天下终究还是归他管的。所以,曹操并没有选择称帝,是因为当时的局面还不适合他称帝,也没有足够的条件令他称帝,这也是曹操不称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原因分内部和外部。
内部原因,得不到士族阶层的认可。
从出身来说,宦官之后这个名词让他备受士族阶层的鄙视。
而携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则让拥汉的士大夫们视曹操为国贼,派人数次行刺。而其他士族虽不做声,但也不过是因为曹操势大,暂不反抗而已,只要曹操敢称帝,以士大夫抱团的性质,则天下共讨,魏国势必大乱。
所以尽管到了临死前一年(219年),已经是“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但曹操仍然心生顾忌,不枉自称帝。
外部原因则是孙刘集团的存在,就在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的这一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历经两年的战争后,刘备最终击败曹操,夺得了汉中地区,兵锋直指关中平原;同年,孙权为了争夺淮河流域,再次出兵围攻合肥;趁着曹操对抗孙权之际,刘备一方的关羽又从荆州派兵北伐樊城,并俘虏了曹操的大将于禁。
尽管曹操与孙权紧急休兵停战,随后孙权袭取荆州、斩杀关羽,解了曹军的樊城之围,但与此同时,孙权的势力也再次做大,占据了从荆州到建康(南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于是,在关中平原一侧,有占据秦岭以南的益州(四川)和汉中地区的刘备虎视眈眈;而在整个辽阔的长江战线上,则有孙权的军队隔江对峙。
因此,尽管曹操在内部耀武扬威、不停斩杀拥汉派的士族,但在对外战场上,刘备和孙权这两个最大的隐患威胁,却始终未能铲除,这也成为了曹操称帝路上最大的隐患。
在曹操看来,尽管他距离皇帝只是差一个名分的问题,但只要他不称帝,他就仍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中央的名义讨伐作为地方势力的刘备和孙权,怎么说都还拥有那么一些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但如果他篡汉称帝,那么一方面他要背负“篡汉”的罪名,另外一方面刘备和孙权肯定也会称帝,这样大家就会变成平起平坐,而他曹操反而被人落了口实,在舆论上处于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