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好文言文的原因
1. 当代社会不需要学习文言文的10个理由是
1.我觉得文言文是很没有必要学的东西
因为它对我们日常生活没有一点用处
好比我们去买菜
要用到语言运用,要用到计算,偶尔走在大街上要用英语交谈
但是我们什么时候要用文言文说话呢?
2文言文离我们太遥远了
虽然是一种传统文化
但是我发现这种传统文化只是一种大负担
我们本来就要背很多的东西
再背那些对生活毫无意义的文言文就真的很浪费了
3.我不喜欢所谓的“这是我们中华的灿烂文化”之类的话
再怎么灿烂 如果加重了我们的学习任务而对我们本身没有任何作用的话
又有什么意义
那些文字以及辞藻的用法
和今天的语言运用没有关联
每每让我看到
就觉得好象在看天文
2. 为什么学不会文言文呢
1.你要对现代文句子的结构熟识,状语定语补语要精通,这个学不好,去翻译文言文,都是枉然。因为文言文一般是独字成词。
比如“虽然”,这是典型的古今异议,古文里“虽”和“然”是两个词,前者表示虽然,后者表示这样,整个合起来作一个介宾短语,如果你按现代文理解,“虽然其亦欣然”,就只能翻译成:虽然他也高兴。很显然这个句子是不完整的,正确的翻译是:虽然这样他仍然高兴。这就是靠句子结构分析出的不妥。
2.熟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常见的“反”其实是“返”,“只”其实是“止”……整个中学有近百个通假字,需要记的也就近二十个。翻译通假字的机会不多,但遇见了能知道总是好。
古今异议比较重要,上面所举的“虽然”就属此例,再如“假”古为“借”的意思,还有“可以”、“非常”,其实一般多字的古今异议词,都是因为古文一般独字成词,这个原则一定要牢记。所以“可以”在古是“可”(可以)“以”(用),“非常”在古是“非”(不是)“常”(平常的)。
3.熟悉词类活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这就是正规的文言文语法了。
这些也是可以用句型结构来分析的。比如名词动用,我给你举个都知道的例子,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至少知道,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谓语是必须的(感叹句当然排除在外),“君君”看起来是两个名词,很显然缺少谓语,也就是缺少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否则只能翻译成“君主君主”,所以第二个君很显然必须是谓语,“君君”的意思是“君主要像个君主”。
这类文言文语法相对较难,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记忆,但这些,要是做到我说的一点,掌握起来会容易许多。
再举个例子给你,比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说某个医生“活死人”,从字面意思看,难道是说“某个医生是活死人”?且不说这个意思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我们先分析句子结构。“医生”显然是主语,谓语是什么呢?如果按表面意思翻译,显然缺少谓语,即使是“是”这个词,古文也需要动词“乃”或者叹词“也”之类的表达出来。所以这个句子必须拆开,根据独字成词原理,“死人”是死了的人,活字肯定有单独的意思。如果你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那么你就知道“活死人”该翻译成“使死人活”。即使你不知道意动用法,那也是能分析出有问题的。
3. 孩子文言文学的不好,怎么办
孩子12岁前接触并多阅读文言文的文章或者名著(孩子可能一时看不懂,但是相信我,孩子会对那些华丽的诗词产生兴趣,觉得好牛,不一定全能明白,但是首先形成一个印象)然后等孩子在学校接触到真正意义的课文,你会发现孩子会有质的飞跃,理解起来一点也不难,手到擒来。
现在的话,建议家长培养他阅读的兴趣,网上是有一些好的小说的,作者的文学素养很高。现实中可以多读一些国内外的大家作品,文学是相通的,不是学好现代的古文就学不好了,不要着急,慢慢引导。
青春期孩子的心思会重一些,这时候不要去宣导语文好难,他学不好 这种潜在暗示,本来可以学好的也不会去努力了。
4. 你有什么理由不学习文言文翻译
小区内一瞥
要把“你有什么理由不学习”翻译成文言文,先来看看句子里面的词语可以用哪些文言词语来替代,翻译句子就容易多了。“你”文言词语可以翻译为“汝”。“有什么理由”翻译成文言词语可以是“缘何”。“不学习”翻译成文言词语可以是“未读”。“你有什么理由不学习”翻译成文言文可以这样说:汝缘何未读也。
5. 现在科技发达不学文言文的理由是什么
从网络语言看文言文的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可能听不懂古人说话的语音,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我们可以读《诗》,读《史》……
经常在BBS潜水,我才意识到了文言文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文言文在世界上是独此一家,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将书面语和口头语剥离。文言文简约、韵朗上口,信息含量大,充分发挥了汉字六书构词的特点,文言文一直使用到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随着白话文的推广,文言文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大家可能会看到,每一年《现代汉语大字典》都会说收录了多少多少新词,但是,这样的速度在火热的BBS和博客时代是多么的落伍。如果是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上网或者平时不怎么上网、甚至不上网的人们如果来看BBS,恐怕有很多地方会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如:顶、沙发、斑竹、JJYY、BT……
以BBS为代表的网络因为身份的隐匿性和言论的相对自由使得人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言论,除了部分精髓,大多数低俗无聊的语言充斥着网络,造成了网络语言的庸俗化。
网络咨迅的快速及时使大多数人可以很快的对咨迅进行迅速的反馈,当然速度(也包括键盘输入和习惯的手写的速度差别)带来的缺失就是人为简化、校对的缺乏和缩写流行,造成了网络语言的快餐化。
使用网络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富于朝气和创新,敢于蔑视权威和传统,所以不会苛守固定的模式和路子,可以把任何新事物用于自己的生活中,网络语言更新率不亚于流行时尚的变化,所以网络语言具有流行性。
但是大家想过吗?我们日常正式生活的书面或者口头都很少用网络语言----除非你是阿飞式的叛逆分子。每一个人碍于自己的社会、家庭身份与地位还是以生活中的语言说话。因为我们现实的生活与网络虚拟世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当然两种语言各自使用不同的背景场合了。
至此我才明白,老祖宗创立并坚持使用文言文是为了我们的文化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不消失。
因为文言文,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现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同时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国,只留下一推遗址。
大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汉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么听不懂对方的话可以相互沟通,这奠定了中国各地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记载文化的文字,脱离了与口头语接近的白话文,避免了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断或者误解:
别说一百年,就是年纪大一点的人们来听今天的小孩说话,恐怕有很多内容是丈二摸不找头脑的,别提几千年了。
据历史考证,东南沿海一带的客家话是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和语言的,广东的粤语带着很多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结构。而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并不是最正宗的汉语,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后的产物!
网络语言的发展更证明了没有知道明天的语言会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只要是经过基本识字教育,就可以读诗三百,可以读乐府,可以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两千年前的《史记》和近代的一篇文言文在语法句式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言文的使用,不仅使得中国记载史料所耗费的物质最大化的精简,而且保证了文化的延续传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运动不仅错误的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盘否定了文言文,这相当于毁坏了中华文化的两大基石。
希望大家平时多读读文言文,补习补习自己的传统文化课。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