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佛有哪七个佛号
展开全部
佛无量劫修行、证无上觉,所得的十种「称号」、「名称」、或「头衔」,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种功德威力。也许有人会问:佛为何有这么多称号?答:因为佛的法身功德无量,故其号实亦无量,这十号亦是检其要者,略而称之而己。
佛的十号是
「如来、 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1 .如来
「如来」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其义为:乘「真如」之道而「来」。 《成实论》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佛与众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实证此真如之性者。因己亲证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来此世间。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虽「无来」而现「有来」,这一点很容易使一般人困惑,故我再进一步解说:因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来,然而真如之性是无来无去的;故如来乘真如之道而来,即实无来;「性」上虽无来,而「相」上仍现有来。「如来」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来以依真如之性而「实无来无去」,这是佛自证境界的「大智」,而佛「现有来」则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现于世,度化众生。是故如来之来去,实如镜中花、如水中月,虽无来而亦现有来相(犹如镜中虽实无花,而现有花相;水中虽实无月,而现有月相。镜中花、水中月之体,了不可得,不得谓有,亦不得谓无,离于有无,绝一切名言思议,是即如来法身); 以为成就一切众生故,起于大悲,而现有来去之相。是故为佛弟子,应生如是信解,谓如来已证入真如不生不灭、实无来去之本性,而能依于无尽大悲本愿,为诸众生现于来去,故得号为「如来」,此即一切佛果功德之总体(或总号),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语密义之所在。无量佛之本、迹,悲、 智,尽摄其中。若了佛之本怀,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决定大乘,无复魔事。
2 .应供
「应供」之梵文为「阿罗诃」Arhat,其义为一切天与人皆应供养;因为佛成就了无量功德,为一切众生之良福田,所以一切世问皆应供养。然而众生供养佛,实在不是因为佛需要众生的供养,而是佛为了成就众生,且令众生得以修「舍」。「舍」即是布施,可成就擅波罗蜜,此乃修行菩萨道中最主要的一门,故檀波罗蜜居六波罗蜜之首。举要言之,菩萨从初发心开始,乃至于成等正觉,甚至在成等正觉之后,于无量劫中,都还是在修行檀波罗蜜,以檀波罗蜜为首要,一切诸佛菩萨皆同此行。因此,佛如来为了接引众生入菩萨道、行菩萨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觉,与佛如来一般无二,是故教示众生供养如来。是故,为了成就众生「能舍、不贪、 不吝」之心,终而能成就「广利一切众生」之心,才是如来「应」众生「供」养的真义。又,佛虽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应该供养如来,乃至应供养三乘贤圣,但佛弟子于供养时莫作是念,莫以为佛真的需要我这一饭一食、一花一果之供,这些供养品,佛实不需,因为佛已证金刚不坏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连三乘圣人也都不用;不但三乘圣人不用,即连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无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况圣人?是故当知,佛世尊劝世人应供养如来,纯然是为了给众生一个修福田、种善根的机会,以此善根因缘,得近佛道,得修菩提。
3 、正遍知
「正遍知」之梵文为「三藐三佛陀」Samyaksam˙ buddha。「正」即不偏不倚,「遍」即普遍,「知」即知觉· 觉悟。正遍知亦称「正遍知觉」,又名「等正觉」。佛之所以得称为正遍知的原因,是佛于三世、十方一切世界之有情、无情、圣、凡、 因、果,皆得正遍知觉。佛此知觉为相对于菩萨、声闻、与凡夫而言;如经上所说:「正」是对待于二乘而言,以二乘行人虽亦有觉,但其觉悟不是最正的,以其趋于偏空故。如来知觉之「遍」是相对于菩萨而言,指菩萨的觉悟虽然是正的,但并非普「遍」,无法如佛一样于遍三世十方无所不知,所以菩萨尚未达无上觉之果德。一切贤圣中唯有佛独得正遍之智,故名正遍知。至于「知觉」二字,则相对于凡夫外道的不知不觉。
4 、明行足
「明行足」之梵文为「鞍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ācarana-sam˙ pa-nna 「明」是三明,「足」是具足;此指佛于三明六通悉皆具足。顺便提及,三皈依文中的「皈依佛,两足尊」,其中「两足」并非指两只脚。这个「足」字也是具足之意,「两足」即是两种功德!「福」与「慧」― 悉皆具足。「皈依佛,两足尊」之义为:以佛之福与慧都具足圆满,所以我们归投依止他。「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另外,与三明类似还有所谓的三通,即天眼通、宿命通、 漏尽通(这是六通中的三项,六通为除此三通外,再加:天耳通、他心通、 神足通)。「通」与「明」的比较是:「通」的层次较低,而「明」则较高;三明于论典中又称「三达」。「通」表示能知道有某事于某地、 某时发生,而「明」则不但知道其事,且更进一步了知其事之前因后果、一切有关之因缘等。以上是解释「明」与「通」的差别指自修成就道果,「行」是指教化众生,令众生亦得成就道果他之行皆已具足成就,故佛得称为「明行足」
5 、善逝
「善逝」之梵文为「修伽陀」Sugata其义为好去。「逝」为逝去之意;善逝义指如来离去此世问时,为入于涅盘法性,故其离去为善境界。大智度论云:「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反之,众生报尽命终离去之后,多半还是回到六道之中,盲盲目目、糊里胡涂地轮转不息,受苦无尽,故称不善逝。又,佛如来所证的境界是「乘真如法性而逝」,因为真如法性为至善之境,故称为「善逝」。「善逝」这个名号,恰与佛的第一个尊号「如来」成为一对。「如来」指佛来此世间之真实相状,「善逝」则指佛离此世问之真实相状!一来一去:「如来」是指虽无来而现有来,以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善逝」是乘真如之性而去,而实无去。因此,「如来」与;接着,「明」是,而佛于自修及化「善逝」之实义为:来而无来,无来而来;去而无去,无去而去。有人问:佛涅盘后,生为众生的我们应如何处?佛为何如此不慈悲要入涅盘,为何不度众生,舍众生而去?问这些问题的人,之所以有此种种疑问,是因为不了解佛实乃乘真如之性而去,以乘真如之性故,而实无去;故不应言佛实有去,佛实有入涅盘。若了此深义,则知佛实常住,永无涅盘故(亦即:「佛常在你身边」)。简言之,「如来」与「善逝」这一对圣号,其精义即是「无来无去」,以第一义谛言之,不但佛身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究竟同于「如来」之性,同于「善逝」之性,同于真如之性!以皆真如所现故。
6 、世间解
「世间解」之梵文为「路迦惫」Lokavid。「世间」有有情世问」及「无情世问」两种,「解」之义为知解;「世问解」指一切世问之事理、因缘果报等,佛皆了知,以如来已证得一切智智,故所有世问一切凡圣、染净、事、理、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佛悉知悉解,故得号为世问解。
7 、无上士
无上士之梵文为阿耨多罗Anuttara。「士」有四种,即:下士、中士、上士、无上士。下士为声闻,中士为缘觉,「上士」(或「大士」)为菩萨,「无上士」即佛,以佛于一切众中为无上故。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一切大菩萨皆称为大士;然一切世问唯佛最尊、最贵、 最上,世间无有如佛者,故佛称无上士。「无上士」或单译为「无上」。
8 、调御丈夫
「调御丈夫」,又译为「调御师」,其梵文为:“富楼沙‧昙藐婆罗提”Purūs˙a-damya-sārath。一切众生之烦恼,佛皆能调伏之。经中赞佛云,调御乃调伏、昙藐婆罗提」降伏之义;指「调御大调御,能调无不调」,故称佛为调御丈夫。又,「调」者调解也,「御」者驾御也。调御亦有开化、教化之义,谓一切众生佛皆能调伏、教化,令至于善道。
9 、天人师
天人师之梵文为「舍多提婆、 魔㝹舍喃」。Śasta -deva-manus 「天人师」之义,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师」。关于这一点,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众生界共有六道,为何说佛只是天与人二道之师?难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师?须知这称号只是举其要者,而概括其余,在佛法的名相中称为「以简摄繁」或「以上摄下」。因为六道之中,天与人二道之众生业障较轻,善根较具足,相对于其它四道而言,比较容易修行佛法,故举天人二道而摄其余,因而称佛为「天人师」。再者,事实上,毫无疑问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一切众生界,因此佛实为一切众生、一切世问之导师,这是无庸置疑的。
10 、佛世尊
「佛世尊」此三字在这裹虽是合在一起说,但实在是两个尊号:「佛」与「世尊」。「佛」之梵语为Buddha,义为觉者、开悟之人。「世尊」之梵语是「薄伽梵Bhagavam˙」。邑,其义为有德,以有德故为一切世间之所尊奉。因为古时在印度有些外道亦有妄称「世尊」者,为别于彼,故加上一佛」字,故「佛世尊」合称之义即:此世尊为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薄伽梵也,而非其余。在此顺便提一下,有人曾有此疑:佛既已了断烦恼,出离世间名利,为什么佛还有十号,这不是说佛还贪着虚名吗?答:须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因为十号中的每一尊号,都是代表实实在在的修行与功德,并非「虚妄」的,而是名实相符、表里一致的。譬如世间的「博士」学位,是代表许许多多在各专业上的训练研读、研究之总成绩,不是虚妄的;若未得此等训练、研究而达相当成就的人,是不能妄自冠上「博士」的称号的;于修行上也是一样,未达正等正觉地步的人,是不能妄自称得十号,乃至其中任何一号,故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而是名实相符,以如来功德真实不虚故。以上为介绍佛之十号,此十号即是代表佛之法身功德。为佛弟子应常念佛,而念佛法门中又以念佛之法身为胜、为上、为究竟。
PS:【如来】和【佛】同为十号之一,没有【如来佛】一说,如来=佛。
【如来佛】一说是典型的门外汉,可见小说家的错误之严重。
譬如一个人姓张
你可以称他:张先生。老一辈人称他为:张同志
如果你现在叫他:张同志先生或张先生同志
这不是很奇怪吗?把如来佛就是犹如这样。
佛的十号是
「如来、 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1 .如来
「如来」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其义为:乘「真如」之道而「来」。 《成实论》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佛与众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实证此真如之性者。因己亲证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来此世间。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虽「无来」而现「有来」,这一点很容易使一般人困惑,故我再进一步解说:因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来,然而真如之性是无来无去的;故如来乘真如之道而来,即实无来;「性」上虽无来,而「相」上仍现有来。「如来」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来以依真如之性而「实无来无去」,这是佛自证境界的「大智」,而佛「现有来」则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现于世,度化众生。是故如来之来去,实如镜中花、如水中月,虽无来而亦现有来相(犹如镜中虽实无花,而现有花相;水中虽实无月,而现有月相。镜中花、水中月之体,了不可得,不得谓有,亦不得谓无,离于有无,绝一切名言思议,是即如来法身); 以为成就一切众生故,起于大悲,而现有来去之相。是故为佛弟子,应生如是信解,谓如来已证入真如不生不灭、实无来去之本性,而能依于无尽大悲本愿,为诸众生现于来去,故得号为「如来」,此即一切佛果功德之总体(或总号),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语密义之所在。无量佛之本、迹,悲、 智,尽摄其中。若了佛之本怀,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决定大乘,无复魔事。
2 .应供
「应供」之梵文为「阿罗诃」Arhat,其义为一切天与人皆应供养;因为佛成就了无量功德,为一切众生之良福田,所以一切世问皆应供养。然而众生供养佛,实在不是因为佛需要众生的供养,而是佛为了成就众生,且令众生得以修「舍」。「舍」即是布施,可成就擅波罗蜜,此乃修行菩萨道中最主要的一门,故檀波罗蜜居六波罗蜜之首。举要言之,菩萨从初发心开始,乃至于成等正觉,甚至在成等正觉之后,于无量劫中,都还是在修行檀波罗蜜,以檀波罗蜜为首要,一切诸佛菩萨皆同此行。因此,佛如来为了接引众生入菩萨道、行菩萨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觉,与佛如来一般无二,是故教示众生供养如来。是故,为了成就众生「能舍、不贪、 不吝」之心,终而能成就「广利一切众生」之心,才是如来「应」众生「供」养的真义。又,佛虽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应该供养如来,乃至应供养三乘贤圣,但佛弟子于供养时莫作是念,莫以为佛真的需要我这一饭一食、一花一果之供,这些供养品,佛实不需,因为佛已证金刚不坏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连三乘圣人也都不用;不但三乘圣人不用,即连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无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况圣人?是故当知,佛世尊劝世人应供养如来,纯然是为了给众生一个修福田、种善根的机会,以此善根因缘,得近佛道,得修菩提。
3 、正遍知
「正遍知」之梵文为「三藐三佛陀」Samyaksam˙ buddha。「正」即不偏不倚,「遍」即普遍,「知」即知觉· 觉悟。正遍知亦称「正遍知觉」,又名「等正觉」。佛之所以得称为正遍知的原因,是佛于三世、十方一切世界之有情、无情、圣、凡、 因、果,皆得正遍知觉。佛此知觉为相对于菩萨、声闻、与凡夫而言;如经上所说:「正」是对待于二乘而言,以二乘行人虽亦有觉,但其觉悟不是最正的,以其趋于偏空故。如来知觉之「遍」是相对于菩萨而言,指菩萨的觉悟虽然是正的,但并非普「遍」,无法如佛一样于遍三世十方无所不知,所以菩萨尚未达无上觉之果德。一切贤圣中唯有佛独得正遍之智,故名正遍知。至于「知觉」二字,则相对于凡夫外道的不知不觉。
4 、明行足
「明行足」之梵文为「鞍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ācarana-sam˙ pa-nna 「明」是三明,「足」是具足;此指佛于三明六通悉皆具足。顺便提及,三皈依文中的「皈依佛,两足尊」,其中「两足」并非指两只脚。这个「足」字也是具足之意,「两足」即是两种功德!「福」与「慧」― 悉皆具足。「皈依佛,两足尊」之义为:以佛之福与慧都具足圆满,所以我们归投依止他。「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另外,与三明类似还有所谓的三通,即天眼通、宿命通、 漏尽通(这是六通中的三项,六通为除此三通外,再加:天耳通、他心通、 神足通)。「通」与「明」的比较是:「通」的层次较低,而「明」则较高;三明于论典中又称「三达」。「通」表示能知道有某事于某地、 某时发生,而「明」则不但知道其事,且更进一步了知其事之前因后果、一切有关之因缘等。以上是解释「明」与「通」的差别指自修成就道果,「行」是指教化众生,令众生亦得成就道果他之行皆已具足成就,故佛得称为「明行足」
5 、善逝
「善逝」之梵文为「修伽陀」Sugata其义为好去。「逝」为逝去之意;善逝义指如来离去此世问时,为入于涅盘法性,故其离去为善境界。大智度论云:「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反之,众生报尽命终离去之后,多半还是回到六道之中,盲盲目目、糊里胡涂地轮转不息,受苦无尽,故称不善逝。又,佛如来所证的境界是「乘真如法性而逝」,因为真如法性为至善之境,故称为「善逝」。「善逝」这个名号,恰与佛的第一个尊号「如来」成为一对。「如来」指佛来此世间之真实相状,「善逝」则指佛离此世问之真实相状!一来一去:「如来」是指虽无来而现有来,以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善逝」是乘真如之性而去,而实无去。因此,「如来」与;接着,「明」是,而佛于自修及化「善逝」之实义为:来而无来,无来而来;去而无去,无去而去。有人问:佛涅盘后,生为众生的我们应如何处?佛为何如此不慈悲要入涅盘,为何不度众生,舍众生而去?问这些问题的人,之所以有此种种疑问,是因为不了解佛实乃乘真如之性而去,以乘真如之性故,而实无去;故不应言佛实有去,佛实有入涅盘。若了此深义,则知佛实常住,永无涅盘故(亦即:「佛常在你身边」)。简言之,「如来」与「善逝」这一对圣号,其精义即是「无来无去」,以第一义谛言之,不但佛身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究竟同于「如来」之性,同于「善逝」之性,同于真如之性!以皆真如所现故。
6 、世间解
「世间解」之梵文为「路迦惫」Lokavid。「世间」有有情世问」及「无情世问」两种,「解」之义为知解;「世问解」指一切世问之事理、因缘果报等,佛皆了知,以如来已证得一切智智,故所有世问一切凡圣、染净、事、理、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佛悉知悉解,故得号为世问解。
7 、无上士
无上士之梵文为阿耨多罗Anuttara。「士」有四种,即:下士、中士、上士、无上士。下士为声闻,中士为缘觉,「上士」(或「大士」)为菩萨,「无上士」即佛,以佛于一切众中为无上故。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一切大菩萨皆称为大士;然一切世问唯佛最尊、最贵、 最上,世间无有如佛者,故佛称无上士。「无上士」或单译为「无上」。
8 、调御丈夫
「调御丈夫」,又译为「调御师」,其梵文为:“富楼沙‧昙藐婆罗提”Purūs˙a-damya-sārath。一切众生之烦恼,佛皆能调伏之。经中赞佛云,调御乃调伏、昙藐婆罗提」降伏之义;指「调御大调御,能调无不调」,故称佛为调御丈夫。又,「调」者调解也,「御」者驾御也。调御亦有开化、教化之义,谓一切众生佛皆能调伏、教化,令至于善道。
9 、天人师
天人师之梵文为「舍多提婆、 魔㝹舍喃」。Śasta -deva-manus 「天人师」之义,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师」。关于这一点,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众生界共有六道,为何说佛只是天与人二道之师?难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师?须知这称号只是举其要者,而概括其余,在佛法的名相中称为「以简摄繁」或「以上摄下」。因为六道之中,天与人二道之众生业障较轻,善根较具足,相对于其它四道而言,比较容易修行佛法,故举天人二道而摄其余,因而称佛为「天人师」。再者,事实上,毫无疑问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一切众生界,因此佛实为一切众生、一切世问之导师,这是无庸置疑的。
10 、佛世尊
「佛世尊」此三字在这裹虽是合在一起说,但实在是两个尊号:「佛」与「世尊」。「佛」之梵语为Buddha,义为觉者、开悟之人。「世尊」之梵语是「薄伽梵Bhagavam˙」。邑,其义为有德,以有德故为一切世间之所尊奉。因为古时在印度有些外道亦有妄称「世尊」者,为别于彼,故加上一佛」字,故「佛世尊」合称之义即:此世尊为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薄伽梵也,而非其余。在此顺便提一下,有人曾有此疑:佛既已了断烦恼,出离世间名利,为什么佛还有十号,这不是说佛还贪着虚名吗?答:须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因为十号中的每一尊号,都是代表实实在在的修行与功德,并非「虚妄」的,而是名实相符、表里一致的。譬如世间的「博士」学位,是代表许许多多在各专业上的训练研读、研究之总成绩,不是虚妄的;若未得此等训练、研究而达相当成就的人,是不能妄自冠上「博士」的称号的;于修行上也是一样,未达正等正觉地步的人,是不能妄自称得十号,乃至其中任何一号,故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而是名实相符,以如来功德真实不虚故。以上为介绍佛之十号,此十号即是代表佛之法身功德。为佛弟子应常念佛,而念佛法门中又以念佛之法身为胜、为上、为究竟。
PS:【如来】和【佛】同为十号之一,没有【如来佛】一说,如来=佛。
【如来佛】一说是典型的门外汉,可见小说家的错误之严重。
譬如一个人姓张
你可以称他:张先生。老一辈人称他为:张同志
如果你现在叫他:张同志先生或张先生同志
这不是很奇怪吗?把如来佛就是犹如这样。
展开全部
佛说十号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阿难白言。云何如来。佛告苾刍。我昔因地为菩萨时历修众行。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实。以八圣道正见所证。名为如来。如过去正等正觉。调伏息心得至涅槃故。名如来
云何应供。佛言。昔在因位所行善法威仪戒品。十善根力修令增长。如是修习圆满至究竟位。证涅槃时断尽一切烦恼。令身口意清净无染。永害烦恼。如断多罗树头永不生芽。复次贪嗔痴等烦恼尽故。一切诸趣永不结生。超过四难生老病死苦果之法。惑苦二种而永不生。立应供号
复次令彼世间所有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幢幡宝盖香花灯果。及天上人间最上之物。供养于佛。获得最上富贵吉祥之福。是名应供之号
云何正等觉。佛言。如来具一切智。于一切处无不了知。以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十二缘生。四谛法等如是之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令起智断惑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具三明六通。复于大乘作意思求历修诸地。断尽结习成无上觉。此名正等正觉
云何明行足。佛言。明谓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行足者。为如来身口意业。善修满足正真清净。如有大衣钵等自在观照而无爱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修令满足。号明行足
云何善逝。佛言。即妙往之义。如贪嗔痴等引诸有情往彼恶趣。非名善逝。如来正智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往佛果。故名善逝
云何世间解无上士。佛言。世间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地狱饿鬼傍生等类。各具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及彼六识所缘境等一切诸法。名曰世间。正觉正知名世间解。又彼世间所有二足四足多足无足。欲色诸天。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若凡若圣。一切有情之中。唯佛第一最上无等。名无上士
云何调御丈夫。佛言。佛是大丈夫。而能调御善恶二类。恶者起不善三业。而作诸恶堕地狱饿鬼傍生而得恶报。善者于身口意而修众善。得人天福果。此之善恶皆由心作。佛以第一义善涅槃之法。显示调御令离垢染获得最上寂灭涅槃。是故得名调御丈夫
云何天人师。佛言。非与阿难一苾刍为师。所有苾刍苾刍尼。乌波塞乌波夷。及天上人间。沙门婆罗门。魔王外道。释梵龙天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佛子。故名天人师
云何名佛。智慧具足三觉圆明。是故名佛
佛告阿难。我昔经行之次。有婆罗门而来问我。何故汝之父母为汝立名呼为佛邪。佛即答言。世所知者我能了知。世所观者我亦能观。所得灭者我亦得灭。我具一切智一切了知。我从无数劫。种种修行远尘离垢。今得无上菩提。故立佛号
云何世尊。佛言。我于因地自审观察所有善法。戒法心法智慧法。复观贪等不善之法。能招诸有生灭等苦。以无漏智破彼烦恼得无上觉。是故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佛说十号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阿难白言。云何如来。佛告苾刍。我昔因地为菩萨时历修众行。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实。以八圣道正见所证。名为如来。如过去正等正觉。调伏息心得至涅槃故。名如来
云何应供。佛言。昔在因位所行善法威仪戒品。十善根力修令增长。如是修习圆满至究竟位。证涅槃时断尽一切烦恼。令身口意清净无染。永害烦恼。如断多罗树头永不生芽。复次贪嗔痴等烦恼尽故。一切诸趣永不结生。超过四难生老病死苦果之法。惑苦二种而永不生。立应供号
复次令彼世间所有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幢幡宝盖香花灯果。及天上人间最上之物。供养于佛。获得最上富贵吉祥之福。是名应供之号
云何正等觉。佛言。如来具一切智。于一切处无不了知。以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十二缘生。四谛法等如是之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令起智断惑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具三明六通。复于大乘作意思求历修诸地。断尽结习成无上觉。此名正等正觉
云何明行足。佛言。明谓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行足者。为如来身口意业。善修满足正真清净。如有大衣钵等自在观照而无爱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修令满足。号明行足
云何善逝。佛言。即妙往之义。如贪嗔痴等引诸有情往彼恶趣。非名善逝。如来正智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往佛果。故名善逝
云何世间解无上士。佛言。世间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地狱饿鬼傍生等类。各具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及彼六识所缘境等一切诸法。名曰世间。正觉正知名世间解。又彼世间所有二足四足多足无足。欲色诸天。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若凡若圣。一切有情之中。唯佛第一最上无等。名无上士
云何调御丈夫。佛言。佛是大丈夫。而能调御善恶二类。恶者起不善三业。而作诸恶堕地狱饿鬼傍生而得恶报。善者于身口意而修众善。得人天福果。此之善恶皆由心作。佛以第一义善涅槃之法。显示调御令离垢染获得最上寂灭涅槃。是故得名调御丈夫
云何天人师。佛言。非与阿难一苾刍为师。所有苾刍苾刍尼。乌波塞乌波夷。及天上人间。沙门婆罗门。魔王外道。释梵龙天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佛子。故名天人师
云何名佛。智慧具足三觉圆明。是故名佛
佛告阿难。我昔经行之次。有婆罗门而来问我。何故汝之父母为汝立名呼为佛邪。佛即答言。世所知者我能了知。世所观者我亦能观。所得灭者我亦得灭。我具一切智一切了知。我从无数劫。种种修行远尘离垢。今得无上菩提。故立佛号
云何世尊。佛言。我于因地自审观察所有善法。戒法心法智慧法。复观贪等不善之法。能招诸有生灭等苦。以无漏智破彼烦恼得无上觉。是故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佛说十号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十号】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即:(一)如来,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二)应供,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
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即:(一)如来,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二)应供,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
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有十个吧,是么?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本来佛有一万种名号,后来人们愚钝了,就慢慢简略为十种名号。 (一) 如来(梵tatha^gata ),音译多陀阿伽陀,则无虚妄。(二) 应供(梵arhat ),音译阿罗诃,良福田。名应供。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 (三) 正遍知(梵samyak -sam!buddha ),音译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四)明行足(梵vidya^ -caran!a-sam!panna ),具三明。(五)善逝(梵sugata ),不还来。名善逝。(六)世间解(梵loka -vid ),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 无上士(梵anuttara ),无与等。名无上士。(七)调御丈夫(梵purus!a -damya-sa^rathi ),调他心。 (八)天人师(梵s/a^sta^ deva-manus!ya^n!a^m! ),为众生眼。名天人师。(九) 佛(梵buddha ),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 世尊(梵bhagavat ),具玆十德。名世间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南无多宝如来、南无胜宝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南无离布畏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