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在临死前要毒死光绪?

 我来答
偶归神16
2018-01-30 · TA获得超过16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2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104万
展开全部

1908年11月十四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的傍晚,年仅38岁的清代皇帝光绪帝载恬去世。而就在第二天的下午,垂帘听政操纵政权的慈禧太后因病而死。

消息传出,人们对这诡异的事件议论纷纷,皇帝和太后纷纷去世,人们竞相怀疑光绪帝的死有隐情,有人认为光绪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因为两人的政见不合。有人认为是太监李莲英害死光绪,因为李莲英是慈禧太后这边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说光绪帝的死和袁世凯有关,袁世凯掌握军政大权,对皇帝这个位置可是虎视眈眈的,而且因为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背信弃义,导致戊戌变法改良派失败,他担心光绪回因此产生报复。说法是众说纷纭的,传闻始终是传闻,证据不够可信度也不高,光绪帝之死也就成了供人研究的一桩疑案,《清室外纪》曾有记载:“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详知??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原因,则实毫无线索。”

就在2008年11月的时候,这个疑案有了更加有信服力的说法——光绪帝是被慈禧太后下毒害死的。在国家清史工程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清光绪皇帝死因报告会”上明确给出了解释。他们在光绪帝的头发中检测出含有高浓度的砷,也就是砒霜。一份采高科技手段检测的万字报告显示,光绪是死于砷(砒霜)中毒。

自从1874年同治帝驾崩,幼小的光绪帝当上清朝的皇帝,但是这个皇帝只是个挂名的,实权不在自己的手上,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大小事。光绪帝是个心理身体都不太健康的人,《满清野史》中曾有记述:“载恬自十余龄,虽为天子,曾不及一孤儿,后之患痼疾,即由少时衣食不节使然。”因为身体的原因光绪帝经常吃药。政治上,光绪主张改良思想,大力推行变法,而慈禧则是顽固派的首要人物,一直阻挠着改革派的运动,在戊戌变法中,顽固派战胜改良派,光绪帝也因此失去自由被囚禁在瀛台,精神一度崩溃,更是用药不断。

其实慈禧早就想杀死光绪,对外声称光绪身体不好,想让光绪因为体弱多病死去,但是当社会上要求为光绪治病的时候她又改口说光绪没病,后来自己得了重病,想着可能是在光绪之前死去,于是用毒谋杀了光绪.

后来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有说:“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我想,袁世凯是慈禧太后这边的人,害死光绪帝的主谋也就不言而喻了。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去世。仅仅一天以后,统治大清国47年的慈禧太后去世。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去世的时间,仅仅相差一天。这很难说是巧合,从清朝末期,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就扑朔迷离。有人说是慈禧毒死了光绪皇帝,但一直没有什么证据而已。2008年,医学专家对光绪皇帝的头发进行了化验,化验结果证明光绪皇帝体内的砒霜含量严重超标。

一、光绪皇帝一直希望卷土重来,慈禧担心他会报复

光绪皇帝虽然一直喊慈禧为“亲爸爸,”但是她并不是光绪的母亲,而是光绪的姨母。当年,慈禧的亲儿子同治皇帝去世以后,慈禧为了继续控制实权,决定拥立光绪继位。光绪皇帝即位之后,慈禧对光绪的约束十分过分,不准光绪与亲生父母见面,甚至不准光绪吃亲生母亲送来的食物。由于长期的情感问题,光绪皇帝对慈禧存在着很大的仇恨感。但由于慈禧大权在握,光绪也是无可奈何。这是私人恩怨,此外还有政治上的较量。公元1898年,光绪皇帝推行了维新变法。不过这场变法仅仅维持了一百天,便被终止。终止这次变法的人就是慈禧太后,在此之后,光绪皇帝更是如同傀儡。不过光绪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年龄,光绪完全有能力熬死慈禧。

时间一转眼到了1908年,从这年的夏天开始,慈禧便一直卧床不起。对于这样的情况,太医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虽然光绪皇帝在囚禁中,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光绪皇帝得知了慈禧病重的消息,不得不说,光绪缺乏作为帝王的隐忍。此时光绪要做的是忍,进而打消慈禧的顾虑。问题是光绪听说慈禧病重的消息以后,立刻开始到处乱说“等朕掌握大权以后,一定要如何如何。”光绪是法理上的皇帝,一旦慈禧去世,权力自然而然的要回到光绪手里。慈禧明白,光绪掌握大权以后,肯定会原来跟随自己的官员进行清洗。慈禧虽然去世,但其还有庞大的家族利益。光绪很有可能对慈禧的家族动手,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慈禧不能留下光绪皇帝。

二、能在皇宫中下手的人,也只有慈禧太后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说是袁世凯担心光绪皇帝报复,寻找机会毒死了光绪皇帝。认真的说,这件事根本不可能。按照皇宫的规定,外来的食物和药品都会进行严格的检查。袁世凯想利用这些方式毒死光绪皇帝,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认真的说,在皇宫之中,真正有机会毒死光绪皇帝的人只有慈禧太后。没有慈禧的同意,也觉得没有人敢下手。当然,慈禧不会自己动手,可以给光绪皇帝下毒的机会多得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慈禧也不能留下光绪皇帝。在光绪皇帝去世以后,慈禧选择了3岁的溥仪继位。溥仪是光绪皇帝的侄子,慈禧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任命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与此同时,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也晋升为太后。这就在朝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各方相互牵制。

最后说一下光绪皇帝,很多人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如果他掌握实权,国家肯定能够强大等等。但在历史细节中,真实的光绪皇帝远没有这样高大。早在甲午战争期间,光绪皇帝便显露出自己的缺陷。当时,光绪皇帝抱着康熙皇帝时期的兵书指挥北洋水师。真不知道,他祖宗的那套战术怎么对付日本联合舰队。在甲午战败以后,光绪皇帝深受刺激,这才出现了维新变法。康有为大言不惭的的说“3年便可以国家富强,”光绪皇帝竟然真的相信了,这明显忽视客观事实。当变法的具体章节下来以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朝中大佬都只摇头。这样的变法看似花团锦簇,但根本没有推行的可能,更没有实现的可能。

娑婆山主
2020-09-18 · 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娑婆山主
采纳数:92 获赞数:61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句话:光绪帝太蠢!

权利能让人变成什么样呢?汉武帝逼死了自己的儿子,而李承乾要杀自己的老子!在皇权面前,亲情能价值几何?

别说光绪帝不是慈禧的亲儿子,就算他是慈禧的亲儿子,只要威胁到慈禧的地位,作为清朝实际的掌权者,弄死个把皇帝也不是什么难事。

慈禧本就不是心胸宽广的人,光绪帝和慈禧的关系又早已降至冰点,如果这位呼风唤雨半辈子的老女人嗝屁了,那么光绪上位之后会怎样呢?

什么国策、政治,且都抛到一边,我想慈禧最关心的大概还是自己的身后事吧!

清朝的主子都很擅长秋后算账,多尔衮死后,顺治将其挖出来鞭尸泄愤,张廷玉给清朝当了一辈子的牛马,到了还是被乾隆取消了配享太庙的资格。

那么光绪掌权之后又会怎么报仇呢?

他有可能将慈禧从陵墓里拉出来,先鞭尸,然后在一把火烧掉,将骨灰洒进河里喂鱼,然后向天下人细数慈禧的罪状,将其描述成一个十恶不赦的老变态!

虽然人死后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慈禧不这样想,她活着时权势遮天,死后自然也要安享富贵,那么光绪这个不稳定因素还是由她这个“老佛爷”费费心给带走吧!

光绪帝走到被鸩杀的结局,与其把原因都归结在别人身上,倒不如说他自己太蠢!

本来慈禧和光绪的关系虽不亲近,但大面上也算过得去,就算到了康有为等人闹改革的时候,慈禧对光绪也还算信任,尽管慈禧不可能放弃手里的权利,让光绪真正的亲政,把军队的掌控权都交给他,但好歹也曾表现过一些试探性的还政行为。

坏就坏在上下五千年历史中,这样的事太多了,可光绪的历史修养似乎不太过关,根本不懂什么叫以退为进,被馅饼砸中之后有些得意忘形。

再加上康有为这帮猪队友,彻底让光绪在“老佛爷”那里变成了需要提防的危险人物。

康有为等人密谋阅兵之时发动兵变,杀掉慈禧,让光绪成为大清国真正的掌权人‍‍物。

可惜“‍‍君不密失其臣,臣不密失其身,几事不密则成害‍‍”,这件事早就走漏了风声,不管是康有为他弟弟扛不住严刑逼供,把密谋杀慈禧的事交代了,还是袁世凯倒向慈禧以此事表忠心,慈禧都绝不会相信跟这些“祸害”要好到同塌而眠的光绪帝会不知道这个“大逆不道”的计划,甚至杀掉慈禧就是光绪所指使的。‍‍

慈禧会怎么想呢?

她会想:我把你从一个王爷之子扶上帝位,等我归天之后,还要把这偌大的江山交给你,我对你仁至义尽,你却要谋我性命,恩将仇报,何其可恨!

请诸位细想,这事换到我们身上,我们又会怎么想呢?估计与慈禧也不会有多大不同。

所以慈禧开始防备和厌恶光绪。

这时候光绪应该做的,是天天去慈禧跟前尽孝心,哭诉自己被贼子蒙骗,差点伤害亲爸爸,以后不求权势富贵,只求好好孝顺慈禧,对慈禧表一表中忠心,拉一拉关系,弱化一下这件事带来的负面影响。

毕竟,慈禧已是风烛残年,日薄西山,而他还年华正好,好好保养,还是能活得过慈禧一个老太婆的。

可他没有,尤其是在珍妃被杀之后,更是多有怨恨,还表现的特别赤裸裸,这不是明着告诉大家,他跟慈禧水火不容么!

光绪被囚禁瀛台期间,慈禧的生命也终于走到了尽头,可偏偏光绪帝失势之后,就连身边的小太监也不能笼络。小太监向慈禧告密,说光绪听说慈禧身体抱恙,面有喜色。

慈禧的杀心再一次到达顶峰,于是在她要死的前一天,一杯毒酒了解了光绪的小命。

如果光绪帝能好好当他的傀儡,不要表现的太急躁,像北周皇帝宇文邕以退为进麻痹宇文护一样,让慈禧不至于对他暗生杀机,也许他能熬死慈禧,活到大清亡国那天也说不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红学爱好者萧梦
2020-09-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184
展开全部

慈禧为何在临死前毒杀光绪帝?

文\萧梦(萧梦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光绪帝在慈禧太后薨的前一天驾崩了,后经现代社会的科技验证,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

那么慈禧为何在临死前毒杀光绪帝呢?

首先,母子关系冷漠。光绪帝虽然是大清的皇帝,但因为他是慈禧过继的儿子,所以在情感上就有些隔阂。再加上光绪帝入宫时年龄尚小,一个幼小的孩子,从小远离自己的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那种恐慌,那种失去亲情下的冷漠,让年幼的光绪帝对慈禧充满了惧怕而不是亲近。

按理说慈禧不仅是光绪帝的养母,还是他的姨母,更应该是亲上加亲才对,但从慈禧对光绪帝的态度来看,那种该有的亲情和温情都不存在,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政治环境下的养母与养子的关系。

大概是光绪帝自幼缺乏母爱,缺乏孩子应有的亲情和父母陪伴在身边的那种暖暖的回忆,让他的性格胆小而怯弱,再加上当时慈禧严厉的教育下,光绪帝变得沉默寡言,整日愁眉不展,那种忧郁不是他这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

有人说慈禧对光绪帝的严厉,正是因为对同治帝的溺爱疏于管教,让年轻的同治帝早早的病逝,而她这个母亲非常的痛心。当光绪帝来到她身边时,慈禧把对儿子同治帝没有给予的那种严厉教育都用到了这个孩子身上,也可以说此刻的慈禧对光绪帝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大概是希望越大,要求就越严格,这些让年幼的光绪帝对慈禧充满了惧怕和恨意,母子关系更是冷漠。

其次,珍妃之死。光绪帝在宫中战战兢兢的活到了他认为终于可以掌权,终于可以当个名副其实的皇帝时,才舒心一笑的等待着自己的大婚。因为慈禧太后答应,光绪帝可以自己做主选择皇后和嫔妃,这让光绪帝非常的期待这次大选。可真正的到了那一天,当慈禧暗示明示光绪帝必须选择叶赫那拉静芬做为皇后时,光绪帝所有的欢喜都被现实击垮了。他也终于在那一刻明白,所谓的大婚还政,只是慈禧太后的一句空话。

光绪选择了自己不爱的表姐叶赫那拉静芬,但也收获了自己最爱的珍妃他他拉氏。珍妃的活泼开朗,不仅给光绪帝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机,也为忧郁的光绪帝带来了快乐。

珍妃的受宠,让皇后叶赫那拉静芬受尽了委屈,慈禧安排侄女做皇后,本意是一箭双雕,但看到皇后不得宠,反而是那个珍妃受宠时,她心里对光绪已是不满。但看到光绪帝自从有了珍妃,变得了开朗了许多,再加上慈禧认为珍妃与自己年轻时候有些相像,还有慈禧也希望借此拉近与继子光绪帝的母子感情,所以对珍妃也算是不错。

只是后来,珍妃不仅后宫干政,还参与卖官,还支持光绪帝的新政,这些都让慈禧恨死了珍妃,如果换做以前,一个嫔妃做下这些事,早已够杀头的死罪,所以慈禧太后以珍妃参与卖官的罪名,把珍妃打入了冷宫,不允许光绪帝见她,还每逢节日让人去冷宫训斥珍妃。

这些还不算是最严重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还有其他皇室成员,仓惶西逃。临走前,慈禧不放心还在冷宫里关押的珍妃,让太监把珍妃投入井中,这就是所谓的珍妃之死。因为珍妃的死,原本因为西逃才建立起的患难母子情,顿时又变得紧张起来。

然后,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发动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慈禧的心目中母子情分已尽。慈禧不仅在戊戌变法之后,囚禁了光绪帝,还立了替代光绪帝的大阿哥,也就是郡王载漪之子溥_为“大阿哥”,以取代载_,史称己亥建储。后来尽管因为得不到列强的认可,这个大阿哥被废,但这段历史也让原本关系冷漠的母子情又更加的紧张。

慈禧带领光绪帝西逃,其实这个时候是政治的需要,慈禧需要光绪这个皇帝的号召,不然一定会置光绪帝于死地。据史料记载,当时若不是深受慈禧宠爱的大公主求情,光绪帝或许真的会被慈禧杀掉。

后来慈禧又带领光绪帝风光的回到京城,这个时候光绪帝虽然不用再被囚禁起来,但他也只是慈禧的一具木偶。或许是太过压抑,或许是失去珍妃的打击,又或许是没有权力活在慈禧淫威下的那种忧郁,让光绪帝的身体极为不好。但这种不好,也不等于说光绪帝会死在慈禧的前面。

光绪帝曾对人说将来慈禧会死在自己前面,有朝一日等他掌权,第一个对付的就是出卖他的袁世凯,这件事被慈禧知道以后,岂有再让他活到自己以后的道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光绪病重,慈禧也深感自己的大限到了,在临死之前,毒杀了光绪帝。之前关于光绪帝的死因,一直被史学家猜测和怀疑,在2008年,经过对光绪皇帝残留的一缕头发的鉴定,证实死于砒霜中毒。

其实以慈禧的权术,又怎么会不知道等自己去世后,若光绪帝还在,会推翻自己的一切,也会杀尽自己的近臣,所以她不会给他机会,在临死之前,毒杀了光绪这个过继的孩子。

(此文为萧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