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中的苹果,在古时候的名字多么的有韵味呢?
物质是不变的,而在变化的是我们。——梭罗《梭罗文集》
传统文化是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历经了各个时期的更迭后被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虽然现今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先进的智能化文明。
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年轻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扛起了"复古"浪潮的旗帜,对于"古文化"的深入探究和弘扬,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迹。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伴随着时代的变换,有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被人们很好的保存了下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时期,对于人们如今随处可见的"苹果",还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发展历史。
苹果被称为"长寿果",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许多营养元素。而如今司空见惯的苹果在古代却是一种漂洋过海流传到中国的外来水果。
古代时期,中国境内是没有苹果这种水果的,当时的百姓对此也是毫无所闻,距离中国最近的苹果产地是当时的高加索南部及波斯一带,之后中外文化交流,这种奇特的水果才从西北传到了中国,而那时的苹果并不叫做"苹果"。
苹果在传入中国的时候,被称之为"柰"。据史料记载,"柰"很可能是来自梵语的音译,这个字在外形上看来接近无奈的"奈",发音也很相似。
在中国的《千字文》中就有关于"柰"的相关描述:"果珍李柰,菜重芥姜",大概意思是讲水果中最美味的是李子和柰子,而蔬菜里最美味的是芥菜和姜,放在现代时期这两句话可能会得到大部分人的否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美味的需求也日益严苛,如今各种珍馐美味的层出不穷,让人们对美味的定义和古代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林檎"的由来"柰"最初进入中国时较为稀有,正应了那句"物以稀为贵",当时的"柰"价格非常昂贵,并非一般百姓人家能够吃得起。
随着时代发展到了汉晋时期,"柰"已经变得极为普遍,价格也随之降下来,变成了寻常百姓家吃得起的水果。
晋人郭义恭撰写的《广志》中就有相关记载:"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人们对于"柰"的喜爱,还令当时大量囤积的百姓无意中发明了"柰"的果干吃法。
朝代的演变,让人们的文化积累出现了新的高度,有人特意为"柰"取了一个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称,叫做"林檎"。
对于事物的命名,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依据其特性来进行妥帖的描述,而"林檎"这个名称也有它的深意,当时的百姓发现"柰"这种水果除了人类喜欢吃外,种植在树林中时,它的果香气味还会吸引来无数的飞禽盘旋,因此取名为"林檎"。
"林檎"这两个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人们对飞禽环绕果树时的一种意境描述,一个小小的水果名称就能够展现出古代人用词的雅致之处。
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中"果部"就详细描述了"林檎"的各种特性:"林檎别名来禽、文林郎果,气味酸、甘、温、无毒,主治水痢不止、小儿下痢、小儿闪避",那时候人们对于"林檎"的药性就有了一些最初的了解,气味甘甜又能治病的"林檎"成为了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一种美味水果。
其实现今人们所熟知的苹果并非古代时期最初传入中国的"柰"或者"林檎",它跟现在中国盛行的苹果并非是同一品种。
"柰"和"林檎"描述的是同一品种,它在植物学中称为"中国苹果",口感较为绵软,区别于现今人们口中常吃的脆爽品种。
现今流行在中国的苹果其实是19世纪从西洋流入中国的,在这种西洋苹果流传之后,人们对比之前所吃的"林檎",发现西洋苹果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就慢慢淘汰了之前一直吃的"林檎",苹果市场也逐渐被西洋苹果占据。
最初外国人将西洋苹果带来中国时,选择了山东的烟台、青岛和辽宁等地开始种植,因此便有了山东烟台苹果的由来,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都非常适宜西洋苹果的种植,这也是为何至今烟台苹果在国内也一直非常有名气的原因。
随着西洋苹果的普及,人们逐渐将"林檎"改成了"苹果","苹果"这个词本来自于梵语,梵语中将西洋苹果称之为"频果"或者"苹婆果",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才逐渐化繁为简,将"苹婆果"改为了"苹果","苹果"一词一直被沿用至今,再无更换过其他名称。
日语中的"汉文化"传承接触过日本文化的人,都能发现在日语繁杂的字体中时常会夹杂一些中文的繁体汉字,出现这种有趣现象的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古汉语文化在流入日本之后,就"隔绝"了时代的发展。
日本至今仍然保留,所以在很多日文资料中都能够看到中国繁体字的运用,而日本现今对于苹果的称呼也还停留在"林檎"阶段,享誉世界盛名的"APPLE"公司,在中国被人称为"苹果公司",在日本则是被称为"林檎公司"。
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每个时代的迁移,祖先将古文化中的精华很好的保留下来并将之弘扬发展,而其中不适宜社会发展的"糟粕"则在时代的演变中被无情的淘汰。
"苹果"命名的演变无不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老祖宗传承的"智慧结晶",每一位子孙都不应忘却,人们应该吸取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精髓",并将其一代代的传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