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上课的情绪很重要,那么教师情绪与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情绪由多个成分和过程组成,包括评价、主观体验、生理变化、面部表情和行为倾向性或反应倾向性,各个成分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能否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当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是衡量教师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早在20世纪初,国外研究者就十分关注教师的各种情绪失调现象,尤其是教师的焦虑情绪。萨顿和惠特利指出,教师的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系统,也会对学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首先,教师的情绪反应会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研究表明,当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生气和恼怒情绪时,学生会具有明显的情绪性扰乱迹象;且中小学教师的攻击性情绪表达与学生的品行不端行为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教师将学业失败归因于学生的不努力因素,并表现出强烈的生气,或将学业失败归因于学生的低能力水平,并表现出同情,都会影响学生形成恰当的学业成败归因模式。
相反,教师积极的情绪表达(如爱心),可以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均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出现较少的不端行为,也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此外,教师的幽默感也会促进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使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掌握目标取向的行为和更少的回避行为。
其次,研究者通过直接的行为观察研究发现,处于高焦虑水平状态下的教师会对学生更多地采用任务取向的行为,而较少地使用积极反馈,从而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和学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也有研究发现,教师的焦虑水平与学生的测试焦虑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