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到底是被谁气死的?是诸葛亮还是孙权呢?
先纠正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误解,就是周瑜是年轻“小生”,诸葛亮是练达“老生”。
这个是戏剧的行当分配造成的误解,最原始的根源,可能是“周郎”的称谓。
“周郎”的称谓,可能跟周瑜“出道早”、外形俊雅、举止潇洒有关。传说周公瑾十三四岁就“官拜水军大都督”,这个肯定太夸张。但周瑜的确少年成名,年少理军;只不过,“官拜水军大都督”,肯定是后来了。
多年前看过一个还算靠谱的资料,其中提到赤壁之战时主要人物的年龄,说诸葛亮最多29岁,而周瑜最少也已37岁。信的话,就是说,周瑜最起码比诸葛亮年长8岁。
年轻的诸葛亮,并不像他后来很多年在《出师表》(前出师表)中自诩的那样,是“布衣”。至少不纯粹。往上不捯,就说同辈——他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做官,且职位不低,这差不多“地球人都知道”;他另外的兄弟,也有在江东做官的,只不过没有诸葛瑾职位高,且不关乎他聚焦的“军事政治”领域。
本来,诸葛瑾是邀了诸葛亮也去江东做官的。江东方面,也很欢迎。可诸葛亮没去。
为什么没去,除了小说评书渲染的“良臣择主而事”的高远,怕也难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考量。要说还有第三个方面因素,就该是诸葛亮自己的小算盘。
他有才学,也有近乎相配的野心,寄望“位极人臣”的高目标。“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话,是在已经“闻达于诸侯”之后说的,跟亿万富翁暴发户说“没想过要发财”一码事来的。年轻的“布衣”诸葛亮,或许在“三顾茅庐”之前,并没完全看清自己作为“卧龙”的未来;但“卧”在“岗”上的他,应该是看清了去江东的未来——哥哥在上,免不了管手管脚、拉三扯四,十有八九影响施展。更不妙的——江东有“周郎”,手握重兵,能耐所及领域,跟他有超过80%的重合度,跨马挥剑入阵冲杀的本领和“托孤大臣”的地位,更是他诸葛亮这辈子无论如何也没法“蹚平”的两座坚峰。有这么一位在前、在上,想要“位极人臣”,不出重大意外的话,可是有的熬了!
换个角度看,如果不投江东,而像后来那样跟了刘备,继而几乎别无选择地确立了“联吴抗曹”大战略,之后,总体格局上讲,至少在赤壁之战前后,周瑜,江东“不二”的军事统帅,无疑在“孙刘联盟”中属于“定海神针”级别的核心支柱。这一点,诸葛亮能看清;比诸葛亮成熟老辣得多的刘备,更是洞若观火;天生的权谋大师、江东年轻的“坐馆”孙权,也一清二楚。
有周瑜的“孙刘联盟”,甭管周瑜跟诸葛亮之间如何龃龉,都没影响大局;甚至,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摩擦,至少在客观上,起到了相互激发、促进的作用。结果,“孙刘联盟”,以极端弱势,奇迹般、划时代地在赤壁打败了雄视天下、气焰滔天的曹操,使其大伤元气,好多年没缓过劲儿来,从而给江东赢得了“安心谋发展”的历史机遇,也给刘备集团赢得了喘息之机。
可以说,没有赤壁之战的胜利,就没有后来的“三足鼎立”。而没有周公瑾,赤壁之战的胜负,就没法说了,因为,没有周公瑾,赤壁之战这档子事儿,十有八九都不会有!
后来,周瑜死了。孙刘两家为荆州的实际控制权的来回撕逼,使得没有了周瑜的“孙刘联盟”,脆弱、逼格得如同掉进马桶的卫生纸,最后以横竖看着都觉得相当“无厘头”的夷陵之战而告彻底破产!
周瑜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历史真相周瑜是如何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