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燃烧的灵魂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梵高
说起梵高,他短暂的一生被后世不断地讲述、改编、传颂。
梵高的家境还算富裕,但他一生穷困潦倒,饭都吃不饱。他很有天赋,但生前就卖出一幅画,与父母分歧,被邻居讨厌,和妓女同居又分离,与朋友撕逼,直至割掉耳朵被送到精神病院。人近中年,一事无成,只能靠弟弟给予的生活费苟延残喘,最终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潦草的一生。
没人能理解梵高为什么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如果可以选择,你想过梵高这样的人生吗?
我想,除非那些未遭社会捶打的年轻人向往与憧憬,但凡一个俗世俗人都不会选择梵高的人生。
但,梵高身上有燃烧的“火光”,他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他渴望温暖别人,渴望感动世界,手执画笔,他用艳丽的色彩和浓郁的笔触抒写他对人世的热爱。
他能看到最纯粹、最美的事物,初春大片大片绽放的杏花,起伏的山峦和麦浪,夏夜天空星辰的流转……这都是他“发疯”之后看到的,我们很正常,但是我们看不到。
也许正常,就意味着我们有太多对现实的妥协,一再的妥协,我们已经流失了真正纯粹的自我。
梵高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了,但他超时代的才华、他的热情与偏执、他的善良与孤独都被一幅幅画永远地记录下来。
他曾在信里写道,自己注定是一个无足轻重、行为古怪、令人生厌的人。可他又坚信自己会扬名天下,相信终有一天,人们会透过他的作品,都会知道他的心声。
百年之后,他做到了。
他的画被拍出天价,很多对艺术毫无了解的人,从他的作品里面都能看到爆发出的生命力与灵魂的忧郁。
现在,人们可能在一张《向日葵》前掩面哭泣,可能在一张《自画像》前唏嘘感叹,可能在一张《星空》之前热泪盈眶。
画留下了,在生前卖不出去,无人理解,甚至饱受嘲弄轻视的画,却在生命结束之后,有人了解了,有人看懂了,更多的人想要聆听了。
但我们只能面对他的画,不敢面对他真实的生命。
1853年,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小镇。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新教牧师,他们以勤劳、朴实的劳动生活为信仰,梵高就在这样简朴、感恩的家庭中长大。
16岁,梵高有了第一份职业,艺术经纪人。
梵高家族除了出牧师外,也出艺术经纪人。叔叔介绍他进入当时欧洲最大的艺术经纪公司担任店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让走进商店的顾客买走那些拙劣的山寨画。
后来,弟弟提奥也进入这家公司,对于弟弟,艺术经纪是一生的职志所在,而对于梵高来说,艺术经纪让他接触到不少艺术名作,开拓了赏析艺术的视野。
梵高从少年时代,就喜欢在纸上素描风景,在艺术经纪公司工作后,顺理成章,更经常带着画笔、素描本,涂涂抹抹,但当艺术经纪人显然不是他生命终极目的所在。
“我的生命要奉献给谁?”梵高的心里不停地问自己。
他放弃了艺术经纪人大好的职业前程。
1878年,梵高以个人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了被称为“黑埃及”的博里纳日,给一群矿工传教。
梵高的生活并不传奇,就如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样,总会碰到很多抉择的时刻,都要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在博里纳日,梵高终于了解了真正的苦难是什么样子。他看到了赤贫的煤矿工人,每天呼吸着污浊的烟尘,在闷热黑暗的地底工作,随时面对矿坑崩塌被活埋的危险。
梵高用粗狂的线条,画出工人沉重、坚定的身躯,他试图使自己的生命燃烧成一点亮光,可以给穷人一点点支持与安慰。
梵高的爸爸到博里纳日探望儿子,几乎认不出梵高,惊呼儿子完全是一个矿工。
教会也对梵高的布道方式非常不满,认为邋遢、贫穷的梵高,有损教会的体面,最终他被教会驱逐。
生命之光不是应该在最黑暗处发亮吗?
沮丧痛苦的梵高,把情感转移到了绘画上。
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画家,二十七岁才真正开始画画,作品常被其他画家嘲笑,批评他煤矿工人作品人体比例不对,劝他从基本的透视法、比例、人体解剖开始。
但是,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煤矿工人,梵高的人像画关心的是每一个具体存在的人。长时间的劳作,矿工的身体经年累月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已经不再是正常人的比例,不能和学院里优雅的、身材五官姣好的模特相比。
牧师嘲笑做牧师的梵高,画家嘲笑做画家的梵高,而梵高更想要超越人人都羁绊的庸俗生活。
西恩,妓女,比梵高大五岁,生了五个孩子,认识梵高的时候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孩子,每个孩子的父亲都不知道是谁,梵高第一次凝视一个被世界鄙夷,被道德不齿、彻底绝望的女人。
梵高请西恩做模特,付钱贴补给西恩家用,他画了很多西恩的素描。
后来,不知是出于救赎还是为了真正体验生活,梵高决定不顾一切与西恩结婚,家人、朋友都无法理解他的行为,连一向支持他的弟弟提奥也赶来劝阻。
《圣经》上,不是明明记录着耶稣曾经宽恕一名妓女吗?为什么虔诚的基督徒们无法关心真实生活中的一名妓女呢?
梵高也许并不爱西恩,他只是想更真实、更具体的凝视生活。也许,天才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因此会产生出一种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识,一套与其他人不同的处事逻辑。
他安排了温暖的家,把西恩和孩子们接到家中,但是,梵高万万没想到西恩还是又跑到街上接客去了。
一个悖离世俗规则、名声败坏的牧师的儿子,无法逃于世俗道德的批判。
此后,在村落田野经常可以看到梵高孤独的身影,他长时间的看农民弯腰锄地,看织布工人坐在织机旁边面容麻木地劳动。此时,他的画作色调深郁,笔触滞重苦涩,好像背负着太多的愁苦与悲伤。
生活似乎看不到希望,1886年,受到弟弟提奥的召唤,梵高到了巴黎。
陈丹青说,梵高,可能是画家里有史以来最憨的憨人。憨,是天性,是奇异的禀赋。
去巴黎后,梵高仍然喜欢画身边的下层人,妓女、邮差、小医生、咖啡馆招待,每一个小人物都在他的画笔下憨态百出。
通过提奥,梵高接触到印象派的画,他精神上的晦暗一扫而空,开始注意光与色彩的关系,梵高的画亮了起来。
他结识了一群特立独行拥有自己个性的画家,其中就有高更,高更是谁?他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型。
1888年,梵高离开巴黎,到了法国南方的小镇阿尔。
阿尔的农民无法了解这个怪异的画家,但是梵高一心一意爱上了阿尔,他总是这样,憨憨的、一厢情愿的爱上矿工、农民、妓女、朋友……
“黄色房屋”是梵高在阿尔的主要居住地,他梦想着跟朋友分享,力邀高更前来同住,高更接受了。
在等待高更到来之前,梵高省吃俭用地给好友装修房间,几乎称得上是他最快活的时刻。那时的梵高最大程度上焕发了创作激情,他画了一系列的《向日葵》。
当高更从巴黎赶到阿尔,几乎一下火车,他变成了瞩目的名人,因为在等待他的这段时间,梵高到处拿着他的画像宣传,以至于咖啡店的老板都能认得出高更。
这份全情投入的热情,稚嫩,却也疯狂。
他们相处得并不和谐,生活如此紧密的关系,太多冲突、太多摩擦。
某晚,梵高和高更激烈地争吵,高更收拾行李落荒而逃。当天晚上,梵高用剃刀割伤了自己的耳朵,血流满身,他捂着耳朵跑出去,被邻居发现,他们窃窃私语这个异常的画家很久了,现在更加确定,这个人是疯子,有暴力倾向。
邻居们达成协议,联名签署了一份文件,递交给警方,要求为了社区安全,强迫梵高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如果你是梵高的邻居,会不会一样在警察局控诉这个割耳朵的疯子?如果你是高更,面对梵高激烈的爱,会不会也一样收拾行李落荒而逃,如果是你,会理解梵高吗?
梵高从来未曾被世俗承认,他的人生太纯粹,太绝对,使世俗的人害怕。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梵高即是天才又是疯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感情可能崩溃瓦解得无影无踪,我们信誓旦旦的宽容和慈悲都很脆弱。
1889年,梵高住进精神病院,发病时期的作品感动每一个人。
病房的窗口,每一个灿烂的黎明,每一个山风吹拂过麦田的清晨,每一束麦穗,每一条起伏的山峦,每一丝变幻的白云,每一颗夜晚的星辰,都是奇迹。
梵高是孤独的,但他的灵魂高热地燃烧着,生命淬炼出绝对的纯度,好像一个天真的赤子,画下他最单纯而直接的生命体验。
燃烧过后,他要唱生命的挽歌了,没有繁复的旋律。
在一片麦田里,梵高用枪结束了自己三十七岁的生命。
梵高希望听到后世对他如此评价:这名画家,所思甚深,所感甚柔。
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无法发现梵高的好?也许这个前卫的画家,思想太超前了,人们看不懂、看不惯、看不见,以至于时代在他的身后气喘吁吁。
想起鲁迅的一句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梵高,无疑是天才,他是一抹燃烧的红色,也许他的人生我们难以感同身受,但我们自己天天面对的生活呢?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一无所知。
什么是生活?
抛去吃喝拉撒这些生理需求,七情六欲组成了我们的生活,无论你是天才还是普通人,你是否真心喜欢或者热爱一件事,是否知道,做这件事、爱这件事并不是为了什么,因为它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
为了那种“不实用”与“无意义”的事情,你准备好燃烧自己了吗?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 无物永驻 ,多平台同名。
——梵高
说起梵高,他短暂的一生被后世不断地讲述、改编、传颂。
梵高的家境还算富裕,但他一生穷困潦倒,饭都吃不饱。他很有天赋,但生前就卖出一幅画,与父母分歧,被邻居讨厌,和妓女同居又分离,与朋友撕逼,直至割掉耳朵被送到精神病院。人近中年,一事无成,只能靠弟弟给予的生活费苟延残喘,最终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潦草的一生。
没人能理解梵高为什么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如果可以选择,你想过梵高这样的人生吗?
我想,除非那些未遭社会捶打的年轻人向往与憧憬,但凡一个俗世俗人都不会选择梵高的人生。
但,梵高身上有燃烧的“火光”,他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他渴望温暖别人,渴望感动世界,手执画笔,他用艳丽的色彩和浓郁的笔触抒写他对人世的热爱。
他能看到最纯粹、最美的事物,初春大片大片绽放的杏花,起伏的山峦和麦浪,夏夜天空星辰的流转……这都是他“发疯”之后看到的,我们很正常,但是我们看不到。
也许正常,就意味着我们有太多对现实的妥协,一再的妥协,我们已经流失了真正纯粹的自我。
梵高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了,但他超时代的才华、他的热情与偏执、他的善良与孤独都被一幅幅画永远地记录下来。
他曾在信里写道,自己注定是一个无足轻重、行为古怪、令人生厌的人。可他又坚信自己会扬名天下,相信终有一天,人们会透过他的作品,都会知道他的心声。
百年之后,他做到了。
他的画被拍出天价,很多对艺术毫无了解的人,从他的作品里面都能看到爆发出的生命力与灵魂的忧郁。
现在,人们可能在一张《向日葵》前掩面哭泣,可能在一张《自画像》前唏嘘感叹,可能在一张《星空》之前热泪盈眶。
画留下了,在生前卖不出去,无人理解,甚至饱受嘲弄轻视的画,却在生命结束之后,有人了解了,有人看懂了,更多的人想要聆听了。
但我们只能面对他的画,不敢面对他真实的生命。
1853年,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小镇。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新教牧师,他们以勤劳、朴实的劳动生活为信仰,梵高就在这样简朴、感恩的家庭中长大。
16岁,梵高有了第一份职业,艺术经纪人。
梵高家族除了出牧师外,也出艺术经纪人。叔叔介绍他进入当时欧洲最大的艺术经纪公司担任店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让走进商店的顾客买走那些拙劣的山寨画。
后来,弟弟提奥也进入这家公司,对于弟弟,艺术经纪是一生的职志所在,而对于梵高来说,艺术经纪让他接触到不少艺术名作,开拓了赏析艺术的视野。
梵高从少年时代,就喜欢在纸上素描风景,在艺术经纪公司工作后,顺理成章,更经常带着画笔、素描本,涂涂抹抹,但当艺术经纪人显然不是他生命终极目的所在。
“我的生命要奉献给谁?”梵高的心里不停地问自己。
他放弃了艺术经纪人大好的职业前程。
1878年,梵高以个人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了被称为“黑埃及”的博里纳日,给一群矿工传教。
梵高的生活并不传奇,就如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样,总会碰到很多抉择的时刻,都要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在博里纳日,梵高终于了解了真正的苦难是什么样子。他看到了赤贫的煤矿工人,每天呼吸着污浊的烟尘,在闷热黑暗的地底工作,随时面对矿坑崩塌被活埋的危险。
梵高用粗狂的线条,画出工人沉重、坚定的身躯,他试图使自己的生命燃烧成一点亮光,可以给穷人一点点支持与安慰。
梵高的爸爸到博里纳日探望儿子,几乎认不出梵高,惊呼儿子完全是一个矿工。
教会也对梵高的布道方式非常不满,认为邋遢、贫穷的梵高,有损教会的体面,最终他被教会驱逐。
生命之光不是应该在最黑暗处发亮吗?
沮丧痛苦的梵高,把情感转移到了绘画上。
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画家,二十七岁才真正开始画画,作品常被其他画家嘲笑,批评他煤矿工人作品人体比例不对,劝他从基本的透视法、比例、人体解剖开始。
但是,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煤矿工人,梵高的人像画关心的是每一个具体存在的人。长时间的劳作,矿工的身体经年累月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已经不再是正常人的比例,不能和学院里优雅的、身材五官姣好的模特相比。
牧师嘲笑做牧师的梵高,画家嘲笑做画家的梵高,而梵高更想要超越人人都羁绊的庸俗生活。
西恩,妓女,比梵高大五岁,生了五个孩子,认识梵高的时候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孩子,每个孩子的父亲都不知道是谁,梵高第一次凝视一个被世界鄙夷,被道德不齿、彻底绝望的女人。
梵高请西恩做模特,付钱贴补给西恩家用,他画了很多西恩的素描。
后来,不知是出于救赎还是为了真正体验生活,梵高决定不顾一切与西恩结婚,家人、朋友都无法理解他的行为,连一向支持他的弟弟提奥也赶来劝阻。
《圣经》上,不是明明记录着耶稣曾经宽恕一名妓女吗?为什么虔诚的基督徒们无法关心真实生活中的一名妓女呢?
梵高也许并不爱西恩,他只是想更真实、更具体的凝视生活。也许,天才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因此会产生出一种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识,一套与其他人不同的处事逻辑。
他安排了温暖的家,把西恩和孩子们接到家中,但是,梵高万万没想到西恩还是又跑到街上接客去了。
一个悖离世俗规则、名声败坏的牧师的儿子,无法逃于世俗道德的批判。
此后,在村落田野经常可以看到梵高孤独的身影,他长时间的看农民弯腰锄地,看织布工人坐在织机旁边面容麻木地劳动。此时,他的画作色调深郁,笔触滞重苦涩,好像背负着太多的愁苦与悲伤。
生活似乎看不到希望,1886年,受到弟弟提奥的召唤,梵高到了巴黎。
陈丹青说,梵高,可能是画家里有史以来最憨的憨人。憨,是天性,是奇异的禀赋。
去巴黎后,梵高仍然喜欢画身边的下层人,妓女、邮差、小医生、咖啡馆招待,每一个小人物都在他的画笔下憨态百出。
通过提奥,梵高接触到印象派的画,他精神上的晦暗一扫而空,开始注意光与色彩的关系,梵高的画亮了起来。
他结识了一群特立独行拥有自己个性的画家,其中就有高更,高更是谁?他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型。
1888年,梵高离开巴黎,到了法国南方的小镇阿尔。
阿尔的农民无法了解这个怪异的画家,但是梵高一心一意爱上了阿尔,他总是这样,憨憨的、一厢情愿的爱上矿工、农民、妓女、朋友……
“黄色房屋”是梵高在阿尔的主要居住地,他梦想着跟朋友分享,力邀高更前来同住,高更接受了。
在等待高更到来之前,梵高省吃俭用地给好友装修房间,几乎称得上是他最快活的时刻。那时的梵高最大程度上焕发了创作激情,他画了一系列的《向日葵》。
当高更从巴黎赶到阿尔,几乎一下火车,他变成了瞩目的名人,因为在等待他的这段时间,梵高到处拿着他的画像宣传,以至于咖啡店的老板都能认得出高更。
这份全情投入的热情,稚嫩,却也疯狂。
他们相处得并不和谐,生活如此紧密的关系,太多冲突、太多摩擦。
某晚,梵高和高更激烈地争吵,高更收拾行李落荒而逃。当天晚上,梵高用剃刀割伤了自己的耳朵,血流满身,他捂着耳朵跑出去,被邻居发现,他们窃窃私语这个异常的画家很久了,现在更加确定,这个人是疯子,有暴力倾向。
邻居们达成协议,联名签署了一份文件,递交给警方,要求为了社区安全,强迫梵高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如果你是梵高的邻居,会不会一样在警察局控诉这个割耳朵的疯子?如果你是高更,面对梵高激烈的爱,会不会也一样收拾行李落荒而逃,如果是你,会理解梵高吗?
梵高从来未曾被世俗承认,他的人生太纯粹,太绝对,使世俗的人害怕。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梵高即是天才又是疯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感情可能崩溃瓦解得无影无踪,我们信誓旦旦的宽容和慈悲都很脆弱。
1889年,梵高住进精神病院,发病时期的作品感动每一个人。
病房的窗口,每一个灿烂的黎明,每一个山风吹拂过麦田的清晨,每一束麦穗,每一条起伏的山峦,每一丝变幻的白云,每一颗夜晚的星辰,都是奇迹。
梵高是孤独的,但他的灵魂高热地燃烧着,生命淬炼出绝对的纯度,好像一个天真的赤子,画下他最单纯而直接的生命体验。
燃烧过后,他要唱生命的挽歌了,没有繁复的旋律。
在一片麦田里,梵高用枪结束了自己三十七岁的生命。
梵高希望听到后世对他如此评价:这名画家,所思甚深,所感甚柔。
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无法发现梵高的好?也许这个前卫的画家,思想太超前了,人们看不懂、看不惯、看不见,以至于时代在他的身后气喘吁吁。
想起鲁迅的一句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梵高,无疑是天才,他是一抹燃烧的红色,也许他的人生我们难以感同身受,但我们自己天天面对的生活呢?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一无所知。
什么是生活?
抛去吃喝拉撒这些生理需求,七情六欲组成了我们的生活,无论你是天才还是普通人,你是否真心喜欢或者热爱一件事,是否知道,做这件事、爱这件事并不是为了什么,因为它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
为了那种“不实用”与“无意义”的事情,你准备好燃烧自己了吗?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 无物永驻 ,多平台同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