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就业趋势
1、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
2、国内重大自然与社会事件对就业的影响是喜忧参半。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总的可概括为:一个主要矛盾: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3、三个基本特征: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时并有;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 。
4、大学生就业进入高峰,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毕业生人数大增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数量减少;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7%,实际失业率在5 —6%。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数3000万人。
扩展资料:
大学生在就业前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个清晰的目标,在这个清晰的目标下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放低求职期望。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还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行业和职业也只是模糊的概念。在经过社会工作的磨练后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
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一方面切忌盲从认定一些热门行业,另一方面也不要期望值过高。凭借大学生目前对于行业和企业的认识,很难根据自己的判断“择业”。因此,在基本确定方向后,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在社会的摸索中学会择业。
大学生就业首选地与其就读的高校所处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京毕业生八成以上想在北京就业,其次是到沿海城市,排在第三位的是广东深圳地区。在上海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首选地九成以上是上海,其次是沿海城市,之后是广东深圳地区。
随着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不少大学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方面的辅导为职业规划辅导,比例达到了34.9%。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应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全调查
(1)从总量上来看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总量压力巨大。
首先,在供给方面,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加大。一是从存量来看,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二是从增量来看,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新增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仍然很大。“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五年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达到5000多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
其次,在需求方面,全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需求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据媒体及国家劳动和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今后几年,我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总人口将超过2400万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2011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会在1200万人,这样,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然还有1200万左右,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在农村,现有劳动力近5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1.8亿人,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人,转移就业的规模、速度、压力也进一步加大。另据有关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2)从结构上看
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年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一产业: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
第二产业:我国工科类大学毕业生人数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振兴我国工业仍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
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
与专业技术人才出现结构性矛盾相似的是,近年来,我国内地农民工“就业难”和东南沿海城市出现的“招工难”现象并存,这也是一种区域性、行业性就业结构失衡的表现。
2.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1)从大学生就业的总量情况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010年毕业大学生约630万,2011年约660万人,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但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1年待就业的大学生总量超过700万人,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总量压力有增无减。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情况分析
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差异比较明显。从大学生的就业目的地看,直辖市、省级城市为毕业生就业首选。从各区域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情况看,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大学生总体就业率最高。从不同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看,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反映在供需双方的激烈竞争上。一方面是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流向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是对需求方对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3.农民工就业形势
对农民工就业形势的分析,需要从“就业”和“招工”两个层面看。农民工“就业难”主要是两个层面,一是找不到工作即无业可就,二是不能持续、稳定地就业,也就是说就业质量很低。
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针对农民工的各种增加就业措施的实施,农民工就业机会有所增加,农民工数量进一步增加。但农民工就业总体上看没有明显好转,加之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单一、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等,其就业仍面临重重困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外出农民工在流向和就业的地域分布方面,外出农民工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但是自2004年以来,在农民工就业问题上,出现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这一现象成为了农民工就业形势阶段性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近年来,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4.困难群体人员就业形势
就业困难人员群体的就业形势一直以来不容乐观。他们自身条件较差、有就业愿望但又很难实现就业和创业。这一群体主要是以“4050”人员为主的大龄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零就业家庭人员”等。“4050”人员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就业的劳动者。据统计,2010年全国“4050”人员约有300万人,占下岗失业人员的28.7%。
政策 2011十七大报告内容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十二五规划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节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第二节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创业培训,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就业需求预测。
第三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个人观点 1. 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
1】 稳定企业就业。企业是经济活动和吸纳就业的主体。国家实施“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措施,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少减员。要保持援企稳岗政策的连续性,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增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发挥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稳定就业的导向作用,尽可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强化就业服务。组织实施“春风行动”等各种农民工就业服务活动,加强用工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推进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城市和县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间的信息对接,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有效岗位信息。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及时举办招聘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择业机会。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系统,完善统计和调查制度,提高对人力资源配置的预测和反应能力。
3】加强技能培训。要根据企业用工急需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信息,组织开展上门、对口培训和岗前培训,实现培训和上岗就业无缝对接。根据农民工意愿,分级分类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强化企业责任,用人单位要结合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
4】优化创业环境。要将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给予农民工创业更大的支持。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后续支持等创业服务。做好农民工创业的金融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支持力度,提供符合农民工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农民工创业属于政府贴息的项目要按照规定给予财政贴息,帮助其解决创业资金困难。
5】加强权益保护。依法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指导、帮助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及时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推进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落实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2. 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形成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大合力。
1】对各级政府来讲,要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要将大学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加强统筹安排。积极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清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障碍。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
2】对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头等大事,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要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与服务,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变。
3】对用人单位来说,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应该树立长远眼光和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积极吸收和储备优秀人才。
4】对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应该增强信心,切实提高就业能力。要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要勇于创业,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自主创业,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经历,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能,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
5】广大学生家长要引导子女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合理确定就业预期。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营造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3.怎样帮扶困难人员就业?
这一群体,主要包括以“4050”人员为主的大龄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零就业家庭人员”等。
1】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引导各类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推进城市环保、绿化、卫生、治安、交通、便民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开发。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2】强化就业援助和服务。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设立专门为就业困难人员服务的综合服务窗口,免费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和需求,集中开展上门服务和“一对一”精细化援助。进一步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落实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他们立足实际、各展所长,多渠道就业和创业,并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
“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深信,随着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实施,各类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必将得到进一步缓解,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更加均衡、就业环境更加完善、就业保障更加健全、就业质量更加良好的就业局面也一定会逐步成型。
我刚高三毕业、、不知选什么专业、、能给我一些建议吗、、、谢谢了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