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后,拉开成绩差距背后的真正原因在哪?
小学三年级后,拉开成绩差距背后的真正原因在于掌握学习技巧,家庭氛围,还有勤奋程度。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如果没有考研,进入社会就已经二十多岁了。
🌸从小学到大学的时间,是一场艰巨的拉力赛。拉力赛与其他比赛不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每段跑道都有各自的特点。你可以在一段跑到内保持优先,但你不能保证你能在每条跑道都是前几名。
小学三年级以前,仿佛就是一条直道,只需要勇往直前即可,无需过多的技术含量。小学三年级以后,弯道开始出现了。小学毕业,到了初中,原本语数英三门科目变成了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九门科目,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变成了坡道。而到了高中,难度又呈直线上升,崎岖陡峭,如山中小道。到了大学,每个人都没有没有明确的道路,很容易迷失其中,需要自己去摸索。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掌握技巧,才能事半功倍,而不是一个劲地跑,那样只会徒劳无功罢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家庭氛围的重要性。英语和语文的学习特别需要家庭氛围。好的家庭氛围就是所谓的"书香门第"。父母不能决定他们的出身,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下一代的出身。
语文:父母可以买些古典名著类的书,放在家里,时不时的就给孩子读,让他们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他们不喜欢这类书,父母也不要强迫他们,这样只会造成逆反心理。身为家长,可以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喜欢的书,先给他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在循循善诱,告诉他们名著的好处。
英语:父母可以在家中的物品上贴满它们的英文意思,再时不时蹦出一两句英文。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间学好英语。英语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只是暂时的记忆,如果需要永远记住,那些单词需要时不时复习才行。
家庭条件较为富裕的父母还可以带着孩子出国生活一段时间,在那样的氛围之下,就算你是个英语学渣,你也能变为英语学霸。
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的成绩提上去,而不是依赖一味的刷题。
🌸"笨鸟先飞"说的就是勤奋的重要性。三年级以前,学习轻轻松松,完全不用多么努力,就可以考到一个还不错的成绩;三年级以后,学习只靠理解可不行,需要把知识完全"吃透"。就是,不仅上课听得懂,还需要可以给别人讲题,把别人将会了,那才是真正的懂了。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构成的。"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学习,而不是想着一蹴而就。
小学三年级以后,拉开成绩差距的原因不仅需要父母的努力,最主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相信自己,勤能补拙!
本人对小学史还是历历在目的,并且也接触过一些小孩子,所以对这方面还是有发言权的。小学三年级之前其实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是不足的,小学三年级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会逐步增强。而在这个阶段,“习惯”就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孩子未来学习效果的因素。而其背后还有更细节的原因。经过我的观察,孩子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是由他人及环境影响和指引的,所以这些原因可以按人来归因,有以下几点:
家长对孩子的自律监督
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教师的质量
第一部分 | 家长对孩子的自律监督
我遇到过一些学习认真自律、课外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一般都拥有自律监督孩子学习的家长。我们生活中遇到过很多放养式、暴躁式的家长,孩子后面学得好不好,基本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概括地说,家长对孩子的自律监督有以下几方面好处:
让孩子形成对学习的良好自我意识
具体而言,如果家长给自己自律的教育者的角色,积极陪伴、引导、监督孩子的学习,孩子从三年级后逐步形成的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就会是良好的,就会是一株向阳而生的好苗。
能够挖掘孩子自身的优势和爱好
孩子在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也是挖掘孩子长处的好时机,孩子在对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会对一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孩子的积极性高,专注力强,在这个时期发掘的兴趣可能真的会跟着孩子一辈子。
避免家校学习氛围落差感,让孩子有稳定积极的学习态度
相反,放养孩子的家长,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想要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后再给孩子学习的指引,就会让孩子难以改变和接受。所以,家庭成员全员参与学习才能让孩子避免家校落差感,才能让孩子有稳定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部分 | 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其实家长的监督是外在的推力,喜欢学习的孩子在这种推动下会有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并不是很好,觉得学习无趣。这种孩子肯定对别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小孩子好奇心大,学习心强。如果孩子对课本的学习不感兴趣,也不能抑制了孩子的其他正当爱好,只需要加以引导。
在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的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不要过分功利化成绩重要性
激励、引导孩子逐步接受学习
接受孩子暂时的学习成绩
温柔的、有谋略的教育方案是对付“熊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孩子有多“熊”,家长就需要多点“套路”和包容度。
第三部分 | 教师的质量
教师的质量也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重要方面。我本人就亲身体会。虽然对教师要求太高不好,但我们已经把教师作为归因的一员,就应该了解到教师质量到底对自我意识和学习习惯正在形成的小学生的成绩的影响有多大。
因材施教是合格但是操劳的教师的日常。但是我记忆中最好的老师、让我终身受益的老师就是这类老师。一个因材施教的老师会“区别对待”学生,课下他们会:
给优秀的学生温习并提醒缺漏知识点
让“差生”树立适当的危机意识并悉心讲授知识点
抽查全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和学生有亲密的接触
光是这四样工作,下课、放学一批一批同学都要进进出出办公室,老师几乎没有休息。以至于被他们教的那些年我们对这些科目的学习能力和习惯都很好,一直传承到中学、高中。而有一些科目的老师的佛系教学让我对某些科目偏科了,当然这是我开窍太晚的基础上没有老师指导的结果。
总之,只要保证了以上三点,一个孩子就能够以更好的方式开启他们的学习生涯,所以说,教育是一件大事,家庭、学校各方面都要重视,才能不负孩子初始的学习激情和潜在能力。
就以我身边的经历来说,我弟弟在小学中期那个阶段,不管是成绩还是性格确实会发生一点变化。在家里他开始有自己的主张,比如玩手机,那三年级之后父母再让他还给自己就比较困难了,更不用说监督他学习,把成绩提高。在学校,三年级现象就体现在,很多老师觉得三年级的孩子变得不好管了,而且成绩出现分优中差的趋势了。
在我看来,这种“三年级现象”确实导致了同学们的成绩被拉开了,究其原因,就在于专注力、学习意识和思维能力三个方面。
🎈专注力两极分化了
一般来说,小朋友在求学的过程中,第一次分化期就在三四年级,即9~10岁左右。小朋友到了这个年纪,生命力就特别强,有很多的精力。但他年龄还小,不会合理去分配这些精力,从而导致孩子上课听讲不专注,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试图构想一下,一个三四年级的小朋友,每天上课的时候摆弄橡皮想着自己的事,想今天的游戏该怎么过关、晚上吃什么,和那些上课专注听讲记笔记,积极思考的小朋友一对比,肯定会出现学习上的优中差了。
🎈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意识
小朋友在上学之后,培养学习兴趣,逐步养成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和有针对性的通过练习来查漏补缺这些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学习影响很大的。而到了三年级后,更要让小朋友有自己的学习意识,知道该干什么。
如果说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不听讲,不能完成作业,在出错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去找正确答案,在学校待了12年都不知道什么叫学习,不知道学习这件事情对他来说有什么价值和意义,那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呢?
在我看来,这里的学习意识主要包含:我每天要去学校做什么事情?我每天的作业要完成到什么程度,每天的复习和预习等等。逐步培养起自己的学习意识,而不是像在学校一样被老师牵着走,毕业了谁还能牵你呢?
🎈思维能力发生了变化
举个例子,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数学成绩一直都不好,列式题都会,但一到应用题要应用了,就傻眼了。字都认识,但字连在一起就理解不了意思,给他列好式子才能做对。
——通俗点说,就是不会将抽象的题目转换为具体的式子。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孩子成绩不好,而是思维能力没有跟上,只会形象的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还没有培养完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小孩很容易就能理解题目,老师说的都能跟上,但另一些小孩却怎么都读不懂,没了老师的带领,回家做作业就一片茫然。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小朋友的专注力分化了、是否能够培养好的学习意识、是否具有好的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当然,这种“三年级现象”也很普遍,家长也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等。
小学三年级后,随着学习科目数量的增加、学习难度的提升,学生们从最初的“同一起跑线”开始逐渐拉开成绩差距,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家长和学生所处的环境、所能接触到的学习资源这几个方面。
一、个人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是依靠老师和家长的每日监督才完成学习任务,而没有养成自发地想要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这就导致三年级后,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许多学生开始感到吃力,并逐渐地在成绩方面落后于他人。因此,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并且能够自觉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与请教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以及有针对性地通过练习来查缺补漏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对学生之后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二、环境的潜移默化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一个热爱阅读的家庭氛围中,学生想通过看电视、玩手机等方式来消磨时光的想法就会逐渐减少,从而跟着主动学习;在一个积极向上、热爱思考与创新的社交圈子中,学生想拖延、放弃的想法就会逐渐减少,从而跟着勤奋上进。因此,不同的环境会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兴趣爱好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学习资源的丰富度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需要学生涉猎的领域也变得广泛,这就需要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可以让学生经常去博物馆、图书馆、海洋馆、动物园等一系列可以增长见识的地方,多去有意地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快乐,从而喜欢上学习。
许多学生会有“只要读课本就行”的错误想法,殊不知“你读过的看似无用的书,它就像你吃过的饭,早已融入你的骨子和血液里,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当你再次学到类似的内容时,便可以迅速地调动自己已储备的相关知识来辅助理解、消化,从而更深入地掌握这些内容。因此,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结语:
小学三年级后,拉开成绩差距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他的教育方式和为他提供的教育环境。
即使是我当初读三年级的时候,我也逃不过三年级两极分化的后果,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上了小学,家长们会面对新的状况和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是“三年级现象”。所谓“三年级现象”指的是孩子的成绩在三年级的时候出现巨大的分化。
由于“三年级现象”太过普遍,被网友整出了顺口溜: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年级开始分化,四五年级天上地下。
上了三年级,有的学生不仅是成绩下滑了,还伴随其他问题的出现,家长早了解早预防。前段时间,有位家长就反应,说自家孩子最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回答问题也不积极了,最后还补一句,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三年级现象”:成绩下滑;上课无精打采,不认真听课;做作业马虎,错题纠正后还会再错,原来成绩很好的学生,最后慢慢脱离“尖子生”的队伍这种案例太多了。
1、孩子主动性不够
虽说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成绩都差不多,但有的孩子基础比较扎实,有的孩子基础比较薄弱。由于一二年级学习内容较简单,所以也就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别。
当孩子进入三年级后,我们明显发现孩子的学习压力的增大,难度的增加,孩子娱乐的时间变少了,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孩子会产生疲倦感。
不仅如此,到了三年级,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没有那么高,当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不愿意做额外的提高作业或家长布置的作业;如果不是老师的硬性规定,孩子就懒得去做,存在着"惰性"。
2,孩子独立性增强
一、二年级时,孩子心目中,教师和父母往往具有*权威,孩子会无条件地信赖他们。
但从三年级起,孩子变得不再像一、二年级时那样依附父母和老师,不愿别人打扰自己的学习,干预自己的活动。一部分孩子由于任性,加上时间观念不强,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又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故出现成绩下降。
从孩子社交的情况看,孩子的游戏由室内游戏阶段向室外与伙伴一起游戏过渡。三四年级的孩子开始有了"交朋友"的想法,社交的圈子也开始逐渐扩大。这个时候,孩子的"心里话"会逐渐跟小伙伴们分享。
所以当我们孩子来到了三年级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重视,要给孩子一个过渡去适应的阶段,不能再用一贯的风格去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