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称幼年的儿童 ? 10
古代人对幼年的儿童称谓有以下9个:
1、童孺:儿童。
2、垂髫[tiao]:指儿童。
3、龆[tiao]年:童年。
4、髫[tiáo]年:童年。
5、髫[tiáo]龄:童年。
6、束发:是指青少年。
7、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8、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9、孺子:儿童。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扩展资料
1、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2、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3、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4、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5、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6、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称谓如下:
1、汤饼:指出生三天小孩。古时候幼儿出生三天,家人就会邀亲友吃汤饼,所以将幼儿称为汤饼。
2、初度:周岁。战国,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释义:尊敬的先祖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3、垂髫:指童年。古时候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幼小的儿童。
4、孺子:儿童。西汉,司马迁《史记》:“孺子可教矣。”,释义: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5、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常在父母跟前,因此旧时表示幼年儿童。
因古时的8、9岁~13、14岁的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中国汉字“丱”就是指古时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兮。”后来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也有称作:垂髫
“垂髫”指幼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而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悠然自乐。”中,“垂髫”(小孩下垂的头发)用以指小孩。
孩提:小孩会笑要人提抱的年龄阶段,后指2-3岁儿童
龆龀:小孩换乳牙,后指7-8岁的孩子
垂髫:儿童头发不加收束,自然下垂。后指儿童。又称髫岁,髫年,髫龄,髫发。
总角:儿童把头发收束起来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代指幼年。
9岁
九龄:为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