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外寒怎么调理
展开全部
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寒热错杂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2。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
(1)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
(2)里寒表热: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二)寒热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便渐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的病人。例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
2。热证转化为寒证:患者先有热证。后来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便渐渐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这种转化可缓可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
寒热证的转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三)寒热真假
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
1。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形成,或者阳盛于内,拒阴于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习惯上又把它叫“阳厥”或“热厥”。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其表现如: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症。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辨别寒热真假的要领,除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体察:
(l)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
(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仅在颧颊上见浅红娇嫩之色,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则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外,尚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兹分述如下:
(一)表寒证
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而发热轻。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寒邪收敛,腠理闭塞故无汗,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
(二)表热证
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
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
(三)里寒证
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
(四)里热证
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
【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脉数。
【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冷饮。热属阳,阳主动,故躁动不安而多言。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
精选:
外热内寒
病证名。见《伤寒论》。
①外假热而内真寒。参见真寒假热条。
.“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阴盛格阳,临床表现:
真寒——可见精神萎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假热——仔细分辨,面虽红,但如妆,或游移不定;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脉虽大,但无力
②表热与里寒同时并见。详表热里寒条。
表里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患者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或因外邪未解而过服寒凉而致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既有发热、头痛、恶风等表热症。又同时出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肢冷、不渴等里寒证。
外寒内热
病证名。见《伤寒论》。
①外假寒而内真热。参见真热假寒条。
.“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阳盛格阴,临床表现:
真热——可见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
假寒——四肢厥冷,但却不欲近衣被。
②表寒未解,里热已盛。参见表寒里热条。
表寒里热证 证名。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见《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由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
治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诀
痘紫干红,热盛皮燥,二便清溏,饮食短少,表热里寒,此理显耀,能明此理,药无不效。里热表寒,痘色灰白,粪结尿黄,切牙寒战,辨明施治,功超太皇。表里俱热,狂言烦躁,痘子干红,干燥又渴,二便不通,早下奇方。表里俱寒,痘色灰白,陷顶不红,二便清溏,头温足冷,清浆作痒,寒战切牙,温补回祥。(又曰∶无汗表实,有汗表虚,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红则为热,白则为寒,热应足温,白赤寒热。
能找到的,差不多全找了,只是理论方面的。先看看有帮助吗。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寒热错杂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2。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
(1)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
(2)里寒表热: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二)寒热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便渐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的病人。例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
2。热证转化为寒证:患者先有热证。后来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便渐渐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这种转化可缓可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
寒热证的转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三)寒热真假
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
1。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形成,或者阳盛于内,拒阴于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习惯上又把它叫“阳厥”或“热厥”。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其表现如: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症。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辨别寒热真假的要领,除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体察:
(l)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
(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仅在颧颊上见浅红娇嫩之色,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则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外,尚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兹分述如下:
(一)表寒证
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而发热轻。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寒邪收敛,腠理闭塞故无汗,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
(二)表热证
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
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
(三)里寒证
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
(四)里热证
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
【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脉数。
【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冷饮。热属阳,阳主动,故躁动不安而多言。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
精选:
外热内寒
病证名。见《伤寒论》。
①外假热而内真寒。参见真寒假热条。
.“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阴盛格阳,临床表现:
真寒——可见精神萎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假热——仔细分辨,面虽红,但如妆,或游移不定;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脉虽大,但无力
②表热与里寒同时并见。详表热里寒条。
表里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患者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或因外邪未解而过服寒凉而致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既有发热、头痛、恶风等表热症。又同时出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肢冷、不渴等里寒证。
外寒内热
病证名。见《伤寒论》。
①外假寒而内真热。参见真热假寒条。
.“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阳盛格阴,临床表现:
真热——可见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
假寒——四肢厥冷,但却不欲近衣被。
②表寒未解,里热已盛。参见表寒里热条。
表寒里热证 证名。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见《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由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
治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诀
痘紫干红,热盛皮燥,二便清溏,饮食短少,表热里寒,此理显耀,能明此理,药无不效。里热表寒,痘色灰白,粪结尿黄,切牙寒战,辨明施治,功超太皇。表里俱热,狂言烦躁,痘子干红,干燥又渴,二便不通,早下奇方。表里俱寒,痘色灰白,陷顶不红,二便清溏,头温足冷,清浆作痒,寒战切牙,温补回祥。(又曰∶无汗表实,有汗表虚,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红则为热,白则为寒,热应足温,白赤寒热。
能找到的,差不多全找了,只是理论方面的。先看看有帮助吗。
展开全部
用中医的话来说是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连服3天。夏天暑湿当令季节,可用藿香、佩兰各5克,薄荷2克,煎汤代饮料(新鲜药材用量应酌情增加)。
还建议你平时吃 六味地黄丸,(一定要买同仁堂的)这是滋阴补阳的良药,对身体没有副作用 如果服用的话 一定要坚持服用3个月的药 对他的头疼病也有效果!
你老公的胃不好 和上火有关 但胃部也有炎症 他现在对消炎药有抗药性了
你可以采用这个方法
大蒜头一次一两连皮烧焦,再加一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空腹食用,一日二次,连用7天(很有效果,我以前就是手脚凉,但容易上火,也有胃炎,就用了这个方法)
后来我还经常喝姜末红茶,效果很好,因为是温性的,所以调节身体好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还建议你平时吃 六味地黄丸,(一定要买同仁堂的)这是滋阴补阳的良药,对身体没有副作用 如果服用的话 一定要坚持服用3个月的药 对他的头疼病也有效果!
你老公的胃不好 和上火有关 但胃部也有炎症 他现在对消炎药有抗药性了
你可以采用这个方法
大蒜头一次一两连皮烧焦,再加一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空腹食用,一日二次,连用7天(很有效果,我以前就是手脚凉,但容易上火,也有胃炎,就用了这个方法)
后来我还经常喝姜末红茶,效果很好,因为是温性的,所以调节身体好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06
展开全部
人的体质有寒热之分,如何区分人体属热证还是寒证,比较简单的检测方法是:
若感到喝热水舒服,大体属寒证,一般来说,虚寒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热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季也是冷的,他们面色较常人白,很少口渴,也不喜欢接触凉的东西,包括进空调房间。
若感到喝凉水舒服,大体属热证,实热体质的人代谢旺盛,产热多,经常脸色红赤,口渴舌燥,喜欢吃冷饮,易烦躁,常便秘。
认识自己的体质
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分,先认识自己的体质,再配合相应性质的食物,便能达到保养身体之效。
寒冷体质
“寒体质”的人,产热能量低,所以手足较冰冷,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容易出汗,大便稀,小便清白,肤色淡,口淡无味,喜欢喝热饮,很少口渴,即使炎炎夏日,进入冷气房也会觉得不适,需要喝杯热茶或加件外套才会舒服。这类体质的人饮食上宜选择偏温热者。
体质属冷性,较怕冷,偏向贫血症,若食用寒凉性食物时,则将使其冷症更严重,由于四肢之冰冷感增加,促使末稍血液循环不良,造成即使在天暑之际,仍有手足麻痹之感觉,一到冬天则受寒冷环境之影响疼痛更剧。
温热体质
“热体质”的人,产热能量增加,身体较有热感,脸色红赤,容易口渴舌燥,喜欢喝冷饮,小便色黄赤而量少,进入冷气房就倍感舒适。这类体质的人不太适宜服用温热性质的饮食,反而吃一些寒凉滋润的食物,方能维持身体之平衡,感觉舒服,减少全身性的热感。
体质虚与实
“体质虚”是生命活动力衰退所造成,人的精神比较萎靡。“体质实”则容易发热、腹胀、烦躁、呼吸气粗,容易便秘。
除了以上分类外,体质还有寒热虚实交杂的可能,约略可分“寒与偏寒”,“热与偏热”,又或以一般来区分。
说到食物属性,中医有所谓“四气”,这是指食物进入体内,会产生“寒、热、温、冷”的作用,如果不温不热,不寒也不凉,则归属于“平”性,而每种水果,都有其属性,一般分为“温热”、“寒凉”、“甘平”三类。
温热类水果
所谓温热水果,指的是热量密度高、糖分高的水果。吃下去后,肝脏的葡萄糖磷酸化的反应加速、肝糖合成增加、胰岛素与升糠泪素比例上升、脂肪酸合成提高,三酸甘油脂合成也提高,肝脏充满了待送出的油脂和糖,就容易上火,身体能量增加,就比较“热”。
温热类水果有:枣、栗、桃、杏、龙眼、荔枝、樱桃、石榴、菠萝等。体质燥热的人吃这类水果应适量。
寒凉类水果
体质虚寒的人对这类水果应慎用。寒凉类水果包括:柑、橘、菱、香蕉、雪梨、柿子、百合、西瓜等。
甘平类水果
甘平类水果有:葡萄、木瓜、橄榄、李子、梅、枇杷、山楂、苹果等。这种水果适宜于各种体质的人。
若感到喝热水舒服,大体属寒证,一般来说,虚寒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热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季也是冷的,他们面色较常人白,很少口渴,也不喜欢接触凉的东西,包括进空调房间。
若感到喝凉水舒服,大体属热证,实热体质的人代谢旺盛,产热多,经常脸色红赤,口渴舌燥,喜欢吃冷饮,易烦躁,常便秘。
认识自己的体质
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分,先认识自己的体质,再配合相应性质的食物,便能达到保养身体之效。
寒冷体质
“寒体质”的人,产热能量低,所以手足较冰冷,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容易出汗,大便稀,小便清白,肤色淡,口淡无味,喜欢喝热饮,很少口渴,即使炎炎夏日,进入冷气房也会觉得不适,需要喝杯热茶或加件外套才会舒服。这类体质的人饮食上宜选择偏温热者。
体质属冷性,较怕冷,偏向贫血症,若食用寒凉性食物时,则将使其冷症更严重,由于四肢之冰冷感增加,促使末稍血液循环不良,造成即使在天暑之际,仍有手足麻痹之感觉,一到冬天则受寒冷环境之影响疼痛更剧。
温热体质
“热体质”的人,产热能量增加,身体较有热感,脸色红赤,容易口渴舌燥,喜欢喝冷饮,小便色黄赤而量少,进入冷气房就倍感舒适。这类体质的人不太适宜服用温热性质的饮食,反而吃一些寒凉滋润的食物,方能维持身体之平衡,感觉舒服,减少全身性的热感。
体质虚与实
“体质虚”是生命活动力衰退所造成,人的精神比较萎靡。“体质实”则容易发热、腹胀、烦躁、呼吸气粗,容易便秘。
除了以上分类外,体质还有寒热虚实交杂的可能,约略可分“寒与偏寒”,“热与偏热”,又或以一般来区分。
说到食物属性,中医有所谓“四气”,这是指食物进入体内,会产生“寒、热、温、冷”的作用,如果不温不热,不寒也不凉,则归属于“平”性,而每种水果,都有其属性,一般分为“温热”、“寒凉”、“甘平”三类。
温热类水果
所谓温热水果,指的是热量密度高、糖分高的水果。吃下去后,肝脏的葡萄糖磷酸化的反应加速、肝糖合成增加、胰岛素与升糠泪素比例上升、脂肪酸合成提高,三酸甘油脂合成也提高,肝脏充满了待送出的油脂和糖,就容易上火,身体能量增加,就比较“热”。
温热类水果有:枣、栗、桃、杏、龙眼、荔枝、樱桃、石榴、菠萝等。体质燥热的人吃这类水果应适量。
寒凉类水果
体质虚寒的人对这类水果应慎用。寒凉类水果包括:柑、橘、菱、香蕉、雪梨、柿子、百合、西瓜等。
甘平类水果
甘平类水果有:葡萄、木瓜、橄榄、李子、梅、枇杷、山楂、苹果等。这种水果适宜于各种体质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里热外寒可以服用防风通圣丸
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
成分: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炒)。包衣辅料为滑石粉。
此药我用过,疗效很好,可以试试。
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
成分: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炒)。包衣辅料为滑石粉。
此药我用过,疗效很好,可以试试。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内寒外热调理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应用药物,第二种是应用食物。内寒外热的本质是内寒,必须得用温热,而且是特别大温大热的药物使内寒消除、外热自解。临床中的难点在于辨别清楚内寒外热的症状,可以应用四逆汤,其中含有大热的附子和干姜,可以使内寒化解而外热自除。食物方面可以选择温热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这些都可以补益阳气,使体内的阳气充足而内寒消失。内寒外热必须由医生进行诊断以及调整治疗方案,这样才不至于使疾病恶化,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